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音乐家访谈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但昭义:“金牌教练”及其门生

但昭义,他的名字总是与他的学生紧密相关。曾几何时,已化作钢琴界的一则神话、一段传奇。从李云迪、陈萨、左章、张昊辰,到薛啸秋、杜天奇、古静丹、潘林子,正在形成国内钢琴艺术尖端人才梯队,源源不断走向世界,在高规格的比赛赛场,摘金夺银;在高品位的音乐舞台,大放光彩。

全球三大钢琴赛事,同门弟子荣列榜首,但昭义因此被冠以中国钢琴“金牌教练”。他本人从不接受这个称号,他说自己只是一位钢琴教师。一位钢琴教师,他的故事,毫无疑问,理应和他众多学生的故事一起,一个一个长短深浅、贯通联缀组合而成。

1996年深秋伦敦街头的背影

但昭义从教以来,第一个从外地找上门的业余学生,第一个全国钢琴比赛的桂冠学生,第一个通过考试录取的正式学生,第一个国际比赛的金牌学生——陈萨。“啊,我和他,可以说是超越一般师生情,一种丰富而复杂的、深邃而厚重的感情。”

最早开始为公众所瞩目,1994年9月第一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四川音乐学院但昭义老师的学生陈萨、吴驰双双获奖,开创地方音乐院钢琴专业成绩最高新纪录。正是那次比赛,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创办者范妮·沃特曼女士“瞄”准少年组冠军、天真烂漫稚气未脱的初中女生。但昭义师生至今感谢范妮·沃特曼,她给少女陈萨带来好运!

1996年9月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我们第一次参加大赛,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特别认真谨慎,非常刻苦努力,以艰辛的付出,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昭义为此阅读了可能找到的一切文字资料,对比了近十种大师演奏经典版本。从结构分析到音乐内涵,从节奏、速度、力度到声音、层次、呼吸……终于找到了感觉和自信。“这可不是一蹴而就、信手拈来啊。而是通过理解消化,并且和陈萨个人的音乐灵性、悟性、才华、能力有机结合,我们才一步步接近、走进贝多芬的音乐世界。”陈萨,在利兹国际钢琴比赛33年、11届获奖名录上,第一个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

陈萨获奖后的漠然与淡然,似乎与但昭义的内心期待距离太远。经过长达三周的比赛,17岁少女耗费心力与情感,有些麻木了。伦敦秋意的天阴沉沉、雾蒙蒙,“好像他的心情和思绪吧?”老师脸色不好,学生心里别扭,没像往常挽着胳膊,亲热地像一对父女漫步街头,倒像两个陌生人自顾自。走到街对面,回头刹那间,一眼看到但老师没戴帽子,几丝乱发随风飘动,“突然心里好酸楚,他特别孤独的样子……一下真的受不了!为我比赛付出那么多的但老师,我太伤他的心啦!”陈萨说自己也不是马上就能变种方式表达的人,“突然有一种冲动,想扑过去对他说,我其实非常非常感激您。我,真想叫他一声:爸爸!”

陈萨出国以后,“有段时间情绪低落迷惘……”许多心事,她只给但老师写信倾诉,但老师总会及时给予她力量。“这个世界上,他是最懂我的人。”

2000年华沙城里闭口不谈肖邦

有一天要带着自己的学生参加波兰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这对于2000年以前的但昭义,可以说是完全不敢想的事情,好比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幻。

继陈萨利兹获奖、出国留学后,李云迪即脱颖而出,崭露头角。毫无疑问,他的音乐天赋高于常人,“但,再有天赋也需要教育培养,需要专业训练。因为儿童时期的本能演奏与演奏家表现音乐的深刻内涵之间,有很大距离和本质区别”。但昭义认为,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必须经常反省,教与学是否很对路。“因为,越是有天才的学生,越是容易才华受到不应有的损伤。”在教学某个阶段,但昭义总会有意识向李云迪提出某些特殊要求。“这些要求正当、正常,但,要求得越多、越细,他的音乐反而变得越不自然。”这时就需要因势利导随机调整,相信李云迪能够通过自己感悟,将老师的口述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再表达出来,音乐重新具有鲜活生动的灵性与个性。“教育和培养,重在发掘和催化学生的优秀才能,尤其是特殊才能,将其引导到一个正常的发展轨道。如果不尊重、不适应他,何谈爱护?”

