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用非传统方式做有价值的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把事情做成的方法

我那些有丰富经验且值得信赖的导师,有不少已经离开人世。

过去几年,我察觉到了周围的变化。那些睿智且大多数充满耐心的人,要么曾解答过我无数的疑问,要么曾在深夜接到过我的电话问询,要么曾帮我创办公司,开发产品,主持董事会议,或者仅仅是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但他们现在都走了,有的人甚至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现在,我成了那个被频繁问询的人。而我所需要回答的,正是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寻求答案的问题。不用说,多数问题都与创业相关,除此之外,一些更基本的问题也经常摆到我的面前:该不该辞职?如何规划职业发展?如何知道自己想法的优劣?如何思考设计方面的问题?如何应对失败?该何时启动创业以及该如何创业?

而你说奇怪不,我还真给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我给别人出了不少主意。这30多年间,我从我那些了不起的导师以及卓越团队身上学到的东西,我从众多小创业公司和为数亿人制造产品的大企业那里学到的东西,正是所有答案和建议的源泉。

所以现在,如果你还在深更半夜惊慌失措地给我打电话,问我该如何在公司发展的同时保持公司文化的完整性,或者如何才能不把市场营销搞砸,我肯定会给出我的见解、技巧和方法,我甚至还会给出一些普适性的原则。

但我不会这么做。请不要在深夜给我打电话,因为现在的我也知道了睡个好觉的重要性。

读这本书就行了。

我经常对应届毕业生、CEO、高管、实习生,以及每一个想要在商业世界中开山立业、有所作为者所提的建议,大都已包含在这本书里。

我的建议属于另类型,因为它们都非常老派。硅谷的信仰是再造和颠覆,即在思想方法上破旧立新。但有些事情你是不能随便改弦更张的。人的本性不会因为你在做什么、身在何处、年龄几许,以及财富多寡而改变。在过去30多年间,我认识到了人类发挥其潜力之所需,也明白了人类需要颠覆其必须颠覆的东西,铺就属于自己的另类前进路径。

所以,我在这本书里所写的,正是我目之所及的一种屡试不爽的领导力风格。我会讲述我的导师们和史蒂夫·乔布斯是怎么做的,我是怎么做的,以及该如何做一个捣蛋鬼、搅局者。

这不是做值得做的事情的唯一方法,但这是我的方法。这种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人。我不会在这里宣扬进步的现代组织理论,也不会鼓吹每周工作两天然后提前退休之类的事。

这个世界上充斥着各种生产平庸凡俗之物的平庸凡俗公司,但我毕生所向却是那些精益求精的产品和人。得以向最优秀的人学习,得以从一群敢于冒险、充满激情,并且在世上留下了精彩印记的人那里获得启迪,于我而言,这简直就是一种难得的福气。

我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这样的机遇。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任何有志于做出有益之事的人,都需要有也应该有一位导师和教练,而所谓导师和教练,指的是那些有见识、有经验,而且能够有效帮助你度过事业最艰难时刻的人。好的导师虽不会给你问题的答案,但他们会尽力帮你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认识你的问题。他们提供给你的意见、建议皆源自他们自己的辛苦求索,而你则需要借此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法。

应该得到帮助的也不只是硅谷的科技创业者。这本书适合于任何想要搞出点新名堂的人,任何追求更上一层楼的人,以及任何不想把宝贵时间浪费在这颗稀有星球上的人。

我会花较大篇幅讲述如何打造一款伟大的产品,但产品却不一定是一种技术的产物。它可以是你创造出来的任何东西,比如某种服务,或者是一家商店。它也可能是一个新型的废品回收厂。即使你现在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本书中的建议也同样有意义。有时候,你的第一步就是要弄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你可以找一份自己觉得有干劲的工作,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或者先打造一个团队,之后再考虑做什么事情。

我没想着把这本书当成自传来写,毕竟我还活得好好的。这本书只是一位纸上导师,是一本提供建议的百科全书。

如果你还能记起维基百科出现之前的日子,你或许能回忆起在自己书架、祖父母书房或者图书馆深处看到百科全书时的那种愉悦。你会为了某个具体问题去查百科全书,但偶尔也会随手翻开一页并开始读了起来。比如你在“土”字下面读到了“土豚”这个条目。你会一直读下去,最终也不知道会停在何处。无论是逐字逐句,还是一目十行,都会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些许印象装进了你的大脑。

这也应该是你阅读本书的方式。

• 你可以从头读到尾。

• 你可以随意翻看,以找到你最感兴趣或者对你当下事业危机最有用的建议和故事。危机总是存在的,无论是个人的、组织的,还是竞争性的。

• 你也可以像浏览维基百科一样,关注遍布全书的“见第×章”,深入挖掘任意话题,看看它会将你带向何处。

多数商业著作都是先有一个基本论点,然后再花300页展开论证。若是想要找到关乎各种主题的一系列优质建议,你可能得读上40本书。你得把书翻个不停,才能偶尔发现些许有用的信息。所以在这本书里,我只会记录那些真正有用的东西。每一章里都有源于我以前工作、导师、教练、领导及同事的各种建议和故事,还有对我所犯无数错误的总结。

