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施郎事件
郑成功虽然重赏施郎,以表彰他在厦门抗清一役中的杰出表现,但在郑成功心里,施郎这个人绝对不能加以重用,必须要严加防患,为什么呢?
因为施郎这个人,飞扬跋扈,盛气凌人,如果不以铁腕以约束之,那么发生在南明军队中的武人自雄、拒绝服从命令的一幕又将在郑军中重演,而郑成功是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
施郎自投奔郑成功后,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是极为杰出,首先他以一套全新的方法训练海军,他不仅是郑军中最精通海上战术的将领,同时也是那个时代中国最杰出的海军将领;其次,他参加闽南战役与潮阳开拓根据地的战争,战功赫赫;再次,他是郑成功计取厦门岛的主要策划人,一举奠定郑成功在福建东南沿海的根基;再加上他在马得功入侵厦门后的以少攻多的优异表现,都可以看出施郎这个人是难得的人才。
对于施郎,郑成功也很矛盾,他对施郎的防患心里,是有一些根源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施郎的故事。
他是泉州晋江人,出生于1621年,自幼聪明,有悟性,而且膂力过人,不仅武艺高强,而且精通兵法。
十七岁时,他投奔到郑芝龙军中,由于他精明能干,被提拔为千夫长,后来又升任左冲锋。
1645年,大学士黄道周慨于时局危恶,招募三千人入江西作战,二十四岁的施郎也在应募之列,本想借此机会在战场上一展才华,但很快他发现黄道周只是一个根本不懂军事的书生,便劝黄道周最好是解散部队,只带少数人前往赣州,以隆武政权要臣的身份,调动节制各路军事力量,但黄道周拒绝了。
施郎心知黄道周必败无疑,索性逃回福建。
郑芝龙降清后,施郎也连同其他郑国将领归降清军,并参加了李成栋进军广东的军事行动,参加了进攻顺德、东莞、三水、新宁等地的战斗。
李成栋反正归明后,施郎投奔到郑成功麾下,参加了一系列重要的战役,包括攻克云霄之战、潮阳剿灭土豪的战斗以及厦门岛保卫战,并且他是郑成功计取厦门岛的主要策划人,他的军事才能显露无疑。
施郎的个性张扬,不知收敛,史书称他\"度量褊浅,恃功骄纵”,在郑成功麾下他固然表现杰出,但同时施郎也越来越显露出他难以制约、飞扬跋扈的一面。
在潮阳时,施郎与其弟施显均手握兵权,仗着自己的功劳,盛气凌人,其他诸镇的将领都不敢得罪他,只有时任后劲镇的陈斌看不惯施郎的作为,敢于与他发生正面冲突,陈斌扬言:“彼恃兵力,吾兵足以敌;若彼手段,虽兄弟,吾用只手揉躏之。”
由于陈斌有万夫不当之勇,所以施郎奈他不何,但却暗地里在郑成功面前说陈斌的坏话。
陈斌这个人虽勇,但心机却远不如施郎,所以最后还是斗不过他,索性率着军队逃跑了,然后写了一封信给郑成功,陈述逃跑的缘由。
郑成功了解事情真相后,对施郎这个人开始有所反感。
1651年初,郑成功决心南下勤王,施郎显然并不赞同这个决定。
史料没有给出更多的说明,我们只知道施郎以委婉的口气劝郑成功说:“勤王臣子职分,但郎昨夜一梦,似大不利,乞藩王思之。”
施郎说的大不利指的是什么呢?