从9岁到19岁跟从但昭义学钢琴,“这是一个人心智成长最富变化、最具速度的阶段。2000年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是这一切最集中、最完美、最充分的展现”。李云迪说,正是因为师生两人始终保持平常心态,“他没有包袱,我没有压力。我们根本没有给自己设定目标,没有志在必得。……所以,我们,并不紧张,而是‘专注’”。何等精辟!“紧张”和“专注”,两个不同的概念。紧张备战,战前先紧张;专注练习,上场很专注,这太重要了!专注,意味着心地纯净、心无旁骛、心无杂念。“这种‘专注’,让我忘记自己正在比赛,而且是重大比赛。”在飞临波兰首都华沙之初,但昭义并未马上催促李云迪练琴、练琴。他和他,经常聊些与比赛、与肖邦毫无直接关系的话题,聊聊波兰的历史演进,人文地理、自然风貌……但昭义是引领李云迪走向肖邦的第一位导师,“呵呵,我们师生都很固执。我们有一致的目标,为了追求艺术的完美境界。肖邦,并没有因为比赛过去了就离开了我。他还在我的血液里渗透、流淌,并且一直在增添积蓄,绵延不绝……”

2009年克莱本再现中国新面孔

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被誉为“级别最高、难度最大,赛程最长”的世界重大钢琴赛事。中国选手在此前的47年屡次冲击均留下遗憾,陈萨2005年在第十二届获得第三名“水晶大奖”,已是当时中国选手最高纪录。4年之后,但昭义学生卷土重来。19岁的张昊辰,在第十三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一举摘得金牌。“冠军教练”的神话,再续新篇。

“他,无疑是一个音乐天才。”2001年,11岁的张昊辰离开上海从师但昭义教授,他的钢琴艺术之路翻开新的一页。这个决定性的转折,一切仿佛天意玄机。如果,李云迪没有获得肖邦金奖;如果,李云迪没有在上海举行独奏音乐会,那后面的事情很可能不会发生。2000年那个冬夜,刘立萍带着张昊辰去听李云迪独奏音乐会,美妙的琴音瞬间点燃了刘立萍心里的一团火:“李云迪的‘肖邦’,正是我想象中的肖邦!他弹出的音色无与伦比,简直太神奇了!”在那一刻,这位母亲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我们昊辰跟李云迪的老师但昭义学习”。

钢琴是和声乐器,但昭义真正教会张昊辰对和声织体的高度敏感与正确的认知把握。这种能力,正是但昭义学生的共性优势,音乐中的美丽法宝。已故世界钢琴大师、著名俄罗斯钢琴家拉扎尔·贝尔曼说:“钢琴是一个活着的‘黑鬼’,关键的问题是你怎样去和它相处!”著名波兰钢琴教授马里安·利比茨基作过类似比喻:“钢琴如同你的配偶,你既要知道他的优点,又要了解他的缺点。这样才能互相适应,生活得更美满!”张昊辰强调,一个钢琴演奏家,你对钢琴都不了解,只讲技术、只讲作品,远远不够。“但老师启发学生认识钢琴这件乐器本身,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全新概念的建立,从来没有人这么给我讲过。我对钢琴认知的概念的建立和转变,第一个人就是但昭义。”张昊辰认为,“但老师教学体系的精粹,就是注重声音。他在教学中所讲究、所追求的声音,通透、细腻、圆润、结实、集中、立体,这种声音本身就是钢琴艺术非常主流的东西。”

很小的时候,张昊辰通读了《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喜欢书中的一句话:“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但昭义教授就是一个在学生心里播撒阳光的人。

