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李萌
李萌是让我觉得很特殊的第一个女孩,现在想想,不可否认有一些青春期的萌动在其中,但更多的或许还是自己对于优秀的追求,让我对这个优秀的女孩有了不同看法。
李萌是我的初中同班同学,个子不高,短头发,一张娃娃脸,大大的眼睛里充满着灵气。小升初时,她的成绩是全镇第一名,当然在我们班上也是第一名了。不过,刚到镇上读书时,学校、老师、同学基本都是陌生的,对于这些我是一概不知的,之所以我会觉得李萌特殊,只因岳飞的一首《满江红》,具体情况我会在后面的故事里提到,此处便不多说了。
李萌的父母是老师,她从小跟着父母学英语,因而她英语的成绩在整个年级甚至整个学校里都是优秀的,其他成绩也很好。加之,李萌性格很好,所以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我初中刚入学时的成绩也还可以,但因为小学没有学过英语,上了初中才开始接触,所以英语刚开始学起来有些吃力,所以后面慢慢和班上同学熟悉之后,我也开始大胆去请教李萌英语上的一些问题,她每次也会很耐心地解答,在接触多了之后,更觉得李萌是个有趣的人。
上初二、初三之后,初中的课程慢慢增加了物理和化学,主课从初一年纪时的五门(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思想政治)增加到了七门,还有两门副课(地理和生物)。或许是因为学习方法的问题,也或许是学习能力的变化,李萌的综合成绩虽然保持的很好,但已经无法继续保持年纪第一的名次了,其他班级和我们班上出现了很多“黑马”,每次考试中,大家都在轮流着争抢这个“第一”的名头。那时,我能感觉到李萌也有了很强的危机感,虽然每天的她还是那样爱笑,但是每次成绩出来后,总能在她的脸上看出一丝丝的遗憾和无奈。
读初中那时,虽然“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差距并不太大,父母也并不像现在未雨绸缪地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教育资源更好的城里学校读书,更多的是顺其自然。所谓的“顺其自然”是指:第一,成绩好你就继续上学,成绩不好,你不想上学了,父母会让你接着上,如果你坚持不上了,父母也不会再坚持;第二,上什么学校,分到什么样的班级,全按照规章制度来,父母很少会为了孩子上学东奔西走、请客送礼;第三,成绩如何都看自己,父母很少能够做课程辅导,有的是没时间,有的是真得不识字。
正是基于上面的背景,即使大家为了第一名都在努力,但是很少人在考虑以后的高中要去哪里读的问题,因为大家第一反应的选择是成绩好的去县里的高中,成绩差的去镇上的高中,成绩再差的就去读个职业中专之类,谁都没有想着要去市里读高中。在这一点上,李萌和我们不同,或者换种说法是,李萌的父母和一般父母的想法不同。因为上面说到,李萌的父母本就是老师,他们对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问题有着更深刻地理解,所以在我们一般家庭的孩子为了可以去县里高中读书而在埋头苦读的时候,李萌的父母已经在为李萌去市里的高中读书做准备了。
上面介绍安老师的时候,我有提到县里高中的“摸底考试”,李萌也参加了那场考试,结果是她也没考出好成绩,没能被县里高中的“清华北大班”选中,后面虽然她和我们一并参加了中考,但她没有再和我成为高中同学,她在父母的安排下去了市里的高中上学。
原以为再没有机会成为同学,谁知后面我们在暑假的补习班上再次成为了临时同学。我记得是高中二年级的暑假,我们学校组织暑假补习班,有一次上课,我坐在大阶梯教室的后排,突然发现前排的座位上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很像李萌,下课后,我很好奇地走到前排去看了一下,发现真得是李萌。李萌看到我,到没有很惊讶的感觉,还是和之前那样爱笑地和我打了招呼,简单说了几句话,因为课间时间比较短,所以我们一起约了几个初中同班同学中午在食堂吃饭,中午吃饭时才知道,她的学校暑假没有补课,是她的父母知道我们学校补课,找了熟人后安排她来补课的。当然,来补课之前李萌知道我和我们其他几个同学都在这个补课班上,不过如果不是我无意中看到她,她并没有要找我们的想法。
那之后很久,在初中同学的婚礼上,我们也还曾见过,但再见面时的感觉却完全不同了。现在,我脑海里,剩下的只有那个十三、四岁的女孩朗诵《满江红》的铿锵回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