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的新时代干部工作创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他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实干创新去实现。创新发展已然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唯有“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共同发力,不断创新,才能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才能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谁拥有了创新的技术、创新的本领、创新的人才,谁就站在了行业领域的制高点,就会拥有话语权和领导力。执政党引领变革,靠的是领导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创新和不断创造。2006年1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创新性国家战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指明了方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历史经验和实践表明,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才能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

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打造创新型社会”为主题,探讨从国家、组织和个人层面如何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在变化中保持活力。辜胜阻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我国创新型社会具有三个特征:创业创新主体多元化,创业联动创新,创新带动就业;创业创新体系生态化,科技型大企业引领,新兴创新群体出现;新商业模式、新管理机制、新融资方式涌现,经济社会活力迸发。[4]推动创新发展,关键是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深圳“81条人才新政”[5]、天津等地极具吸引力的落户政策和福利措施,正是在为地区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人才发挥能力优势,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精神,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干事创业。事实上,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我国来说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因为我国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仍然存在一些现实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的流通,经济增长刚从资源依赖型走了出来,正在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因此,不断强化战略思维,积极实施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和基础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平台搭建;需要领导干部居安思危、认真谋划、积极带动和创新服务。201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文件出台,旨在巩固创新成果,进一步加大创新的力度,为创新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大卫·马瑟森(Matheson D.)认为,积极推动思想转变、自主创新,从体制机制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注重创新型教育,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让政府成为科技创新的支持者。[6]

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的领导干部是执政骨干力量,如何认识到创新之于实现“中国梦”的极端重要性,如何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跟跑”到“领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破除阻碍创新发展的制度藩篱,为创新发展营造浓郁的良好氛围、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以及激励保障措施,至关重要。

二、干部创新为加快创新型政党、创新型政府建设提供关键力量

为政之要,在于得人。毛泽东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7]。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党员已超过9000万名,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党的干部必须发扬党员先进性,不断改革领导方式、转变执政职能、提升治国理政管理能力以及推进管党治党方式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党的十八大所提的“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中,创新型是其中之一。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以往的文献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已经多次阐述在党的建设中要坚持改革创新这样的思想动员和目标引领,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地把改革创新与党的建设联系起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更是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创新精神。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政府。创新型政府就是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途径实现政府制度支撑、服务增效和效率提升等目标,通过制度供给和改革引领,以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为抓手,不断为社会创新、企业创新、科研创新引导方向,为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证。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一书中说,“政府不可能像企业那样运作,但这并不代表着它不能具有企业家精神,正如任何公私机构都会出现官僚主义……在官僚主义行为和企业家行为之间是一个巨大的连续体,政府肯定可以在这个区域内调整自己的位置”[8]。因此,公共部门在求新求变的同时,不能完全按照企业商业模式去运作,而应该遵循企业家精神,把官僚体制下“机械呆板的组织”变成“革新灵活的组织”,不断推进改革或者“重塑政府”,以此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能。俞可平认为,政府创新达到“善治”的目标,体现在九个方面,即民主、法治、责任、服务、质量、效益、专业、透明和廉洁。[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八次政府机构改革,涉及机构调整、制度建设、职能转变、编制配备等方面。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正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为发展改革创造条件。

干部是党和政府指派的工作人员,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言人,也是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坚定执行者。改革创新型的事业要求干部必须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领导方式,在调动群众积极性、保证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积极而为,不断提升科学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水平。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党员的干部要对国家的每项法规政策了然于胸,面对群众的各种诉求,不机械生硬地照搬套用各项政策法规,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思维和批判精神,密切关注发展变化的实际,通过自我约束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等途径,加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把思想理论的创新贴近生活实际,增强说服力、凝聚力、感召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实现法规制度更加科学化、程序化和体系化,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的陈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突出理论成果与制度成果的实践检验、推广应用和具体转化,充分发挥德治、法治等途径,不断实现服务方式创新,注重研究新情况并提出新问题,以及通过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敢于寻找新方法、树立新观念和开拓新境界,结合社会治理环境,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成果。

三、改革创新本领是新时代增强干部执政本领的重要维度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保证。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革命化”[10]。在新的历史时期,干部革命化既要坚定鲜明的立场、爱民为民的执着、无畏担当的襟怀、厚德无私的品格,也要干事创业的劲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出现。这就需要基层的首创精神,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各级干部必须克服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足和“本领恐慌”,真抓实干,把握政策界限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创新事业,创造性地执行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注重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并明确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干部作为政治路线确定后的决定因素,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快提升领导干部领导能力的科学化水平,重点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包括治理主体素质提升的能力、制度执行的能力以及协调创新的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突出政治标准,不断增强全面执政的本领。“打铁还需自身硬”“政治过硬 本领高强”,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干部选用标准的不断完善来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

