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撷英:老中医蒙定水医案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哮病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一、风寒外束,痰热内阻证

莫某,女,10岁,学生。

初诊日期:2012年8月27日。

主诉:反复喘咳8年,再发加重3天。

刻下见:咳喘,喉中痰鸣,胸闷憋气,头晕,纳食尚可,二便自调。舌质红,舌苔薄白稍腻,脉滑数。

治法:宣肺平喘,化痰止咳。

处方:定喘汤加减。

药物:炙麻黄3克,射干6克,杏仁10克,紫苏子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10克,生甘草3克,白果6克,款冬花10克,紫菀10克,黄芩6克。上方4剂,水煎服,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慎避风寒。

复诊:2012年8月30日。药后喘咳减少,咳痰少,无其他不适。继守原方化裁,连进10剂,喘咳平息。3个月后又发一次,原方再投7剂而诸症又平。半年后学校门口遇见其母,诉至今未发。

按语:患儿体胖多痰,身患哮喘今又感寒,致使肺气失宣,引发喘咳痰鸣、胸闷憋气诸症。证属风寒外束,痰热内阻。治疗当以宣肺降气,化痰平喘,故以定喘汤加减进剂。方中麻黄辛温宣肺散邪以平喘;白果涩平敛肺定喘而祛痰;射干苦宣清热消痰而降痰鸣;三药合用,辛散中有涩敛,温宣中有清降,可收散风寒祛寒热,宣散肺气而又不耗伤肺气之功效。紫苏子、杏仁、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紫菀、款冬花降气平喘、化痰止咳;黄芩清泄肺热。诸药合用,肺气得宣,痰热得清,风寒得散,喘咳痰鸣诸证自除。

二、痰蒙神窍证

何某,女,20岁,在职员工。

初诊日期:2012年9月20日。

主诉:发热4天,加重伴咳嗽胸痛1天。

刻下见:持续发热,呼吸急促汗多,咳嗽痰黏黄稠。9月28日病情突然加重,全身乏力汗出如珠,继则心跳骤停,经积极抢救后心跳呼吸恢复,神志昏迷。舌质红,舌苔薄白稍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肺,平肝息风。

处方:生脉散合白虎汤合清金化痰汤加减。

药物:西洋参10克,麦冬12克,生石膏30克,石菖蒲10克,生龙骨20克,牡蛎20克,知母10克,远志6克,天竺黄10克,鱼腥草20克,黄芩15克,甘草6克,葶苈子12克,天花粉15克,全瓜蒌15克。上方5剂,每剂分两次服用。另:羚羊角粉0.6克,化饲,每日2次;安宫牛黄丸(北京同仁堂产)1粒,每日2次;鲜竹沥液20毫升,每日2次。

二诊:2012年9月25日。患者仍身热不退,神志欠清,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呼吸急促,咳嗽时作,汗多,四肢拘挛,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辨证为:痰热闭肺,毒陷心包,正虚均脱。当继予清肺化痰,开窍醒神,益气养阴固脱为法。处方:西洋参10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沙参12克,知母12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黄芩10克,鱼腥草20克,金荞麦根25克,桑白皮10克,葶苈子12克,天竺黄10克,天花粉15克,全瓜蒌15克,青蒿20克,金银花20克,连翘12克,竹叶20克,石菖蒲10克,丹参10克。上方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另:羚羊角粉0.6克,化饲,每日2次;安宫牛黄丸1粒,每日1次;鲜竹沥液20毫升,每日3次。

三诊:2012年9月30日。经上述治疗后,体温逐渐下降,汗出减少,面色转红,四肢转温,神志稍清,呼之有反应,仍时有抽搐拘挛,舌苔腻稍化,脉细数。药治有效,病有转机,宜守法再服。遂守9月25日方加生石决明30克,黄连3克,地龙10克,共1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另:羚羊角粉0.6克,化饲,每日2次;安宫牛黄丸1粒,每日1次。

四诊:2012年10月10日。神志基本转清,体温恢复正常,汗出不多,痰量明显转少,肢体拘挛,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闭象已开,脱象已固,肺家痰热未清,肝风未平,治宜击鼓再进。处方:西洋参10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知母12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石决明30克,地龙10克,黄芩10克,鱼腥草15克,金荞麦根30克,桑白皮15克,葶苈子10克,天竺黄10克,天花粉15克,全瓜蒌15克,玉竹12克,沙参12克,丹参10克。上方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另:羚羊粉0.6克,化饲,每日2次;鲜竹沥液20毫升,每日3次。

五诊:2012年10月17日。病情逐渐改善,身热未起,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反应灵活,呼吸平稳,喉中已无痰鸣,但仍有咳嗽,咳痰汗出少,进食少量流汁饮食,口干口渴,时有烦躁,四肢拘挛明显好转,腹部胀气,大便尚调或形,舌质红,苔少色黄,脉滑数。辨证为内闭外脱现象缓解,痰热郁肺未净,肝风未能平息,阴津耗伤未复。仍当益气养阴,清肺化痰,平肝息风。处方:生地黄15克,玄参12克,川黄连5克,赤芍10克,阿胶10克,黄芩10克,鱼腥草30克,金荞麦根30克,天竺黄10克,郁金10克,石决明30克,钩藤10克,广地龙10克,僵蚕10克,丹参10克。上方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另:羚羊粉0.6克,化饲,每日2次;鲜竹沥液20毫升,每日3次。

