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误诊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中医误诊学研究的范围和意义

一、中医误诊学研究的范围

中医误诊学以研究中医临床误诊现象的原因、规律及其防范措施为主要内容。

(一)误诊的基本理论

中医误诊学把临床误诊在形式上分为三类:错误诊断、延误诊断和漏误诊断。其中,错误诊断又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名的判断错误;延误诊断是指诊断时间的滞后;漏误诊断是指诊断结论的不完整。中医误诊学研究的依据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中医误诊的判断标准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坚持“以中医理论为基石,以四诊规范为前提,以辨证思维为核心”,并且坚持“实践第一”,是中医误诊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二)误诊的原因分析

误诊的原因是指引起误诊的主要因素。它包括了病家原因、医师原因、临床原因、护理原因、辅助检查原因和社会原因。在上述原因中,除了临床原因和辅助检查原因与中医学的固有特点和仪器设备条件密切相关外,更多体现了人的因素是误诊的主要原因,这也正是研究中医误诊学的出发点。

(三)临床思维与误诊

中医误诊与中医临床思维息息相关。中医的思维特点包括中医理论体系中最具特色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恒动观等,与误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医误诊具有自己的特点。临床思维对中医误诊具有重要影响,了解中医辨证思维是研究中医误诊学的关键和基础。

(四)误诊的避免

研究误诊的目的在于防范和避免误诊的发生。中医误诊学对避免误诊的方法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做了初步介绍。

(五)常见误诊案例分析

误诊是一种临床现象,历代中医文献中记载有大量误诊案例。对误诊案例的整理、分析和总结是中医误诊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内容。根据中医误诊学的理论,对常见诊断、辨证错误的案例进行分析,对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和提高诊断的正确率,避免误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中医误诊学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中医治病凭经验”“中药没有副作用,中医医不死人”,所以中医误不误诊似乎关系不大。事实上,误诊在中医临床中普遍存在,它影响医疗质量、危及患者安全,是造成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只要有诊断,就可能有误诊发生,误诊的可能性始终伴随着诊断的全过程。随着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中医学自身也在不断完善,诊断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临床误诊率并没有因此而明显下降。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总是把正确诊断和减少误诊寄希望于诊断的新技术上,但是实践证明,随着新的诊断理论和新的诊断方法的出现,新的误诊现象又产生了,有些原来被认为是正确的诊断又重新被判为错误,中医病名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诊断学的进步并不与误诊率的下降成正比。虽然也有一些统计资料提示,随着医学的发展、检查手段的更新,误诊率显示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临床上的误诊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有一定规律的,误诊也如此,也有其固有的规律。既然有规律,就应当认真地去研究它,而研究误诊规律性的学问就是误诊学。误诊学作为诊断学的另一面,研究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开展临床实践过程中,降低误诊率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但是长期以来,误诊问题并没有在理论上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进行系统的研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一是对中医诊断的准确性要求不高,对中医误诊现象不够重视;二是造成误诊的因素繁杂,在纷繁的因素中,似乎无法找出误诊的固有规律。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问题复杂而放弃对它的研究。相反,越复杂的事物,越应当认真地去研究它。否则,误诊的内在规律就永远难以弄清,人们也就永远无法驾驭它。误诊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只要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做指导,锲而不舍地进行探究,误诊的规律终归是可以认识清楚的。在开展误诊学研究的起始阶段,就想要迅速达到对误诊规律的完全认识,那是不可能的。同样,研究误诊学也不可能在临床中完全避免误诊的发生。但是,只要逐步地、认真地对误诊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就能够不断接近并达到对误诊规律相对完全的认识,就能够在临床中最大化地减少误诊,提高诊疗水平。

(一)促进中医诊断学发展

1.误诊学的产生是诊断学发展的必然 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的进步,现代医学科学一方面不断向纵深发展,在更深层次上揭示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内在规律,以致分科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各学科进一步相互联系和结合发展,多学科协同攻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才有利于临床上各种重大疑难问题的解决。中医学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强调以人为本,把疾病、健康,甚至是整个人放在时间、空间的演变中去考察,强调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天文、地理、物候、人的精神心理状态等的相关性,强调对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研究中医误诊学,就要运用中医学特有的临床辨证思维,结合生物-心理-社会-道德医学模式,从另一角度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固有规律,为中医诊断学研究提供新方法、新思路。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误诊误治的现象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医工作者,对中医误诊学理论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和解决中医学中悬而未决的问题。