也许是他认为南下勤王并不现实,因为郑军的军事优势全在海军,如果脱离海上,在陆上与精锐的清军硬拼,那么面对清军在骑兵上的优势,郑军是很难抵挡得住的;也可能施郎认为远离基地作战,得不偿失,因为厦门岛本身并非坚不可摧,一旦清军对摧残根据地,那么南下舰队将失去后方保障。
不管是施郎真实的想法怎样,在郑成功看来,施郎是恃才自傲、敢挑战其权威,自从南明以来,内部一直存在将领难以约束的情况,郑成功决心要在他的集团内部杜绝此现象,虽然郑成功名义上归属于永历政权,然而他实际上东南沿海一支独立的势力,无论是军队、装备还是财政,完全独立,并不依赖于永历政权。
在南明大系统内,郑成功这支力量是相当特殊的。
起初这支力量弱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郑成功起兵后,他几乎没有一块立足之地,而且在兵力上也少得可怜,郑芝龙遗留下的庞大的军事资本,除了降清的军队之外,其余基本上落入郑彩与郑鸿逵之手,郑成功是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以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几乎是从零开始他非凡的事业,他能在南明诸多地方势力与清军巨大压力下崛起,实见其非凡的领导才能,还有一点,他很早便意识到,必须要杜绝内部的混乱,他以高超的技巧与强有力的手腕,约束住难以管制的郑家军旧将以及归附过来的土豪首领,他执法严厉,几乎是冷酷无情,但他在战斗中能亲临前线,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这种勇气与胆识是其领导力与威信的基础。
施郎入伍时间比郑成功要早八年,既英勇善战,又富于谋略,这使他恃功自傲,不仅与其他将领矛盾重重,而且还逼走勇将陈斌,这使郑成功意识到内部出现了一个重大的隐患,所以当施郎委婉地暗示南下勤王有\"大不利\"时,郑成功乘机解除施郎的兵权,缴回他的左先锋印,并将他的军队交给部将苏茂,让施郎告假闲居返回厦门岛。
闲居后的施郎并非无所事事,他返回厦门时,正好遇到马得功的清军入侵,他马上率仅有数十人投入战斗,并且在战斗中击退清军,并进逼到中左所城下,足见他超人的军事才能。
在整个厦门战役中,他是功劳最大,同时也是受到赏赐最多的一人。对施郎这个人,郑成功心里非常矛盾,一方面施郎的才华确实无人可及,另一方面,他又是难以约束的一个将领,所以当郑成功返回厦门后,仍然未把兵权交给施郎。
施郎的副将苏茂、万礼都掌管一个镇的兵力,而他却还两手空空,施郎心里非常不舒服,满脸怒色。
他决定以退为进,向郑成功提出要削发为僧,以此来试探郑成功的心理底线。
郑成功对施郎有提防之心,不愿意将精锐的部队交给施郎,那怎么办呢?郑成功想来想去,想出一个折衷的方案,他让施郎去招募一支新军,并任命他为前锋镇指挥官。施郎得到郑成功的命令后,心中大怒,明摆着这只是要架空他,索性不去报到,竟然跑到寺庙里削发为僧,以此来表示不满。
施郎的脾气算是与郑成功是一路的,那就是拒绝妥协。
这么一来,施、郑两人之间的矛盾越发的严重。
施郎虽然当了和尚,可是世俗的事,他还要管。
有一回,他的一名家丁与右先锋黄廷手下的一名士兵因为一点小事有纠纷,施郎得知后大怒,他马上带着几个壮丁跑到黄廷的行营内,对黄廷大加辱骂,并且把黄廷房内的一些器具打碎。黄廷为大局为重,并不想与施郎闹出大事,所以对他一忍再忍。事后,黄廷向郑成功禀报了这件事。
郑成功认为非得警告施郎不可,便派人前往施郎处,严责施郎。施郎表面上惟惟诺诺,在心里却仍然不当一回事。
施郎不知收敛,终于令郑成功忍无可忍。
当了假和尚后,但他还握有一些亲信。
在施郎为数不多的手下中,有一人名为曾德。曾德以前是郑彩部下的将领,在隆武帝时曾被免官,在郑芝龙降清后,曾德转为施郎的部下,现在施郎不被郑成功所重要,所以曾德便打算离开施郎,他就向郑成功请求,要求担任随从。郑成功答应曾德的请求,大约也是想从曾德那里了解一些施郎的情况。谁知施郎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派人将曾德抓回来,并给了个罪名,就地处决。