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重要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邓小平曾经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1]其中,创新发展理念居于首位,可以唤醒创新潜能,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行为。领导干部要在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以及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积极促进创新的体制框架和管理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创新带来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都离不开思想的开放与思维形式的创新,也就是大脑的认识更新、理念接受和创新实践。前面所说的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政党、创新型政府,都突出强调创新型组织建设,而个体是组织的细胞,需要把创新的关键点聚焦在个体身上。创新意识、创新观念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前提。但是,由于受公共组织沿袭下来的严格规章制度、固定的工作方式以及“官本位”文化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例行程序和唯命是从,逐渐丧失了开拓精神和创新的勇气,这极大地束缚了干部的创新力,也与创新型党政、创新型政府建设要求相背离。因此,不断加强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首先要用创新的理念来武装头脑,才有可能夯实领导干部创新所需要的能力基础。

不断增强改革创新本领。领导十四亿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12]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强调领导干部要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要看得远,增强科学预见创新的本领。[13]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干部应该以政治素质为基础,不断增强工作本领。在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中,必须围绕八种本领,即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进行培养和提升。其中“改革创新本领”,指的是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带路人”和“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和骨干力量,需要不断增强改革创新本领,把创新当作习惯,勇于推陈出新,提升对现实的科学批判能力和对事实的执着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反映个体(或群体)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是在创新活动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总和。《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确定了我国公务员九种能力类型,即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调适能力。创新能力是公务员胜任岗位的重要能力之一,并且“创新能力”被具体解读为:一是思想解放,视野开阔,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勇气;二是掌握创新方法、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方式;三是对新事物敏感,善于发现、扶植新生事物,总结新鲜经验;四是善于分析新情况,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可以看到,这里所指的创新能力其内涵和外延已经超过狭义的能力范畴。跟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步伐,领导干部自身能力建设至关重要,培养和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领导能力建设的新任务。[14]

四、政党创新力、政府创新力与干部创新力的关系

(一)政党创新力、政府创新力不同于企业创新力

最初关于创新的研究,基本都是围绕以经济效益为主的企业技术创新,通过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发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核心竞争优势。后来也涉及通过管理创新来提升组织效能。政党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最富有创新精神。[15]而政府是指国家进行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执行国家权力。党、政府、企业都是以组织形式存在的,因此政党创新力、政府创新力和企业创新力都属于组织创新力。但是它们在目标宗旨、方法途径上表现出不同。企业创新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决定了企业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它往往是以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通过组织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多种形式协调一致,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水平。而政党创新、政府创新是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途径,加强自我管理、提供制度支持、改善服务质量和进行价值引领等。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己任,探索引入新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如平衡积分卡、360°考评法、聘任制模式、电子政务、PPP模式等,围绕创新的目标、具体内容、体制机制、管理模式以及干部素质等,来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中说:“今天的社会科技和经济正同时发生着迅速的变化。这种情况,对公共服务机构而言,一方面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但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极好的创新机遇。事实上,公共服务机构比企业更需要创业与创新”[16]。经典理论之一——新公共管理理论非常强调用企业家精神与创新来研究部门的改革发展,把市场机制和私有组织的管理方法运用到公共部门中去,以更好地进行管理权力下放、增加决策透明度等,达成公共部门效率和公众服务能力提升的目标。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授、民营化大师萨瓦斯(E.S.Savas)在其著作《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指出,公共部门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所有制形式与运作模式来满足社会公众不同的需求,从而实现公共利益。[17]