误诊原因的研究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是就医师而言,医师的临床思维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尤其是中医学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近年来医学方法论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临床思维方法备受重视,这就为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误诊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科学发展史证明,任何一个课题的解决,每门学科的建立,都是几种不同的科学方法综合或交替使用的结果。近几十年来中医的规范化、现代化研究,推动了中医诊断学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彻底解决中医临床诊断准确率低、诊断结果各执己见的局面,单靠传统中医诊断学所提供的理论方法都是远远不够的,它已无法满足临床实际的需要,也不利于临床经验的总结和中医学术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拓宽研究思路,改变过去一贯的正面研究方法,运用科学的反证方法,带动中医诊断学的彻底革命,这正是研究中医误诊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2.诊断学不能代替误诊学 为了使疾病能够得到及时正确、全面的诊断及减少误诊,历代医家对诊断学和鉴别诊断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各种病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已有了比较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尽管如此,误诊率并没有因此而减少。究其原因,是由于所有的诊断专著只给我们提供了诊断学方面的规律和技巧,它所提供的是疾病综合的共性特征,却忽视或摒弃了个体差异中那些缺乏共性的次要特征,而误诊则常常是由于忽略疾病的特殊性及个性所引起的。因此,要避免误诊,具有关键意义的,恰恰在于对个体的特殊差异的识别和把握。正因为诊断学没有完全揭示误诊的规律,所以误诊现象在临床上十分普遍。古往今来,无论是一代宗师,还是初出茅庐的岐黄后学,他们一方面不断检讨别人的误诊,另一方面又不断为新的误诊所困惑。后来者因为缺乏经验而误诊,前辈们却因为拘泥于经验而误诊,疑难疾病可以因病情复杂而误诊,常见疾病也可以因为疏忽而误诊。这些都说明误诊有其固有的特殊规律。这种特殊规律的揭示单靠诊断学的理论和方法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应当有与诊断学相对应的误诊学来研究和探索。

3.误诊学促进诊断学的发展 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来都是与科学的发展水平密切相联的。认识的水平决定着认识的方法。尽管前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也是我们开展误诊研究的借鉴和良好基础。但是,面对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现实,面对未来,对于临床上严重影响医疗质量的误诊问题,应当采用新的观念和新的研究方法,应当不拘一格。长期以来,人们在诊断方法上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现代化的检查设备不断进入临床,各种诊断性的检查项目不断更新,却依然未能使误诊率根本下降。可见过去单纯地从正面研究诊断的规律,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应当从研究方法上认真地查找原因。

从科学方法上讲,谋求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既可以从其正面,也可以从其反面,还可以从其侧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所谓异曲同工就是这个道理。既然诊断学从正面研究疾病的诊断规律,未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诊的发生,那就应当改变一下研究的方法。从反面、侧面或从正、反两面多方位共同研究将更为合理,更能把诊断学的研究引向深入。这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提高临床疗效

诊断的准确性决定临床疗效,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中医理论与临床脱节。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真正做到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对诊断的准确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把错误的结论当作正确的诊断。凭着感觉处方用药,表面上看似乎理法方药头头是道,实际上,治疗的前提错了,自然谈不上好的疗效。从这一意义上说,误诊是制约中医临床疗效的主要因素。认识水平的滞后,必然限制临床的发展,不利于揭开人类生命的奥秘。相反,许多疾病,包括疑难病症,只要能取得早期的、正确的诊断,就完全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可见,研究并解决误诊问题,已成为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此,加强对误诊的研究已成为临床医学发展的迫切任务。

(三)有利于总结经验

中医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吸取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要总结失败的教训。研究误诊能够教会我们甄别文献和临床经验的是与非。在对前人的批判继承中,只有站在诊断学的反面加以辨别,方能心领神会,运用自如。正如《温病条辨》所说:“所谓大匠诲人,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至于奇巧绝伦之处,不能传,亦不可传,可遇而不可求,可暂而不可常者也。学者当心领神会,先务识其所以然之故……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此外,有些经典著作,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认识判断存在偏差,后人注解难免也有失误,这就更需要我们审慎谬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张山雷认为,全部《伤寒论》百十三方,可解而对证可用者十之七八,其不甚可解而竟无绝对之证可用者亦十之二三。向来注家,皆以尊敬仲景之故,认作圣经贤传,以为一字一句,不容妄议,即遇本文之必不可通者及病理药理之不可思议者,虽自己未明其妙,亦必随文敷衍,空说几句,究竟糊里糊涂,徒令后之读者,更加一层障碍。所以,要成为良医,学习须别有慧悟,非必拘于纸上陈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总结经验,达到神圣工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