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误诊学导论
一、误诊的定义
误,即失误;诊,即诊断。“误诊”是指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本质所做出的错误判断,或因此而导致误治。
关于误诊的概念,刘振华等提出:误诊是指患者在就诊时,所具有的全部客观资料已能够确诊为某一疾病,或者由于当时的客观资料不全,暂时无法确诊为该病,而接诊者未积极收集,未全面分析各项资料并进行必要的会诊、观察、随访,盲目诊断并投以无效治疗而使病情延误的现象。因此,误诊的概念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患者已经就诊;二是就诊时具备了确诊的条件;三是医师没有主动地收集用于诊断所需的资料;四是已经投以无效的治疗并使病情延误或恶化。
误诊是所有医学共有的临床现象,在中医临床各科中也普遍存在。中医误诊概念的内涵包括:临床资料收集过程的遗误;诊断确立时间的延误;将某种病证诊断为另一种病证的失误;将有病诊断为无病,或将无病诊断为有病的谬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证(如合病、并病、相兼、错杂)诊断为其中某一种病证的漏误。因此,误诊可以概括为包括所有不正确、不及时、不全面的“三不”诊断。误诊无疑会导致治疗上的失误,任何医师都应力求避免。
二、中医误诊学
误诊学是研究临床工作中误诊规律及其防范措施的一门科学。医学上所有与误诊有关的问题都应该是误诊学研究的范畴。它与传统的诊断学相对应,是从诊断学的另一个侧面或反面,分析、研究在诊治工作过程中未能获得正确、及时、全面诊断的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其目的是指导临床工作,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和诊断的准确率,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中医误诊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中医临床中出现误诊现象的原因、后果及其规律,并针对其防范处理措施进行研究的学问,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分支和补充。
对疾病诊断的研究,一方面要研究如何正确诊断疾病,这是诊断学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防范不正确、不及时、不全面的诊断,这是误诊学研究的内容。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中医也不例外。中医误诊研究虽然属于中医诊断学的范畴,但是已有的诊断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既未能全面揭示误诊的规律,也无法完全避免误诊的发生。中医误诊学正是把中医诊断学的这另一面相对地独立出来,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来研究探索误诊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