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之中,《史记》具有着它无可取代的重大人文价值,这部传承了千年之久的历史巨著带给我们后人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朝代更替,也不仅仅是朝政得失与治国之策等“王道”。实际上,这部巨著的人文价值完全是超越了时代的,其中所蕴涵的对人生与社会的规律法则的思考与总结,在经历了岁月的冲刷与洗礼之后,时至今日而历久弥新。任何时候我们打开这部书,都能够从中汲取到无尽的智慧。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感于春秋时代那数不清的“无义战”为民众所带来的疾苦,著编年史书《春秋》警示后人,史称“一字之褒、一字之贬而乱臣贼子惧”,从此形成了我国历代沿承的不掺杂对人物事件主观评价的冷静文体,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春秋”笔法。时代久远,这种冷静客观的编年体因其记述过于简洁,越来越成为专业人士的研究领域,这导致了大众距离我们自己的历史越来越远。
而《史记》一书则不然,出自对时代变幻的感叹与自身际遇的愤懑——因为司马迁对军事将领李陵在兵尽粮穷的情形下投降匈奴的看法与朝廷的观点有分歧,结果导致他遭受到最惨烈的酷刑——宫刑,所以作者在这部巨著中丝毫也没有“为尊者讳”的想法或念头,更没有因为个人的主观情绪变化而影响到对历史人物的记载与塑造,相反,正是因为作者把自己对人生、时代的思考融入了书中,所以才刻画出数之不尽的鲜活人物,如勇猛无比而又刚愎自用的项羽,机智过人却又不拘小节的刘邦,这些人物的形象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记忆里,构成了我们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在司马迁的笔下,人物与事件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脸谱化,如他笔下的商纣王,远不像后人所想象的那样昏庸残暴,相反,正是因为纣王太过于聪明了,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自恃聪明而听不得别人劝告的下场,就是聪明武勇的商纣王丢了他大好的殷商江山。
我们能够从司马迁的记述之中体会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以柔克刚。”纣王与项羽共同的缺点就是他们的个性太过于刚硬,过犹不及,若非在博弈破裂后被逼到绝境是不肯妥协的。相反,反观刘邦的行事风格,与项羽相比,刘邦明显地缺乏“原则”,惯于见风使舵,如他被重兵所困之时,急向韩信求援,而韩信却趁火打劫提出来要加封自己为王,刘邦气得破口大骂,可是被陈平一提醒,他立即就改了口。正是因为刘邦能够克制自己的怨怼之心,愿意在重大问题上作出让步,所以以他为首的武装集团才能够取胜于项羽而拥有天下,这其间的智慧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却值得我们思考一生。
实际上,《史记》凝集了大量的人生社会智慧与人文思想的精华,毫不夸张地说,任何时候我们打开这本书,从久远的历史中汲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都会有所收获。
正是这样一个原因,我们选择了从人生社会的角度切入,对《史记》一书中的为人准则、处世之道进行了总结与提炼,并希望这种方式在帮助我们了解国学思想的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地吸收并将书中有关的经验与智慧应用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我们确信,如果这部书此前曾经帮助过历代仁人志士在他们的人生中获得成功的话,那么,现在它对于我们的价值也丝毫不会减少,同样有着积极而有效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