曾德事件成为郑成功与施郎最后摊牌的导火索。
施郎的一系列所作所为,令郑成功再也无法忍受。由于此时厦门岛内开始缺粮,被清军掠走战略粮食储备的恶果显露出来了,所以郑成功暂时先把施郎的事情搁置一旁,只是派施郎的弟弟施显去传话给施郎,告诉他:“藩无能作伤恩事也。”
五月四日,郑成功亲自督率海军,攻打清军控制的永宁、崇武二城,夺取了不少粮食返回厦门,接下来,对施郎的清算开始了。
在郑成功看来,施郎这个人,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因为他有胆识,也有计谋,虽然现在施郎削发当了假和尚,但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仍然很大,特别是其弟施显是援剿左镇指挥官,手握兵权,如果稍有不慎,兄弟两人起兵作乱,那后果不堪设想,万一施郎逃出投奔清军,那将是一个心腹之患,因此必须要谨慎行事,确保万无一失。
五月二十日,郑成功传令各镇将领,在兵船上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出征事宜。然而这只不过是个幌子,作为援剿左镇指挥官的施显也在出席秘密会议的名单中。施显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阴谋,当他进入到郑成功的座船后,马上被解除武装,秘密逮捕,关押在船舱之中。这件事情干得非常隐密,只有郑成功少数几个亲信知晓内情。
在逮捕施显后,郑成功马上派遣右先锋黄廷,前往施郎住所,黄廷还在为上次被施郎闯入兵营内辱骂乱砸而怀恨在心,所以相当积极,马上派兵包围施郎的住处。当黄廷闯进来时,施郎心里马上明白了,郑成功终于要对他下手了。
随后,郑成功的亲兵同时逮捕了施郎的父亲施大宣以及其家属。
一切正如预先计划好的一样,非常顺利。此时的郑成功虽然逮捕施郎,可并还没想好如何处置,施郎的才气令郑成功爱惜,可是他的飞扬跋扈又是郑成功所无法容忍。郑成功将施郎交给部将林习山,林习山命令副将吴芳看守。
可是,一场营救施郎的行为却秘密展开了。
根据施郎日后的回忆:“余以旧将苏茂仗义相周旋,因集众扬剽宵遁,赖族父武毅伯潜驾舟接至安平内地。”营救施郎的行动,是由其前部将苏茂与族叔施福共同策划。
施福是郑芝龙的老部将,又称为施天福,他是施郎的族叔,在隆武朝是受封为武毅伯,曾经率兵防御栖霞关,在郑芝龙的授意下,施福从栖霞关撤兵,导致清军在南明军队没有设防的情况下,从浙江长驱直入福建,后施福随郑芝龙降清,作为李成栋的部将征战广东,李成栋反正后,施福投奔郑成功,这是一员郑家军的元老级人物。
在施郎被捕后数日,有一个晚上,有人执一份公文到关押施郎的船上,对看管施郎的吴芳称奉藩主郑成功命令押解施郎前往审问。吴芳没有认真鉴定这份公文的真伪,便信以为真,带人押着施郎准备前往郑成功处。走到半路一个偏僻的地方时,来人突然将吴芳以及押运的差人打倒在地,然后带着施郎逃到苏茂家中,到了第二天,其族叔施福秘密派一艘船,将施郎载出厦门岛,抵达安平。
郑成功发现施郎逃跑后,勃然大怒,当时他可能并不知道是苏茂与施福合谋放走施郎,便将责任归之于负责看管施郎的林习山,他认为是林习山私下放走施郎,准备杀掉林习山。但一来怀疑林习山的证据不足,二来其他将领纷纷求情,郑成功最后饶过林习山,但下令处决施郎的父亲施大宣以及其弟施显。
施郎抵达安平后,郑成功的叔父郑芝豹试图调解施郎与郑成功之间的矛盾,但是当郑成功得知施郎潜藏于安平后,立即派出军队前往捉拿,施郎被迫逃往内地。郑成功此举,断了施郎的归路,并最终使施郎选择投降清廷,并成为郑氏集团的死敌。
这一件事,使得郑成功麾下最杰出的一名将领终于投奔敌营,以致于郑成功叹道:“吾不幸结此祸胎,贻将来一大患!”但是从另一方面说,郑成功维持了集团内部的稳定,这一点至关重要,郑成功偏居东南一隅,但始终未被清军消灭掉,正是得益于内部的精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