鉴于这是基于我本人经历而提出的意见、建议,所以本书的结构也基本遵循了我的职业脉络。我会从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谈起,以我现在的事业为止。每一次前进,每一次失败,都让我学到了一些东西。我的人生并不是从iPod开始的。

但这本书不是写我自己的,因为我从未独自创造过什么。我只不过是创造出iPod音乐播放器、iPhone手机、Nest智能恒温器、Nest Protect烟雾和一氧化碳警报器团队成员之一。我确实是参与者,但我从来不是唯一的参与者。这本书写的是我所学到的东西,尤其是那些通过吃苦头学到的东西。

而为了理解我所领悟到的东西,你们或许应该先对我有所了解。以下就是我的履历。

1969年

一个老套的开场白:我在这一年降生到人世。等到幼儿园时,我们便开始不停搬家。我父亲是李维斯的推销员,我们一直在路上寻找牛仔裤的下一个大市场。我在15年里上了12所学校。

1978—1979年

创业#1:鸡蛋。我三年级时挨家挨户推销鸡蛋。我一直非常看好这项事业,因为这是一桩可靠的买卖。我们从一个农民那里低价买入鸡蛋,然后我和我的弟弟把这些鸡蛋堆放到我们的蓝色推车里,每天早晨推着车到社区的街边售卖。这让我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零用钱,也让我第一次品尝到真正的自由的味道。

如果我能坚持到底,谁知道我能把这个生意做多大。

1980年

找到了我一生所爱的事业。那是五年级的夏天。这真是一个发现你人生使命的好时机。我报了一门编程课。那时,“编程”就是拿着2号铅笔在小卡片上填充泡泡,然后在纸上打印出结果,连显示器都没有。

那是我见过的最神奇的东西。

1981年

我的初恋。一台8位的苹果II微电脑。它配有真正的12英寸1英寸= 2.54厘米。显示器,外形亮丽,屏幕闪着绿光,还有一个漂亮的棕色键盘。

我坚决要买下这台性能惊人却也贵得惊人的机器。我和爷爷达成了一笔交易:我做高尔夫球童赚到多少钱,他就再补给我同样的数额。于是我拼命工作,最终凑够钱买下了电脑。

我太爱那台电脑了。它是我永恒的激情、我的生命线。12岁时,我放弃了维持传统友谊的努力。我知道明年又得搬家,所以和朋友保持联络的唯一方法就是通过我的苹果电脑。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没有电子邮件,但已经有了300波特的调制解调器和电子布告栏——用当时的话说就是BBS。无论在哪里上学,我都能找到极客伙伴,然后通过苹果电脑保持联络。我们自学了编程,而为了能打免费长途电话,省去每分钟一两美元的费用,我们还入侵了电话公司的系统。

1986年

创业#2:质胜电脑(Quality Computers)。我通过超300波特调制解调器结交的一个朋友在高中最后一年创办了“质胜电脑”。不久之后,我也加入了该公司。在他家的地下室里,我们以邮购方式转售第三方的苹果II硬件、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芯片和软件。我们也编写自己的软件——当时我们销售的升级件和扩展板安装复杂,使用也不方便,所以我们就为那些普通用户编写简化软件。

结果这变成了一门真正的生意。我们有了800个客户的电话号码,以及储物仓库。我们在杂志上登了广告,还招聘了几名员工。10年后,我的朋友以几百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了公司。但我早就离开了这家公司。买卖东西确实有赚头,但创造东西更能吸引我。

1989年

创业#3:ASIC。ASIC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 Specific Integ rated Circuit)的缩写。当时我才20岁,还没有多少品牌推广经验,但我内心充满了爱。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心爱的苹果II正在苦苦挣扎,它需要具备更快的处理速度,于是我和一个朋友决定拯救苹果。我们制造了一个新的速度更快的处理器——65816型号处理器。事实上,当时我根本不知道怎么设计处理器。在行动展开的一个学期之后,我才在大学里上了第一堂处理器设计课。但我们搞出了这些芯片,它们的速度比当时的处理器快出8倍,达到了惊人的33兆赫。苹果公司在停止发布新款苹果II之前,甚至还买过一批我们的处理器。

1990年

创业#4:建设仪器(Constructive Instruments)。我同我所在密歇根大学的教授合作,为孩子开发了一款多媒体编辑器。我全情投入其中,夜以继日,随叫随到。我买了寻呼机,在那个时候,只有医生或者毒贩等才会配这个东西。其他的大学同学经常问:“法德尔这是怎么了,天天闷在地下室里与电脑为伴,为什么从不见他出去饮酒作乐?”

