故乡七十年:柳田国男自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饥馑的体验

说起饥馑,我本人有过惨痛的经历。这种经历至少是我转向民俗学研究的理由之一。怀着彻底根绝饥饿的决心,我将目光转向了农政学,这是我毕业后到农商务省就职的动机。

我还在北条町的时候,大约是在明治十八年(1885年),印象中也是日本大范围饥荒的最后阶段。我住在后街大杂院旁边的贫民窟附近,曾经目睹镇上的“余源”等有财资的两三家商户在自家门前架起大铁锅,施舍粥汤给揭不开锅的穷人。人们拿着土锅前去讨要粥汤。说是粥汤,但其实是那种看不到米粒的稀汤。这一场景大概持续了一个多月,可见当时的饥荒还是很严重的。我的母亲心思细,叮嘱我们不要吃让人眼馋羡慕的东西。可能是考虑到附近邻居的感受,其实我们当时也是以粥度日。

或许是这类惨事不断打击我幼小心灵之故,我在高等小学校没毕业前就萌生了研究“三仓”(义仓、社仓、常平仓)的想法。柳田在东京大学的毕业论文为《三仓沿革》,这里的三仓主要是过去日本为防范饥荒而储存备用粮的仓库。最近我还发现了这篇论文还没成型时的研究笔记。正是幼小心灵的深刻印象让我不禁开始阅读《救荒要览》这样的资料,我记得大概是在13岁时阅读它的。

后来长兄家从茨城县布川町搬到利根川一河之隔的千叶县布佐(现在的我孙子市)。长兄本就无意于在布川常住,原本打算有一定积蓄后回到故乡开业行医。不巧的是,当时租借的房屋的房东近亲要搬进来住,长兄只好暂时搬到附近的布佐,不想那里竟成了长兄的入土魂归之地,现在长兄的后代们已经在布佐定居了。

当时的布佐是城际大道与利根川的中转站,是相当繁华的地方。清晨站在河堤眺望远方,泛舟荡起,炊烟袅袅,好一幅美丽的河川风景。后来,随着河床升高,如今的地形不复往日的情景。住在这个地方,确实能深刻体会到所谓的“世事无常”。松尾芭蕉在《鹿岛纪行》中曾经称布佐为“网场”,作为捕鱼撒网的地方,芭蕉在文中指出“留宿布佐,鱼腥味浓”原文为“夜の宿、なまぐさし”。。布佐比茨城县一侧水更深,还有繁荣一时的驿站,不过后来随着地形的变化也不复存在。我15岁离开这里赴东京求学,但偶尔也会回来探亲,所以当时对于这块土地的变迁没有太多的感触,如今倒是充满了怀念之情,因为父母以及两个弟弟大约在两年后也从辻川搬到了布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