六诊:2012年10月24日。神志清楚,表情较好,对答如流,四肢稍拘挛,舌质红,苔稍黄,脉滑数。辨证为气阴耗伤未复,痰热郁肺未清,阴虚风动之象未解。治当益气养阴,清化痰热,平肝息风。处方:继守10月17日之处方,加生龙骨,生牡蛎各20克。上方再投7剂,每日1剂,分两次服。1周后随访,患者疾病告愈,准备出院。

按语:肺炎是临床常见病,根据其临床证候特征,当属于中医肺系疾病之喘咳痰蒙神窍证。本案患者因痰热壅盛,闭塞肺气,内陷心包,引动肝风,伤阴耗气,而致内闭外脱。治疗以扶正固脱、清化痰热、平肝息风、开窍醒神,数法复合并投。本病案病例诊断为温病——风温。由痰热壅盛闭塞肺气,内陷心包,引动肝风,伤阴耗气,而致内闭外脱,表现为高热、神昏痉厥、喘脱等多证相叠,病情极为凶险。故治疗以扶正固脱、清化痰热、平肝息风、开窍醒神,数法复合并投,从多环节协同增效,以冀脱固、窍开、热清、风定、喘平。详析几诊,初时重在取麦参龙牡白虎及黄芩、天竺黄、鱼腥草、葶苈子、全瓜蒌、石菖蒲、远志等清热化痰、开闭固脱,并加清心开窍、息风化痰、开闭固脱,如安宫牛黄丸,羚羊粉等急救之品。二诊时热毒仍盛,且有正气外脱之势,故加清透之力,祛邪以防脱,故加用金银花、连翘、淡竹叶、青蒿等药,使鸱张之势得以遏制,外脱之正气得以顾护,峰回路转,令人振奋。继予清化固脱、开窍息风,使危候基本缓解,窍机渐开,脱象得固,邪热之势渐缓,身热渐平,神志已清。而痰热、肝风、气阴受损成为主要矛盾,遂在原方中减去清热之品,加重平肝息风、清化痰热、补益气阴之力,使病情继续稳定好转而得以康复。

三、肺肾两虚证

朱某,女,80岁。

初诊日期:2019年1月18日。

主诉:反复喘咳17余年,加重3天。

刻下见:短气息促,动则更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耳鸣,心慌,腰痛腿软,潮热,舌偏红,苔白,脉沉细。

治法:补肺益肾,降气化痰。

处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药物:北五味子12克,麦冬12克,枸杞子10克,浮小麦12克,黄芪12克,白术12克,地骨皮10克,法半夏10克,紫苏子12克,蜜麻黄6克,枇杷叶10克,炙甘草10克。共6剂,每日1剂,水煎饭后服。

复诊:2019年1月24日。自述服上药喘息气促较前减轻,呼吸困难较前好转,仍觉潮热,盗汗较前好转。继续原方化裁,药用:北五味子12克,麦冬12克,枸杞子10克,浮小麦10克,黄芪12克,白术12克,地骨皮10克,天冬10克,紫苏子12克,枇杷叶10克,炙甘草10克。共7剂,每日1剂,水煎饭后服。7剂后诸症较前减轻,予人参蛤蚧散补肾益肺。1月后再次复诊,诉诸症好转,偶有咳嗽。

按语: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喘咳日久,肺虚及肾,正气耗伤,发为肺肾两虚。肾的精气不足,气不能下归于肾,肺气久虚,损及肾气而致肾不纳气,则出现咳嗽、气喘;肾虚阴精不能上承,则短气、腰酸腿软、耳鸣。方中五味子、麦冬、浮小麦益气生津,敛阴止汗;黄芪、白术健脾益气;蜜麻黄、枇杷叶滋阴润肺,止咳平喘;紫苏子、法半夏降逆止咳平喘;枸杞子、地骨皮补肾益肺,清虚热。

四、痰气阻肺证

覃某,男,47岁。

初诊日期:2015年1月27日。

主诉:反复咳喘半年,再发加重3天。

刻下见:咳喘,喘急胸满,咽喉不利,痰少色白,二便如常,舌偏红,苔微黄而腻,脉沉滑。

治法: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平喘。

处方:射干麻黄汤合温胆汤加减。

药物:射干6克,炙麻黄6克,法半夏10克,紫菀12克,款冬花10克,杏仁10克,紫苏子10克,茯苓15克,竹茹6克,枳壳6克。共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15年1月30日。自述服药后喘咳略减,但仍胸闷,有痰,且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沉滑。证属痰热阻肺,予桑白皮汤加减。药用: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浙贝母10克,竹茹10克,枳壳10克,前胡10克,紫苏子10克,杏仁10克,紫菀12克,陈皮6克。共6剂,每日1剂,水煎饭后服。

三诊:2015年2月5日。自述服药后咳喘继续减轻,胸闷渐消,余症均减轻,仍以上方续进7剂。1月后诉病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本案初为痰气阻肺,肺失宣降,舌偏红,苔微黄,热象不明显,方投射干麻黄汤合温胆汤化裁,宣肺降气,化痰平喘。药多宣降,麻黄、射干宣肺平喘,化痰利咽;紫菀、款冬花、半夏、紫苏子、杏仁化痰降逆止咳;再加枳壳理气宽中,竹茹清痰热。二诊见尿黄,舌苔黄腻,或痰阻郁而化热,或本有内热,故予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方——桑白皮汤加减。药用桑白皮、黄芩、竹茹、浙贝母、枳壳等清泻肺热,化痰降气。药随证变,药用得当,三诊继续原方,使热去痰消,喘咳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