到我毕业的时候,建设仪器公司已经有了数名员工。我们置办了一间办公室,开发了一款产品,还找到了销售合作伙伴。当时我21岁,是CEO。我也算是拼尽全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后来事情还是没做成,我为此耿耿于怀了很长时间。

1991年

通用魔术公司(General Magic)的诊断软件工程师。我需要学会如何经营一家真正的初创企业,于是我决定向那些伟大的公司学习。我加入了硅谷最神秘、最令人兴奋的公司之一。那里天才云集,充满了改变人生的机遇。

我们会在这里开发出史上最为惊艳的个人通信和娱乐设备。我干了一碗又一碗的创业鸡汤,并把我的人生全情奉献给了这家企业。我们要改变世界。我们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1994年

通用魔术首席软件和硬件工程师。我们还是失败了。

1995年

飞利浦首席技术官。我和通用魔术的合作伙伴之一飞利浦讨论我们的失败原因。我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换个思路,还是使用现有的软件和硬件,但是要简化,简化,再简化。”

于是飞利浦聘用了我,让我负责为频繁出差的商务人士开发掌上电脑。25岁时,我成了首席技术官。这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二份工作。

1997—1998年

推出飞利浦Velo和Nino。两款产品都取得了关键性的成功。

1997—1998年

产品的销量不尽如人意。

1998年

飞利浦战略与风险投资集团。我转到了飞利浦的风险投资部门,开始学习风险投资。但掌上电脑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可能还是没有找对产品用户,或许我们就不应该给商务人士制造个人电脑,或许我们应该做一款面向所有人的音乐播放器。

1999年

瑞尔视科技(Real Networks)。有了靠谱的团队、成熟的技术和清晰的愿景,我开始着手开发一款数字音乐播放器。

1999年,6周后

我辞职了。刚跨进门口的刹那我就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真是糟透了。

1999年

创业#5:熔接系统(Fuse Systems)。不管了,我自己搞。

2000年

互联网泡沫破灭,资金一夜间枯竭。我向风投做了80次融资推介,都以失败告终。我竭尽全力想保住我的公司。

2001年

苹果打来电话。一开始我只是希望能赚到足够的钱以保住我的公司,但后来我带着我的团队一起加入了苹果。

2001年,10个月后

我们推出了第一款iPod。一次关键性的成功!

2001—2006年

iPod部门副总裁。在经历了18代iPod的研发之后,我们终于可以说把这个东西研究明白了。

2007—2010年

iPod部门和iPhone高级副总裁。然后我们研发出了iPhone。我的团队构建了运行和制造手机的硬件与基础软件。我们又推出了之后的两个版本,然后我辞职了。

2010年

休息。专注于家庭、出国旅行,随心所欲地远离工作和硅谷。

2010年

创业#6:巢实验室(Nest Labs,简称Nest)。马特·罗杰斯和我在帕洛阿尔托的一间车库里创建了Nest公司。我们要彻底改变史上最不性感的产品:恒温器。你真该看看,当我们告诉人们我们超级神秘的新公司要做什么时,人们脸上的表情。

2011年

推出Nest智能恒温器。一次关键性的成功!

天哪!人们竟然真的会购买这款产品。

2013年

发布Nest Protect烟雾和一氧化碳警报器。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既看护房子本身,又能照顾家人的体贴之家。

2014年

谷歌以32亿美元收购了Nest。我们的硬件搭配上谷歌的软件和基础设施:这注定是一场奇妙的联姻。

2015—2016年

谷歌成立字母控股(Alphabet)。我辞职了。Nest被从谷歌剥离,然后并入Alphabet,之后公司要求我们彻底改变产品方向。最后他们决定卖掉Nest。再也不是我们联姻时的海誓山盟,我异常沮丧地离开了公司。

2010年至今

Build Fund。离开谷歌Nest后,我开始专注从事于2010年开启的咨询和投资业务。现在,我们全职指导和支持的初创公司已经有约200家。


我的人生一直在成功和失败之间不断摇摆,令人激动的职业巅峰背后,痛苦和失望总是如影相随。每一次失败后,我都会从头再来。我会吸取所有的教训,去做从未做过的事情,去成为一个从未成为的人。

最新版本的我是一名创业导师、教练、投资者,而通过写这本书,我也摇身一变成了作家。而我之所以能成为一名作家,则全仰仗迪娜·洛文斯基的协助。迪娜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她与我共事10年(也争吵了10年),但从不吝惜给予我帮助,并且总是随时随地为我出谋划策。作为一位年轻、无畏、大胆的女性,迪娜自Nest创立之初就参与其中,目睹了周遭一切,并且了解了我的写作风格,如果我的文稿也能算是写作。

你现在应该知道了,我是个糟糕的作家。我会编写软件,但写书这事儿?真是有点勉为其难。我只是把一些过往的经验随手总结了一下,大概只有一张电子表格那么点东西,等到真正要动笔时才发现文章开个头有多难。但话又说回来,当初我也不知道怎么设计计算机处理器、音乐播放器、智能手机和恒温器,但现在这些东西看起来不也还不错吗?

本书所提供的建议绝非完备,它只是一个开始。我仍然在学习,每天都在修正自己的认知,其他人也是如此。这本书所包含的,是到目前为止我的所学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