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的背景
《费尔巴哈论》写于19世纪后期的德国,而当时的德国是个什么样的情形呢?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就是“德国已经大为不同,马克思主义已经产生,革命还在继续”。
(一)德国社会经济状况和哲学变迁
早在17世纪,英国就已经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后半期又进行了工业革命,从而成为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在18世纪末的时候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还是一个政治、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政权还掌握在封建贵族手里,封建的生产关系仍旧居于主导地位。到19世纪30年代以前,德国的生产还主要是手工工业,大工业生产刚处于萌芽状态。
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刚刚开始形成,政治上、经济上都很不成熟,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不敢同封建势力公开决裂,他们拜倒在封建贵族脚下,寄希望于“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来发展资本主义。所以当时德国资产阶级一方面对封建势力怀有不满情绪,思想向往革命;另一方面,又不敢把革命付诸实践,“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了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1]。黑格尔哲学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所以他就不能不反映德国资产阶级的这一矛盾性格:一方面论证现状必然要改变,另一方面又支持现存国家制度。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体系。1807年发表了《精神现象学》, 1817年出版了《哲学全书》。1818年受普鲁士文教大臣邀请到柏林大学任教,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 1831年死于霍乱。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虽然也包含着革命的因素,但却是封建王国的国家哲学,因而仅有的革命因素也被他的哲学体系所窒息。于是,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在德国爆发了一场新的哲学革命,即青年黑格尔运动。这场革命席卷了整个德国思想界,引起了强烈的社会震撼。哲学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并直接导致了黑格尔哲学的解体。费尔巴哈的思想就形成于这个时期。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德国哲学家,原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属于青年黑格尔派。19世纪30年代,他作为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的思想代表,通过批判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逐步转向唯物主义。1836年他被反动当局逐出大学讲坛,从此隐居乡间从事哲学著述活动。晚年曾读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1870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可以说,费尔巴哈正好处在为革命做准备的时期,这时革命尚未爆发,马克思主义尚未诞生。
费尔巴哈的一些主要著作,都是在1840年前后写作的,如《黑格尔哲学批判》是1839年写的,《基督教的本质》是1841年写的,《哲学改革预拟提纲》是1842年写的,《未来哲学的原理》是1843年写的,《宗教的本质》是1845年写的。费尔巴哈从黑格尔哲学中走出,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高峰。费尔巴哈以后,具有细致的分析、周密的概念、复杂的论辩和宏大的话语的德国古典哲学便终结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的末尾说:“德国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和传播
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积极投身于青年黑格尔运动,并成为一派中心人物。他们的理论起点是黑格尔哲学,在政治观上则是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
19世纪3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先后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丝织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实践,并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同时,这一时期以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生物进化论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起到了积极的启迪作用。其结果,使得青年马克思、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科学地吸收改造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实现了伟大的思想转变。
马克思于1845年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了旧哲学,特别是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唯心史观,指出他们的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不懂得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年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初步阐明了他们的唯物史观。可以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随着哲学革命的先导,紧接着是席卷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1848年,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国纷纷掀起了革命的浪潮,这是欧洲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是工业资产阶级领导的,广大劳动群众参加的,向封建阶级、土地贵族和金融资产阶级夺取统治权的革命。革命从意大利“一月革命”开始,经过法国巴黎“二月革命”和德国柏林“三月革命”横扫了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最后以1849年匈牙利革命被镇压而告结束。随后的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进一步增加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际经验,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提供了支撑,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马克思、恩格斯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这些革命运动,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也是在1848年革命爆发的前夜出版的。《法兰西内战》《拿破仑第三政变记》《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德国农民战争》等著作就是在1848年革命失败以后,作为从理论上总结经验教训而写作的。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76年至1878年,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一书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系统深入的阐述。
