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与梦想: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百年追梦历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民族精神与百年梦想

我们这本书,是专讲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追梦历程的。这个梦,就是专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因此,这个追梦历程,也自然要从1840年后这个复兴之梦的产生与兴起开始讲起。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务实的民族,也是一个充满理想与奋斗精神的民族。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梦想与追求,梦想与奋斗,梦想与挫折,梦想与抗争,梦想与胜利,从来就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梦想越崇高、越伟大,付出的牺牲就越巨大。

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和平的民族,一个崇敬道义的民族,一个追求天人和谐的民族。中国人自古以来崇拜道义,而非强权;崇拜智者,而非强者;崇拜祖先,而非上帝;崇拜包容,而非零和。

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而非对强权、霸主的崇拜与追求,在中华民族的梦想中,居于核心地位。

远古以来,中国就流传着“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传说,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渗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化作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这些传说生动地告诉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人不能没有梦想,不能没有追求,但梦想与追求的实现,离不开奋斗,哪怕是舍生取义、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农耕文明形成以降,《周易》中便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些思想告诫后人,不能因循守旧、坐享其成,而要自强不息,在顺天应人中化成天下,实现远大抱负与理想。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经过漫长的积累过程,出现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觉醒,对后世中华文明走向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中华文明的思想元素开始真正具有了“中华”特色。在诸子百家丰富多彩的思想中,对人与社会关系、人与国家关系、国家与民众关系有了深刻反思,提出多种多样的社会理想。如孔子对“礼” “仁”的倡导,老子对“道”“无为”的推崇,墨子的“兼爱”,孟子的“仁义”,庄子的“万物齐一”,荀子的“礼义”等等,奠定了中华民族在社会理想中对“天人合一”“人间正道”“和谐友善”等的不懈追求。这些积极进取的思想,既是为当时社会动荡、阶级分化状况寻找出路的客观反映,也为秦汉时期形成一体多元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汉唐以后,以儒家为中心、包容多样、博采众长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格局形成并发展,进一步形成了以“大同社会”“小康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为代表的社会理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子孙砥砺前行。

这些社会理想,在中国近代国运式微、制度腐败、内忧外患频仍、动乱战乱不已的情况下,难以为中国找到救亡图存、革故鼎新的新出路与新道路,难以真正解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性新课题。但是,在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成功后,这些社会理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跨越的征途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1]

他在讲话中列举了中国古代形成的许多重要思想,今天对治国理政、道德修养、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民族团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思想包括: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对于5000多年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对于历经沧桑与磨难而始终历久弥新、保持旺盛活力的中华民族来说,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就是不断激励其从灾难中奋起、在厄运中抗争、在战乱中聚合、在挫折中前行的巨大精神力量。

正是有对美好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中华民族才能不断励精图治、革故鼎新,紧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制社会,又从奴隶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再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中跃出谷底,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终于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这种对美好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禀赋,使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艰难曲折的文明史中形成了伟大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这种对美好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深刻地决定着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走向,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据自身经历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文化基因。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追求,有每个时代的发展逻辑与发展主题。中国近代以来,对美好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集中地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完成彻底摆脱历史厄运、赢得中国革命胜利、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这三个历史性跨越。

中华民族要想彻底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厄运,实现“小康社会”和“大同世界”的理想,就要进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民主革命。

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面对强大的敌人和“一盘散沙”的民众,就要有大公无私、兼济天下、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的革命阶级和革命政党。

中华民族要想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良制善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追求,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成为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与民族脊梁。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延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有着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基因,凝聚和接续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

奉献给广大读者的这本书,就是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开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前进之际,完整地回顾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经历的奋斗与梦想,中国人所经历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历程。


[1]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