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本书的研究思路
为了更好地把握费希特的理论体系,本书将集中分析费希特的两个版本的知识学,第一个版本的知识学是费希特最为大众熟知的一个版本,也是第一个以成熟形态出现的知识学版本《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在这一版知识学中费希特第一次完整地提出知识学的三大原则,建立起了一个“基础哲学”的体系,这个体系是费希特第一次以自由自我为基础建立体系的尝试。第二个版本的知识学是于20世纪90年代发现和出版的《知识学新方法》。这一版的知识学在写作时间上最靠近《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但在一些最为重要的概念上费希特的观念已经发生改变,比如自我不再是单纯的对自己的设定(尽管它的本质依然是自由),而是被定义为一个设定的过程。相对于这个根本性的改变,这一版的知识学中最为关键的概念已经从自我转变为想象力,自我的自由被认为是从属于想象力的自由的。而想象力这个在前一版知识学中仅是捎带提到的概念,在这一版知识学中隆重登场,甚至主导整个体系的推演。这个转变对费希特知识学的建构而言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它标志着费希特的知识学转向对一个高于自我的最高综合的追求。这可以被认为是费希特从绝对唯心主义向批判的唯心主义的转变。正是这个转变使得费希特的自由理论完整地呈现出了一种跨越的形态,而后者是马克思与之最为切近的要素。
因此,本书主体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分析和论述费希特如何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通过行动的自我构建他的自由的体系的。对应费希特的行文,这一部分将按照知识学的三大原理、理论知识学和实践知识学的分析顺序展开。本书的第二个部分是对《知识学新方法》的分析。在这个部分,我们将按照费希特划定的十九个推演部分重新整理他的建构,并以想象力为核心概念考察自我、自由、想象力在体系中的关系。最后一个部分将考察马克思以劳动为关键的自由理论,表明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与费希特的自由理论具有相同的内核和结构,二者共享一种自由理论的模式。在正式进入主体考察之前,文章分析了费希特理论产生时所处的理论背景并回忆了费希特与当时代哲学家的对话,以说明费希特的理论兴趣、目的与关切。
[1][联邦德国]H.霍尔茨:《费希特研究报告》,傅海健译,《哲学研究》1989年第10期。
[4][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6页。
[5][美]洛克莫尔:《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的重新发现》,孟丹译,《现代哲学》2011年第4期。
[6]王南湜:《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上)——其意谓与必要性》,《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4期。
[7]王南湜:《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下)——其可能性与限度》,《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5期。
[8][美]洛克莫尔:《费希特、马克思和德国哲学传统》,中文版序言,夏莹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