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维一体的神仙谱系
《西游记》不仅继承了“后羿射日”“盘古开辟”等中国上古神话宏伟绮丽的想象力,而且以再生态神话的艺术形态融合了中华民族文明时代的情感、智慧,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有着深刻的认知,已成为举世公认的神话艺术中的翘楚。外国学者也给予《西游记》以高度评价。曾翻译过《诗经》《论语》《道德经》《长春真人西游记》等作品的英国著名东方学家、汉学家阿瑟·威利就说过:“《西游记》像一颗璀璨的彗星升上了中天,给西半球人民展出一个神奇的世界。”
显然,阿瑟·威利所说的“神奇的世界”,即是由吴承恩著《西游记》所建构的中国神话世界——一个独具中国文化特征的神话谱系。
《西游记》中蕴藏着一个独特的神话世界。它融会神、佛、仙三维一体,又各显风骚、各成谱系:神界天庭巍峨豪华,在在辉煌;佛境灵山庄严肃穆,处处祥瑞;人间仙窟则隐在名山大川之中,钟灵毓秀,仙气里透出丝丝人间气息。
《西游记》是佛教文本,讲的是取经,目标是灵山,拜的是佛祖,那么,让我们先来看看其中神奇的佛教世界——佛神系统和佛国胜景。
先说佛神系统。
居于中心的是佛祖如来,所谓“狮子雷音,唯我独尊”。下面依次有四大菩萨、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五方揭谛、一十八位护教伽蓝等。其实,在佛神系统里,修成佛身的不仅仅只有如来一人,而是有三千诸佛,如来只是佛之领袖;菩萨也不止四位,四大菩萨只是代表,并以南海观音菩萨为尊。对了,阎罗王最早也是佛教神祇,与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同为地狱主宰,后来演化为道教神了。
至于灵山胜景,佛国祥瑞,《西游记》中有诸多优美的描绘:
瑞霭漫天竺,虹光拥世尊。西方称第一,无相法王门。常见玄猿献果,麋鹿衔花;青鸾舞,彩凤鸣;灵龟捧寿,仙鹤噙芝。安享净土祇园,受用龙宫法界。日日花开,时时果熟。习静归真,参禅果正。不灭不生,不增不减。烟霞缥缈随来往,寒暑无侵不记年。诗曰:去来自在任悠游,也无恐怖也无愁。极乐场中俱坦荡,大千之处没春秋。
仙草争妍,瑞兽烂漫,烟霞飘渺,寒暑不侵,人们对美好世界的想象,莫过于此。对如来讲法圣地雷音宝刹,作者更是赞美不绝,除了详细铺排美轮美奂的大殿气势,更赞其曰:“天王殿上放霞光,护法堂前喷紫焰。红尘不到诸缘尽,万劫无亏大法堂。”在作者笔下,西方极乐世界成为人间天堂的美好想象。
佛祖像
选自明彩绘本《释氏源流应化事迹》
《西游记》里的道教神系更为庞大。玉皇大帝是天神,天庭的最高统治者,类似于古希腊神话里的宙斯。其次是民间道教故事“老子一气化三清”中的三清尊神——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也即太上老君最为重要。然后就是南北极大帝、四大天师、九曜星、二十八宿、风雨雷电、五渎四海、山川社稷、土地门神、龙王地君,等等。由于玉帝代天掌管天下,所以道教神在大千世界里无处不在,不可胜数,甚至连京城的护城河、乌鸡国皇帝御花园的八角琉璃井里都有一尊河龙王、井龙王。
在佛教文本《西游记》中出现了最为庞大的道教神谱,其本身就是一种矛盾,背后的原因很复杂。简略说来,一是由于《西游记》佛道互渗,神、佛构成神话世界的两极;二是因为道教在中国土生土长,民间道教文化本就比较丰富。正因为吴承恩是按照民间道教的内容来构建《西游记》中的道教神仙世界,所以《西游记》中许多描写并不符合道教的实际。
又比如,道教世界以天庭、龙宫、地狱三处最为有名,号称“西游三界”。天宫,只是三界里的一界。所以,“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孙悟空强索了东海龙宫的定海神针——金箍棒,恣意勾销了阎罗王的“生死簿”,又公然蔑视玉皇大帝,与十万天兵天将列阵厮杀——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孙悟空大闹三界”。
现在以三界中的地狱——因为它同时也属于佛教——为例,从一个侧面来看看《西游记》神话世界的真相与妙趣。
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因失信于泾河老龙被告至地府,阎罗王对大唐真命天子不敢怠慢,不想随意开演“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荒诞剧,急忙召他入冥“三曹对案”。于是,随着太宗的游历,我们得以窥见地狱的基本情形和构架:
唐太宗画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世民先是由二童子引入地狱之城——“幽冥地府鬼门关”。太宗刚刚踏进鬼门关,即遭先兄建成、故弟元吉拉扯,声讨其玄武门政变逼宫谋位,弑兄杀弟的罪愆;接着至“碧瓦台森罗殿”谒见十殿阎君,接受这个“特别法庭”的调查、审判;而后又来到“幽冥背阴山”,这里“岸前皆魍魉,岭下尽神魔。洞中收野鬼,涧底隐邪魂”,是个反思、悔过的禁闭之地,其“待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双规”;接着就要见识地狱世界的中枢之地——“一十八层地狱”,如有不能彻悟“人生却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者,将永堕此阿鼻地狱受苦受难,不得超生,反之则可超生解脱。太宗作为超生者(虽然走了判官崔珏的后门),挣脱“一十八层地狱”来到“奈何桥”——只有恶人鬼魂过此会堕入河中,唐太宗在这里已看得到阳间的曙光了——经受最后的考验,被他先后剿灭冤死的鬼魂“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上前索命,直到他允诺返阳后即举行招魂的水陆大会,“汹汹鬼怨”才得以平息。
从唐太宗的惊魂游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地狱的组织构造及相应的机制(构造列前,机制列后):
鬼门关:进入地狱之门;
森罗殿:接受“法庭”调查、阎君审判;
背阴山:在“双规”禁闭室进行反思、忏悔;
一十八层地狱:经受精神煎熬、灵魂受难;
奈何桥:通过考验后“脱离阴司,返回阳世”。
在传世的各类文献记载中,很少有典籍对地狱有这样详细而生动的描绘。应该说,对于中国民间普遍存在的地狱认知和阎君崇拜(信仰),《西游记》神话世界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比如,我们经常会说“鬼门关里走一遭”,来形容自己遭遇到的非同一般的危险。鬼门关即是地狱之门,进去自然很吓人,但未必一定会死,还有许多因素在影响着你的“死罪”能否成立。再比如,我们还会说,“做好事,积阴德”,什么意思呢?就是劝人为善。一个人平时如果多做善事,死后在地狱里过奈何桥时,积下的德行就可以抵消罪愆。如果积累的善行够多,甚至会有鬼使来扶你过桥,助你超生。反之,则会引来恶鬼落井下石,推你一把,让你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正是这些通俗而又朴素的语言,影响到中国人血脉中最基本的生死观念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