2010年重返母校兼顾两地学生

四川音乐学院,但昭义的母校。从15岁到55岁,他在那里读书、执教,度过了人生40个春秋。该院领导早就开始谋划运作,请已南下多年的但昭义教授重返母校。从2005年春天初见端倪到2010年春天尘埃落定,薛啸秋,是最终引爆的那根导火线。但昭义在深圳艺术学校把他带到高三毕业,深圳没有高等音乐学府,他宁可不考大学不出国也要跟着但老师。但昭义岂肯同意?情急之下灵光闪现,“可以报考四川音乐学院,你升读本科,我继续教你!”好一个“两得”之举!既回应了四川音乐学院多年的约聘,又解决了薛啸秋的难题。2010年3月始,但教授定期往返于深圳、四川两地。

今年正好是但昭义和薛啸秋师生相识结缘十年。“云迪哥哥肖邦获奖,全日本都疯了!”十岁的薛啸秋是他日本老师的得意门生,东京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老师说,全日本都在研究中国的但昭义钢琴教学法,你还在这儿跟我学什么?赶紧回中国去吧,去找但昭义,他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2004年2月日本举办“小肖邦”,那是薛啸秋在但昭义班里第一次参赛。“他总是‘凶’过一阵又很心软。”14岁的初中生满怀信心,初赛复赛全得第一名,应该稳操胜券铁定冠军。孰料首战落败颗粒无收,男孩儿自尊心受不了。但老师把他平时最喜欢的回锅肉饭端进房间,“从那么严厉到那么温暖,我的眼泪,忍不住……”

经过两年“卧薪尝胆”,薛啸秋重新找回自信,赴塞尔维亚和南密苏里参赛连获两个世界冠军。世界唱片龙头品牌DG环球公司营销理念调整更新,希望推介国际化、时尚化、年轻化的古典音乐家,19岁的薛啸秋走入经纪“星探”的视线。但老师会不会反对?会不会干涉?“好啊,好事!”看完策划文案,但昭义第一反应出乎意料。“钢琴比赛冠军、金奖获得者成功的标识,一是经纪公司签约,通向世界音乐舞台职业演奏生涯的开始;二是唱片公司签约,录制CD、DVD,留下演奏经典流传于世。这跟我们的培养目标没有冲突。”《魔指·薛啸秋》CD专辑,但昭义任艺术顾问,亲自监棚录制。那些日子非常辛苦,经常是录完一首曲子,棚里所有人拍手致贺表示OK,“只听但老师一声:再来一遍!”所有人的笑容顿时僵在那里,“谁都知道他的严格、精细、挑剔,他就是你身边永远追求完美的大活人!”

2010年贵州学子崇敬的“格瓦拉”

早年贵阳城里名声很响的钢琴老师陈雪筠,看5岁的杜天奇可爱又机灵,就收下了。那年老杜带儿子去广州参赛,听人屡屡提及陈萨、李云迪的老师但昭义,不觉动了心思,我们天奇也该请但老师教嘛!但昭义对国际赛场表现突出的贵阳小男孩还有些印象,娃娃蛮不错,通知他来吧?这么干脆!杜妈妈带着杜天奇去了深圳。听完杜天奇弹琴,但昭义决定收下这个大西南边远地区的琴童。“依我看,但老师收学生,不是说一定要通过哪样关系,他就看你是不是这块料,看中的是人才!”

第一次陪儿子上课,老杜大吃一惊,“从来莫见过哪个老师像他这样上课。老师比学生还激动、还兴奋、还在状态!又唱又比划,又跳又表情。”老杜说,但昭义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手段高明,“这才是真正的大师嘛!”自从跟了但昭义,杜天奇自信心增强了,自觉性提高了。这些年,但昭义上课,方法在变,状态不改,“70岁的人,一样的!一看说不通,吔,冲上去刨开你的手,自己就在钢琴上弹,咣咣咣,咣咣咣,懂到没得?!”老杜一个劲儿晃脑袋,满脸写着两个字:佩服!

