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守望四十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乐僔开窟

据原存莫高窟332窟的《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僧人乐僔云游到鸣沙山东麓断崖处,忽见对面三危山上金光绽放,光芒中有千佛浮现。他觉得这是佛陀赐予他的隐喻——此地就是佛教圣地,于是停下脚步,在这面巨大崖壁的中心,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今天的三危山顶,还建有乐僔堂,以纪念这段渊源。

▲三危山山顶的乐僔堂。人们始终铭记当年乐僔首开洞窟的功绩,建乐僔堂以示爱戴。

乐僔开窟有着极强的偶然性,但冥冥之中又有着某种命运指引。就如同我这样的守望者,出走半生,兜兜转转,今天也来到了这片断崖之下。而断崖之上,便是那些举世闻名的洞窟。我感觉它们就如同一双双眼睛,看着时间从时而丰沛时而干涸的河道中流过。从乐僔建窟开始,这片崖壁历经了一千年共十个朝代的持续营造,今天留下来735个洞窟和无与伦比的文化。

▲莫高窟“大牌坊”。原是敦煌城内东街上汪氏家族一位妇女的节孝坊,建于清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20世纪50年代抢救性搬迁到莫高窟。

矗立于宕泉河边的大牌坊,更像是莫高窟的景区大门。20世纪50年代,常书鸿、孙儒僩等老一辈莫高人将其从敦煌城内抢救性搬迁到此。牌坊上的“莫高窟”“石室宝藏”“三危揽胜”三个牌匾均出自郭沫若先生手笔。与大牌坊遥遥相望的小牌坊,是窟区的主入口。守望者项目的集训总教头刘文山老师,已经在那里等候我们了。

刘老师指着小牌坊上“莫高窟”三字问道:“为什么这里会叫做莫高窟呢?”虽然我们之前也做了不少功课,都通过了选拔笔试,但或许因为初见的拘谨和提问的突然,这个看起来“应知必会”的问题,似乎把大家给问懵了。还好,刘老师并没有过多为难我们,随即解释说,莫高窟的得名说法众多,其中比较主流的有三种:第一种说法是因为临近一个名叫“莫高里”的村落而得名;第二种说法认为,在古代“莫”与“漠”通假,莫高窟意为“沙漠高处的洞窟”;第三种说法则是为了纪念在这里开凿第一个洞窟的僧人乐僔,认为他的修为和功德最“高”,人“莫”能比。

▲小牌坊紧邻莫高窟窟区,是莫高窟参观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牌坊上原题写“古汉桥”匾额,因牌坊之后原有台阶直接通往崖壁第三层的428窟,后改为郭沫若题写的“莫高窟”三字。

我知道这仅仅是莫高窟名字的来历。持续1 000年的洞窟营造,以及1 600多年的文化沉淀,已让这三个字变得深不可测,历史、民族、宗教、艺术、生活,神佛、帝王、英雄、凡夫都在其中若隐若现。无数人终其一生,也无法阐释清楚它的文化含义。但也正是这种多元和复杂,让莫高窟在那些壁画和塑像的绝美之下,更多了一份深邃。它无声无息,却无穷无尽——天下石窟,莫高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