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的目的
我们知道,批判施达克的《费尔巴哈》一书,正确评价费尔巴哈,是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的直接原因,但却不是真正目的。恩格斯的真正目的是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这个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另一方面则是指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区别,特别是与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区别。当然为了更好地说明区别之所在,并与当时的各种反动思潮划清界限,就有必要系统地概括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一)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
恩格斯在序言中说:“关于我们和黑格尔的关系,我们曾经在一些地方作了说明,但是无论哪个地方都不是全面系统的。至于费尔巴哈,虽然他在好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从来没有回顾过他。”接着恩格斯又说:“我感到越来越有必要把我们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又怎样同它脱离,作一个简要而又系统的阐述。同样,我也感到我们还要还一笔信誉债,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的狂飙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1]
可见,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的一个目的,就是要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怎样从黑格尔哲学走出,经过费尔巴哈,到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时,恩格斯还说明了,以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有过说明,但不系统,所以现在需要系统阐述一下。至于费尔巴哈,则从未提及,这次就是要完全承认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还上这笔“信誉债”。
马克思、恩格斯都不是天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他们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早期他们的思想受到了黑格尔主义的影响,属于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于1836年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不久他开始钻研黑格尔及其学生的著作,结识了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俱乐部的活动。恩格斯1841年在柏林服兵役时,也同博士俱乐部成员来往密切,在此以前他就受到了黑格尔学生的影响,深入研究了黑格尔的著作。那个时期,在哲学观点上,马克思把自由看成是人类精神的本性,把国家和法看成是理性的表现,恩格斯则认为只有理念和人的自我意识才是全能的。
之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受到他的强烈影响,成为费尔巴哈的拥护者。从1842年到1844年他们吸取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哲学。在马克思当时的一些著作中有过对费尔巴哈的赞誉,甚至还有费尔巴哈哲学的某些遗迹。但是他们并没有止步成为纯粹的费尔巴哈派,而是在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不断克服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最后在1845年春天共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完全超越了费尔巴哈。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最终达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就是马恩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和世界观的转变过程。
可见,恩格斯的意思就是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受到黑格尔哲学及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的,并且是在吸收了其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的。这些合理成分,也就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区别
恩格斯一开始就转引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段话,说明早在1845年布鲁塞尔,他和马克思就已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2]。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积极成果,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在思想理论上有一定的联系。但另一方面,两者之间无论在阶级性还是在科学性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这样,阐明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非常必要的了。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初,就产生了阐明他们的新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的愿望。
但是,这一愿望一直未能很好地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虽然有,但“不是全面系统的”,对于费尔巴哈哲学则没有涉及。恩格斯所谓的“不是全面系统的”说明,包括《谢林论黑格尔》(1841—1842)、《论犹太问题》(1843—1844)、《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1844)、《神圣家族》(1844—1845)、《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资本论(第1卷)》(1867)、《反杜林论》(1876—1878)、《自然辩证法》(1873—1886)等著作。例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不仅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观点,而且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以及由费尔巴哈哲学装备起来的“真正社会主义”的反动思潮,并且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恩格斯在序言中说:“我又把1845—1846年的旧稿(指《德意志意识形态》)找出来看了一遍。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一章没有写完。已写好的部分是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这种阐述只是表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么不够。旧稿中缺少对费尔巴哈学说本身的批判;所以,旧稿对现在这一目的是不适用的。”[3]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这本书在当时没能出版,只在1847年《威斯特伐里亚汽船》杂志8月和9月号发表了第2卷第四章,即《卡尔·格律恩》,在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时仍然没有出版,直到76年之后的1932年才第一次在苏联完整出版。
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德国古典哲学为其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声称自己是黑格尔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学生,这就容易产生一些鱼目混珠的现象,而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和流派则借此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和攻击。他们污蔑马克思主义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简单拼凑,企图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混为一谈,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混为一谈,甚至污蔑马克思抄袭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这种折衷主义也渗透到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与党内的修正主义思潮一起向马克思主义进攻,引起了党内的思想混乱。
由于以上原因,恩格斯“感到越来越有必要把我们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又怎样同它脱离,作一个简要而又系统的阐述”[4]。可见,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就是要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本质区别。
(三)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
恩格斯之所以在40年后又写《费尔巴哈论》,实现他和马克思的夙愿,也是和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政治思想战线、阶级斗争的情况密切相关的。
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及以蒲鲁东、巴枯宁、拉萨尔为代表的机会主义流派斗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之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代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里的工人相继创立了自己的政党,工人运动处在新高潮的前夕。为了使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做好思想理论准备,全面系统地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用以武装工人阶级,提高工人运动理论水平,就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
前文已经说到,在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的同时,德国古典哲学也没有销声匿迹。当时,在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一些国家流行着新黑格尔主义,资产阶级学者称之为“黑格尔复兴运动”。与此同时,在德国则盛行着各种折衷主义的流派,其中影响最大、最恶劣的是新康德主义,他们攻击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应当是康德的伦理学,提出了所谓的“伦理社会主义”。面对这种情况,无产阶级也应针锋相对地宣传自己科学的世界观,正面回应各种折衷主义、新康德主义的攻击,粉碎资产阶级复辟旧哲学的企图。
综上所述,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以前已经有所涉及,只是不够全面系统,而费尔巴哈的哲学以前从未回顾过,因此《费尔巴哈论》将重点回顾费尔巴哈的哲学,所以恩格斯只用了一章来阐述黑格尔的哲学,却用了两章来回顾费尔巴哈的哲学。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继而脱离黑格尔,经过费尔巴哈又扬弃费尔巴哈发展起来的。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代表,因此,恩格斯将这本著作的阐述重点放在费尔巴哈,并以此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终结的标志。这就是为什么书名叫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原因。当然,这是恩格斯根据自己的夙愿和写作时的形势需要而确定的阐述重点。然而,对于著作出版以后的工人运动,乃至今天的我们而言,恰恰是恩格斯为了与反动思潮划清界限而系统阐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唯物史观,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经典,因而显得更为重要。
[1].恩格斯:《1888年单行本序言》,载《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第4页。
[2].恩格斯:《1888年单行本序言》,载《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3].恩格斯:《1888年单行本序言》,载《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4].恩格斯:《1888年单行本序言》,载《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