杜天奇有双深幽漆黑的大眼睛,“第一次面见但老师,我弹了李斯特《侏儒》、贝多芬《暴风雨》,但老师就说他可以收下我。”在深圳租房子住下来,按时上课。但老师教得很正规、很系统。“基本每次上课我都会有收获。有时自己觉得差不多,但老师一句话,我会发现原来还差得远,有提升的空间。”但老师永远不会在你第一次表现出色就马上肯定,他会在第二次回课时表扬你,“他最在乎你是否有进步”。杜天奇认为,但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区别,在于他很清楚不同阶段给予学生不同的东西。

但昭义常说,一个人心理空间就这么大,如果功利少一点,智慧就会多一点,可以发现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我特别崇拜切·格瓦拉。初中时我曾一度陷入莫名的迷惘彷徨,好像看不清人生的价值、意义和方向。”杜天奇美丽的大眼睛里似有泪光点点!他的声音突然从喑哑变得高亢:“但老师70岁了,完全可以守在家里安享名誉金钱天伦之乐。但是他选择了更忙碌、更辛苦的生活。他就像音乐界的格瓦拉,是为理想活着的人!”

2011荷兰乌城红衣少女炫彩

全球纪念李斯特诞辰200周年,第九届荷兰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引人注目。从900余名各国选手中脱颖而出进入半决赛的唯一中国籍选手,是李云迪、陈萨、张昊辰同门师妹、17岁高中女生潘林子。

许多人都说,但昭义是“伯乐”,他能够精确辨识“天才”琴童。

潘林子8岁参加“星海杯”少儿钢琴比赛,评委席上的但昭义就注意到这个“很灵光、很乐感”的小女孩。2003年9月考入深圳艺术学校,正式成为但昭义的在编学生。15岁成为德国魏玛第六届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首个获奖的中国人,再次实现“零”的突破。她说,但老师总是对不同的作品采用不同的教法。他永远有办法,及时找出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永远是一针见血,举一反三,立竿见影。”但老师喜欢采用日常用语形象比喻。他对潘林子举例最多的就是“烧开水”。一壶水烧啊烧,总是温不噜嘟,50℃、60℃撤火了,70℃、80℃又撤火了,永远达不到100℃,永远不能沸腾。“但老师最不能原谅学生的就是‘重复同样的错误’!”他是那种典型的“恨铁不成钢”的老师。

古静丹,亚洲“肖邦”比赛的“常胜将军”。自幼喜爱舞蹈的女孩,骨骼肌腱韧带软度非常好,弹钢琴手指软,缺乏支撑和力度,怎么办?“钢琴弹奏的第一线工作是由手指来完成的。”但昭义相当重视弹奏手指基础训练。他看好她学习认真踏实,练琴相当自觉,回课质量较为稳定。很长一个阶段几乎没布置乐曲,只有很单一、很单调的手指练习。“小学六年级以前,我还没有感觉到音乐的美。虽然天天弹琴,但那是在音乐之外。”但昭义几乎每节课都在启发、调动小姑娘的天然情感与音乐通感。“但老师总爱说,丹丹你看,你在深圳来学习,妈妈陪着你。可你会经常想念你的爸爸、爷爷、表姐他们,对不对?”他想方设法将音乐里的抒情段落转化成小孩子对自己亲人的爱。

两个学生个性迥异。一静一动一粗一细,一快一慢一热一冷;一个活泼跳跃灵光四射,一个稳健平实心思缜密。“她们俩就是典型的互补协调型。很像乒乓球、羽毛球双打,两人太相似、太接近反而不利。”潘古组合取长补短,优势相长平衡和谐。他亲自带着她们参加国际双钢琴比赛,一举夺冠载誉荣归。

但昭义说,学生走上国际比赛领奖台,我幸福;如果有更多孩子通过学习钢琴而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我会更幸福。一名钢琴教师,通过钢琴音乐的普及,优化国民文化“基因”——这要比一个人关在琴房里培养出一个李云迪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