1848年的革命从整体上说,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它的意义重大。首先,它进一步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其次,它使各国的革命力量,尤其是劳动群众受到了锻炼,为以后的革命准备了物质力量。最后,在这次革命中也发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武装斗争,巴黎六月起义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揭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序幕。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工人运动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理论力量。在第一国际时期,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先后战胜了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工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后来又彻底打击了杜林的伪社会主义。这些胜利表明,马克思主义已经无条件地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他一切思想体系,并因此在德国、欧洲乃至世界得到了广泛认同,涌现出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其中,坚决拥护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做出杰出贡献的,有德国的威廉·李卜克内西、奥·倍尔、威廉·白拉克,法国的保·拉法格,美国的左尔格等人。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复活和折衷主义的流行
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的同时,已经衰亡的德国古典哲学又在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国家中得到了复活。
当时,欧洲、北美的各主要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无产阶级开始酝酿一场冲击资本主义制度的暴力革命。各国资产阶级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涨,预感到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来临。于是他们在政治上血腥镇压革命,在思想上妄图用资产阶级学说取代马克思主义。
为此,在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的资产阶级哲学家们,力图在“新”哲学的招牌下以歪曲的形式复活早就“终结”了的德国古典哲学。当时流传着各种由已经过时了的哲学残渣拼凑而成的折中主义,其中新康德主义发展了康德哲学的先验论、不可知论,并以现代自然科学作伪装,去对抗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思想家竭力诬蔑马克思主义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拼凑,抹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世界观上的对立,用鱼目混珠的方式去达到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目的。
新黑格尔主义最早产生在英国。1865年,英国学者斯特林出版了《黑格尔的秘密》一书,把德国唯心主义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介绍到了英国,并作出了他自己的解释,这就是英国黑格尔主义复兴运动开始的标志。新黑格尔主义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它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具有形而上学的倾向;它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糟粕,强调宗教信仰,把神秘主义和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而且越到后来越露骨。
新康德主义主要产生在德国,代表人物主要有李普曼、朗格、柯亨、文德尔班等,这些人后来也大都成了新黑格尔主义者。1865年,李普曼写了《康德及其模仿者》一书,书的每一章的末尾都写着:“回到康德那里去!”这句话后来成为新康德主义的时髦口号。新康德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吹捧康德,而贬低黑格尔,而且是排除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发展了他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在社会政治观点上,他否认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而把它当作抽象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道德理想,鼓吹所谓“伦理社会主义”,对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1885年,丹麦资产阶级哲学家施达克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以下简称《费尔巴哈》)一书,保卫费尔巴哈。施达克(1858—1926)是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出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1881年获哲学硕士学位,188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16年至1926年,任哥本哈根大学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即1919年参加了创建“公平党”及其刊物《自由报》的活动。施达克的主要著作有:《原始家族》(1886)、《费尔巴哈》(1885)、《道德的人生》(1894—1899)、《巴鲁赫·斯宾诺莎》(1921)等。施达克在《费尔巴哈》中混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将唯心主义看成是道德理想的信仰,歪曲地评价了费尔巴哈,将费尔巴哈说成是唯心主义者。这就可能使糊涂人把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相混淆,进而把马克思主义和德国的思辨唯心主义相混淆,从而搅乱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
于是,《新时代》杂志邀请恩格斯写篇文章批判施达克的这本书。恩格斯正想借批判这本书的机会做一些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因此就欣然同意了。《新时代》是卡尔·考茨基(1854—1938)于1882年秋筹备创办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1883年至1917年10月,考茨基一直担任该杂志的总编辑。考茨基作为社会民主主义活动家,亦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资本论》第四卷就是考茨基编辑出版的,但此卷在西方和苏俄均不被认为尊重马克思原意。考茨基因受新康德主义以及拉萨尔主义的影响,使第二国际逐渐远离马克思主义的原本论述,受到列宁以及西方现代重要知识分子的指责与批判。《新时代》杂志编辑部曾在恩格斯的监督下发表过很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885年至1894年恩格斯本人就在该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文章。但恩格斯逝世后,《新时代》杂志开始系统地刊登修正主义者文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新时代》完全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者的宣传工具。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