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扩大与埃及、沙特的经贸合作?
——“丝路万里行”之埃及、沙特调研收获
本文要点:为降低对能源部门的依赖度,推进经济多元化发展,沙特和埃及均提出了“2030愿景”中长期发展规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很高的契合度。中国与沙特、埃及经济结构高度互补,互为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合作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合作领域涉及包括能源资源在内的诸多领域。中国与沙特、埃及的经贸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和挑战,需要加以克服和改进。中国应以能源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综合运用对外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投资、金融合作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推进与沙特、埃及的经贸合作。
应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石油研究中心和埃中商务理事会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丝路万里行“沙特、埃及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及与中国的能源合作”课题组,于2018年对沙特阿拉伯、埃及进行了访问和调研。
一 中国与沙特、埃及的经贸合作进展
(一)中国与沙特的经贸合作
沙特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储量及剩余储量均居世界首位,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位于“一带”和“一路”交汇点,是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2016年沙特政府发布了“2030愿景”,旨在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经济体系。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的对接,对于推进中沙两国产能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能源是中沙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中沙两国经贸和能源合作发展迅速,尤其在传统能源领域。沙特是中国在西亚和北非地区主要的原油供应国,中国是沙特最重要的原油出口市场。未来,随着美国对中东油气进口需求的大幅下降,中国将成为沙特更为重要的出口市场。
双方在石油下游产业合作取得较大的进展。当前,中国企业进入沙特石油中上游产业的机会不足,但中沙在石油下游产业合作已取得突出成绩。沙特是一个能源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国家,而中国石化企业具有相关的经验和技术优势,能够有效帮助沙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既符合沙特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也契合两国战略对接、互利发展的合作思路。
核电、新能源领域合作处于积极促成阶段。中国正在参与竞标沙特核电项目,以期加强中沙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当前中核工业集团正在积极参与沙特首座核电站项目竞标,若中国企业能够最终胜出,将有助于自身核电工业发展,同时也将是中国第四代核电技术实现“走出去”的重大突破。
(二)中国与埃及的经贸合作
埃及区位优越,位于非洲东北部,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国家。埃及热情欢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期望中国在推动埃及和非洲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机制框架下,中埃在能源、基础设施、制造业、工业园区、农业和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中国是埃及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双方贸易不平衡问题有所缓解。2017年,中国仍保持埃及最大进口来源国地位,而埃及在中国的出口目的地排名从上年的第14位升至第9位。
苏伊士经济区是中国企业运营的海外明星工业园区,是埃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中国的投资和工程承包集中于石油、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领域,逐步向旅游业和农业拓展。2017年,中国对埃及投资已超过50亿美元,涉及油田开发、玻璃纤维、机械、电器、饲料、物流、港口等众多领域。中埃双方重大合作项目收获丰硕成果。
金融合作方面,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两国金融合作的发展有效缓解了双边经贸合作中的融资难题。截至2018年7月,国开行向埃及中央银行等5家银行提供的金融同业授信金额达43.4亿美元。人民币国际化在埃及起步。2016年12月,两国央行签署规模为18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在文化交流方面,在中埃双方的共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去往埃及旅游。据统计,2017年中国赴埃及游客数量已超过30万人次。中埃文化交流的深入,对于增进两国间的相互了解、深化双边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中国与沙特和埃及经贸合作的挑战
(一)中国与沙特经贸合作的挑战
第一,“亚洲溢价”不利于两国原油贸易的扩大。由于历史原因,以沙特为首的中东石油输出国对出口到不同地区的原油采用不同的价格,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石油进口国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即“亚洲溢价”。在近年来美国页岩油气革命、国际石油市场供大于求、国际油价暴跌的情况下,沙特的原油出口遭受沉重打击。中国作为沙特原油的重要出口国,理应享受更加优惠的价格,但沙特仍然坚持“亚洲溢价”,这影响了两国原油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在全球原油供给趋于宽松、中国原油进口渠道选择性增多的条件下,若沙特继续维持较高的“亚洲溢价”,中国势必会缩减对沙特的原油进口。
第二,中国对沙特直接投资面临一些障碍。目前中国与沙特之间的经贸合作以进出口贸易和工程建设为主,开展直接投资的企业数量还不多,投资规模总体不大。中国企业在沙特开展直接投资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沙特的行业标准要求较高;二是在沙特开展生产经营的成本费用较高;三是沙特本地化比例要求高。
(二)中埃经贸合作的挑战
第一,政局动荡和政策不稳定阻碍了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2011年以来埃及连续发生的政局动荡,使得中埃经贸合作关系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双边贸易投资大幅下降。当前,尽管埃及政局趋于平稳,但恐怖袭击仍时有发生,安全形势需要高度重视。同时,埃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较为模糊,有较大的解释性空间,执行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大,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较差。
第二,苏伊士经济区面临政府支持服务不足的问题。苏伊士园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商务部承诺的合作区建设补贴资金尚未落实;二是扩展区项目开发涉及的前期投资量大,且项目前期盈利少,资金回收期长,开发资金紧张;三是埃及安全局针对中国的新项目投资的安全审查过长,审批过程缓慢,且中方员工办理工作签证困难;四是合作区城市依托度差,公共设施配备薄弱。
第三,中资金融机构在埃及的业务面临激烈的竞争。中资金融机构在埃及开展业务面临着两个主要挑战:一是埃及对西方文化和技术认同感强,一直是西方的传统市场,欧美和日本金融机构竞争优势突出,并具有较强的话语权;二是欧美、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在埃及开展业务提供政策性优惠贷款较多。
三 扩大中国与沙特、埃及经贸合作的建议
