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思考,快成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资产配置的起点是资产

什么是资产配置:从买基金和卖基金说起

提起资产配置,许多人总是习惯于宏大的叙事逻辑。话术、技术和艺术让人“傻傻分不清楚”,模型、数据和策略听得人“如堕五里雾中”。面对这个财富管理中最重要的概念,我们先不需要高屋建瓴,而是从日常最基本的工作——买基金和卖基金的角度出发,来讨论到底什么是资产配置。

从我个人多年的工作经验来说,买基金和卖基金遇到的所有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成一个:基金到底能不能赚钱?许多客户觉得能,但是得靠运气,可以试试,不行就卖出。所以,从“二八法则”的角度来看,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的是,人们对财富增值的向往和人们不相信基金长期能够赚钱之间的矛盾。

当然这也不能怪客户,客户也难。我们已经知道了许多客户没在基金上赚到钱的表面原因,比如追涨杀跌、持有期短、习惯高买低卖等。我们也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对客户进行投资者教育。投资者教育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告诉客户要长期持有或者低位补仓。于是许多卖基金的话术可以总结为两条:一是,快要见底了,所以您要买;二是,依然看好,所以您得再买点儿。

但是,问题就在“长期持有”这四个字上。这是一个永远正确但很浅层的答案,这种类型的答案经不起深究。

我们可能经常听到下面的对话。

“为什么买基金要长期持有?”

“因为长期持有好,长期持有收益率高啊。”

“为什么长期持有好,长期持有收益率高呢?”

“因为,过去是这样的,不信我给您看数据。”

“但是过去有些基金我持有了很久但还是没赚钱,这是什么情况?”

“那是因为,可能您没有止盈或者止损。”

“你不是说要长期持有吗,怎么又止盈了呢?”

“呃,这个是不矛盾的。而且基金还需要挑选,并不是所有的基金都很好。”

“哦,也就是说,买基金还是得靠运气。”

“不,买基金要挑选,要长期持有,还要进行资产配置。”

“什么是资产配置?”

“就是要配置多个不同类型的产品。”

“那就还是要买基金啊。”

对话到这里,基本上理财经理和客户会一起晕了。于是有一个笑谈,初级的产品销售人员用得最多的两句话:“姐,我跟你说个真事儿。”(这是卖保险的。)“哥,你信我。”(这是卖基金的。)

所以,“长期持有”并不是投资的底层逻辑,这样告诉客户怎么投资基金只是出于“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懒惰。为什么这么说呢?许多人在做投资者教育的时候经常“大言不惭”地说:“不要追涨杀跌。”这里的问题是:第一,教育别人的人自己可以做到吗?第二,“不要追涨杀跌”这个道理大家都懂,需要你来教育吗?第三,你真的觉得有能力仅通过几句话就能让客户不追涨杀跌吗?

“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但知易行难,因为这是逆人性的。为什么人们会追涨杀跌?因为趋利避害才是顺人性的。真金白银买基金后,涨了,赚钱了,我们能觉得基金不好吗?大概率要继续买啊。跌了,心疼啊,基金就是个坏东西,大概率要卖。这个轮回意味着客户可能根本不知道基金是什么。在有些客户的眼中,买基金可能跟打麻将一样,输赢全靠手风,盈亏全靠运气。

也就是说,客户可能根本不知道基金是什么,基金是怎么赚钱的,基金为什么会有波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这些专业人士的路演,在客户的眼里也许跟麻将教学没什么差别,“长期投资有价值”可能会被客户理解成:经常打麻将总会熟能生巧,而理财经理似乎和电影里赌场的荷官没太大区别。“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不就是“愿赌服输”的意思吗?

客户不知道基金是什么,理财经理就一定理解吗?理财经理就一定非常清楚基金是怎么赚钱的,客户又是怎么从基金里面赚钱吗?

遇到市场震荡和波动,遇到产品净值回撤,遇到客户责问的时候,许多理财经理都产生过困惑和疑问:我们卖基金到底有价值吗?卖基金这件事真的是对的吗?经过无数日夜的煎熬,一些人开始理解资产配置的重要性,一些人开始将答案归咎于银行或财富管理机构的KPI(关键绩效指标)机制。如果细问为什么KPI机制有问题,这些理财经理会说,每天都是“卖卖卖”,所以没有办法从客户角度出发,做到行情过热的时候不卖。这个逻辑其实也有问题,因为开始择时了。

于是,理财经理的认知往往会从“基金怀疑论”变成“理财经理全能论”,即面对买基金,理财经理要有自己的判断,从时点到产品要能够为客户把握,包括买什么、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毫无疑问,这是理财经理应该追求的方向,也是初心所在,但是步子迈得过大,就容易陷入一个“怪圈”:没有理财经理,客户买基金是不是就赚不了钱?我见过一些确实厉害的理财经理会告诉客户:基金有风险,但是有我在,我可以帮你赚钱。

我不是说这种说法不对,只是具备这个能力的人太少。这也意味着,买基金赚钱是因为理财经理有价值,而不是基金有价值。这还是没有脱离“帮客户打麻将”的范畴:你自己打麻将可能有赚有亏,但是旁边有个高手给你支招,胜率就高很多了。说到底,无论是买基金,还是打麻将,客户内心深处对于未知的恐惧依然没有消除。