(二)政党创新力、政府创新力与干部创新力

政党创新力、政府创新力属于组织创新力,而干部创新力属于个体创新力,依靠个体的敢为人先、不断进取、求新求异的能力素质。首先政党创新力、政府创新力与干部创新力是整体和个别的关系。组织是由每一个成员因共同目标而形成的集体,只有成员们围绕共同目标,达成创新共识,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组织变革,革故鼎新。党的干部“任何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都不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18]。俞可平认为,政府创新需要处理好四对关系,即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提高公务员素质的关系、提高行政效率与改善政府服务质量的关系、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以及保持政府政策连续性与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关系。[19]其中第一对关系表明,政府的主体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各级公务员,公务员创新关乎政府创新的效果,提高行政效率和效益,发挥干部改革创新的制度设计和群众参与创新力度,围绕创新决策方式(如政务公开、智库建设、协商民主)、创新管理方式(如互联网、大数据)、创新服务形式(如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分开,发挥社会组织优势,简政放权)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全方位革新,不断提升政党和政府创新力。此外,干部创新力能够反映政党创新力、政府创新力。邓小平也说:“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而干部又是组织中的“关键少数”,因此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是组织的代言人,通过知识更新、观念更新、技能更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可以传导创新压力,做变革的引导者,积极塑造勇于进取的单位形象和精神风貌。再者,建设创新型政党、创新型政府要求干部带头示范、以身作则,在工作中改善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团结并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探索,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不断强化创新观念和培养创新意识,并努力使批判精神、超常规思维与传统的思想决裂。干部的创新能够形成榜样示范效应,影响和带动组织内其他成员的自觉追随,进而在全党中形成争相学习借鉴、经验推广、勇当先进的浓厚创新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探索,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信心,通过艰辛的理论创新,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并作为新时代指导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同时在实践创新方面,中央和地方先后分别成立监察委员会等部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性地成立了中央/国家治理领导小组(协调小组、委员会)29个,占比34.9%[20],具体如表1-1所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是推动公共部门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关键少数,对公共部门创新产生着巨大的作用。[21]因此,通过创新思想转化创新实践、激发创新动机,以制度激励和人才选用培养等途径来提升领导干部的公益性人格驱动力和自我实现价值追求力,不断激励改革创新者砥砺前行,满足公众需求,努力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表1-1 党的十八大前后成立的中央/国家治理领导小组情况(数据截止至2019年)

总之,创新是一个组织环境与人员互动的结果,不仅需要能力的支撑,还需要特质、动机、知识等的催化。安德森(Anderson)等人整合了促进或催化个体创新的八个变量:(1)人的特质:与创新有关的人格特质,例如认真、对经验的开放性、亲和性、外向性、情绪不稳定性等;(2)看重的任务目标:究竟是追求个人学习成长,还是个人或组织绩效成长;(3)个人价值观:例如保守、顺从的特质;(4)个人思维模式:例如直观性的思维或系统性的思维模式;(5)个人的自我定位:例如自信、自我效能感等;(6)知识与能力;(7)个人的心理状态:正面或负面情绪,如工作满意度等;(8)个人动机:内在动机越高,则创新行为越高。[22]可以说,领导干部履行创新职能的过程中,单一的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是一种综合的创新素质,不仅包括了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而且涵盖了创新认知、创新行为和创新品质等方面,人人都具备,有高低强弱之分。[23]个体的个性品格,如奉献精神、勤奋、坚毅、高度的独立性以及不迷信权威等,也会影响创新本身。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地方政府创新背景下,基层干部的创新素质推动着组织创新和管理变革,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通过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创新技能、创新行为等方面深入研究领导干部创新的胜任要素,构建适合领导干部创新的考评指标体系,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胜任水平,为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6页。

[2].Joe Tidd, John Bessant, et al. Managing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Chichester,UK:John Wiley and Sons.2009,p.152.

[3].曹任何:《转型时代的领导与领导创新》, 《领导科学》2008年第1期,第36-37页。

[4].辜胜阻:《把握创新型社会的三大特征》, 《人民日报》2017年03月30日第7版。

[5].袁书杰:《深圳引才“杀手锏”直击“痛点”》, 《决策》2016年第1期,第64页。

[6].Matheson D.The Smart Organization:Creating Value Through strategic R&D.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 p.113.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8].[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周敦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9].俞可平:《论政府创新的若干基本问题》, 《文史哲》2005年第4期,第140-148页。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1页。

[1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8页。

[13].党旺旺:《毛泽东的创新思维方法及本质特征》,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年第8期,第244页。

[14].张彪:《领导干部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角色定位》, 《理论建设》2016年第3期,第74页。

[15].张静如、周志强:《中国共产党是最富创新精神的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5页。

[16].[美]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张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

[17].[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18].江泽民:《关于改进党的作风》, 《求是》2001年第1期,第4页。

[19].俞可平:《论政府创新的若干基本问题》, 《文史哲》2005年第4期,第140-148页。

[20].《中国治理创新——领导小组》,智库工作报告。

[21].王伟:《中国政府创新体系和研究取向》,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28-34页。

[22].Anderson, N., K. Potočnik, & J. Zhou.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A state-of-the-science review,prospective commentary,and guiding framework, Journal of Management,vol.5,2014, p.1297-1333.

[23].李仲彬:《与生俱来与后天培养:影响公务人员创新态度与行为的因素分析》, 《公共行政学报(台湾)》2018年第54期,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