第一,深化传统油气领域合作,积极开拓清洁能源市场。中国与沙特、埃及应继续以能源合作为重点,不断深化经贸合作。在油气领域的合作,不仅可充分发挥中国在油气中下游产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为中资企业更多参与油气上游环节工作提供机会,有助于保障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也有助于沙特和埃及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拓展油气下游环节和市场,提升其能源需求安全。新能源领域,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能力和输出前景与两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需求互补,将有望推进中国与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入合作。
当前,中国与沙特、埃及应加强在以下这几个能源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其一,稳步扩大两国石油贸易。其二,埃及将能源产业作为未来重要的发展产业,中国企业应加强对埃及油气领域的关注,深化投资合作项目。其三,鼓励中沙双方企业加大对石油产业中下游领域的交叉投资,支持中资企业探讨通过与沙特企业合作,共同在第三国投资建设大型炼油和石油化工项目的可行性。其四,利用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资金、技术和产品优势,帮助沙特和埃及实现可再生能源产业本地化生产。其五,鼓励中国能源装备企业成立合资工厂或组装厂,通过本地化生产的方式进入沙特和埃及市场。
第二,加速优势产能“出海”,服务沙特和埃及基建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是沙特和埃及的重点发展领域,两国对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都将公路、铁路、港口、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列为优先发展领域,未来都将建设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推动交通、电力等基础网络改造升级,提升基础设施质量,显著改善投资和贸易环境,极大地提升两国经济的发展潜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两国政府可通过政策调整,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和财产保障,逐步实施放松管制并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
中国企业应当积极探索PPP模式等新的合作方式,进一步拓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业务领域,从建设施工进一步延伸到设计、咨询、监理、运营管理等领域。应帮助沙特和埃及消除基础设施瓶颈,提升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助力两国提升经济增长的潜力。
第三,促进贸易创造,优化贸易结构。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对沙特、埃及的出口产品种类较多,从日用消费品到资本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较为齐全,但两国对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则相对单一,主要以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矿产品以及农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贸易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彼此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因此,在稳定和扩大贸易规模的基础上,探寻合作共赢的新渠道,开启扩大经贸关系的新动力,就成为中沙和中埃经贸合作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优化中国与沙特、埃及的贸易结构,增加自两国的油气进口,支持两国扩大与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国际贸易,积极帮助两国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增加外汇储备,改善国际收支。
第四,发挥投资的新引擎作用,深化国际产能合作。以国际产能合作为载体的直接投资将成为驱动中沙和中埃经贸合作的新引擎。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使沙特和埃及正在成为外国直接投资选择的重要区域。
2018年,沙特将新能源、农业水产、医疗卫生、运输物流、信息通信技术、文娱体育、数字媒体、旅游、朝觐这九个产业确定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重点产业。埃及政府制定的2015—2030年长期经济发展规划也将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制造业、旅游业、农业和房地产业列为重点发展行业。
对于沙特和埃及确定的重点发展行业而言,中国在这两国的大部分产业领域都有着较强的竞争力,有能力积极对接两国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外资政策。
要提升中沙和中埃国际产能合作的规模和层次,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强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其次,应当积极探索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集群式产业转移为特征的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最后,双方企业在开展产能合作过程中,应当根据本企业所属行业类型和市场定位,在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和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容量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地区、城市和经济特区开展经贸活动。
第五,拓宽融资渠道,为经贸合作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金融合作是中沙和中埃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金融服务将成为提升双边贸易和投资水平的助推器。要用好现有的多边和双边金融合作机制,并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和私营金融机构更多地参与中沙和中埃国际产能合作,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
其一,中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应当加强同国外开发性金融机构间的合作,既要深化与世界银行等全球性多边开发机构的合作,也要扩大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成立的开发性机构的合作,还要拓展与非洲发展银行等区域性开发金融机构间的合作。
其二,进一步拓展与国际大型商业金融机构的合作。应当鼓励中国的商业银行与欧美跨国银行通过银团贷款、联合融资、建立担保机制等方式,共同为投资回报明确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融资,以分散风险。
其三,更好地发挥中长期股权投资基金的积极作用。除通过银行提供传统的融资工具以外,应当推动中国的政策性银行、丝路基金等主权投资基金与沙特的主权财富基金共同出资,设立更多的类似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的股权投资基金,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为沙特和埃及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合作提供股权和其他方式的融资支持。
其四,鼓励有实力的中国商业银行在沙特和埃及设立分支机构,扩大境外业务,为中沙和中埃提供信贷、结算、项目融资、并购贷款、现金管理、咨询服务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其五,充分发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保险机构的职能,支持中国的商业性保险机构提供对外投资合作保险服务,为中沙和中埃的经贸合作保驾护航。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王永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万 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周伊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