我在这里想重点表达的是,我们需要打开基金这个“黑箱”,告诉客户基金投资不是类似打麻将一样的零和游戏,它有自己的收益来源和波动原因。尤其是偏股型基金,它对于家庭总资产的增长,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理财经理的价值,是建立在资产价值基础上的。我们应该选择在正确的资产上做正确的事,这是有先后顺序的。

只有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自信地让客户配置基金,在卖基金的过程中让客户的资产增值进而产生正循环。所以,客户买基金是有价值的,理财经理卖基金更有价值。以下是几个简单的基础认知,可以帮大家更好地理解。

第一,穿透产品理解资产属性,懂得中长期收益来源和波动的原因,才能知道我们买基金到底赚的什么钱。

第二,既然股票和债券可以作为中长期收益的来源,那么我们卖产品就是帮客户把钱合理地分配到这些资产上,然后让客户的资产增值。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

第三,客户不太懂这些,也没有义务懂,有波动的时候会心慌很正常,而且资产价格有时候波动起来也确实让人难以接受。而我们卖基金就是帮客户弄懂,然后陪伴客户长期持有。此外,我们还会精选基金,做资产配置,提供各种信息和检视,这些都是我们卖基金的价值。

反过来,如果理财经理不卖基金,相当于渔夫守着大海却天天吃白米饭,牧民守着牛羊遍地的大草原却天天吃素。也不是说这样不对,但是这不是真的对你好。对你好的人,会告诉你虽然吃白米饭安全,但是只要具备水性了解风浪(风险),或者信任专业的渔民,海鲜是可以管够的;对你好的人,会告诉你虽然吃素很健康,但是其实荤素搭配更均衡;对你好的人,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你,资产配置多有价值。

综上,理财经理卖基金最根本的原因是资产有价值,这也是我们创造价值的起点。

我也不是一开始就明白这件事的,也是经过无数日夜的自我怀疑,进而怀疑基金到底能不能赚钱,怀疑卖基金能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之后,开始思考基金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穿过波动、业绩、风格、盈利、亏损等“浮云”,我们坚守卖基金这件事的起点到底在哪里。

毕竟,我们不能因为走了太远而忘记因何出发。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源于自身的经历和成长的经验。我的理解和结论未必正确,今时今刻的认知也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深化。比起简单地给出结论,我觉得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写出来对大家可能更加有用,也方便大家清晰地看到结论的由来和可能迭代的方向。因此,在此分享给我莫大启发的非标产品经理的经历。

我做的第一个理财产品特别简单,其实就是把一笔表内贷款做成一款面向高净值客户的信托产品,简单来说就是用信托买贷款的收益权。这样一来,贷款企业实际的贷款人就变成了信托,而信托里面是客户的资金。

贷款的利息=客户收益率+相关费率

我对这个产品印象极其深刻。我接手的时候,这个类型的产品模式已经成熟。所谓的“产品创设”就是填填表,跑跑流程。但是看着这个产品卖完最后一点额度,眼看着当日划账起息,我当时的感觉就像《黑客帝国》(The Matrix)的主人公尼奥看透了由数据流构成的虚拟世界。不禁让我感慨道:原来理财产品的收益是这么来的啊。

这个感慨现在来看有点怪,不然理财产品的收益是怎么来的?银行之所以能够支付存款利息,是因为银行可以去放贷款。信托产品之所以有收益,是因为背后有人愿意支付一定的利息来借这笔钱。理由可能是补充流动性、过桥、放杠杆等,总之,理由必然符合逻辑,否则就还不了钱。这其实对任何一个信贷员都是常识,但对当时由卖基金转向做融资项目的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全新的认知,一边是销售一边是创设,一边是投资一边是融资。

这个时候再看市面上的一些项目,瞬间通透了许多。这个时候我会觉得,超高收益必然不靠谱。如果是信贷类的项目,给客户的收益越高,意味着融资人承担的成本就越高。融资人愿意承担高成本的原因,除了迫切需要钱之外,大部分符合逻辑的原因是项目利润高于融资成本,或者企业资质一般不得不提高融资成本。那问题又来了:什么项目利润这么高?

至此,我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常识:一切收益有来源,而且这个来源要符合逻辑。

后面我做了地产项目和政信项目,它们的本质都是信贷,所以各有各的风控措施和审核逻辑。再后来我又系统学习了房地产基金,这时候才明白术业有专攻,利用房地产可以推出各种金融产品。围绕房地产这个资产,灵活地用债权、股权、股债混合等融资手段把项目做成,然后赚钱。从投资端来说,如果你是投资人,可以用各种方式和载体来赚取你能理解的回报。用债权的话,项目不是你的,收益按照约定分你一部分,你是债主。用股权的话,你就是项目的主人之一,收益多少不确定,但是有就一定会按照你的股权比例分给你,你是股东。

至此,我特别相信,专业的人,就该围绕特定的资产,做专业的事。我们不需要弄清楚每一个细节,但我们要理解每一个资产的收益来源是什么,同时需要明白可能的风险是什么。最后,判断我们要不要承担这个风险以获得这个回报,以及选择什么人帮我们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