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体系:起源、转型与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比肩《千年金融史》与《21世纪资本论》

鉴于我们在下面几章中所要讨论的主题很多,本书的资料库是庞大的。我们的主要文本材料包括经济理论的经典著作,也包括关于资产定价的鲜为人知的工作论文,以及关于会计和数理金融的教科书。我们所有的资料来源,无论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都是印刷和数字形式的。我们非常重视档案研究和对当事人的采访,本书根据现有资料来源写出一个综合的历史。一些学术著作的例子说明了我们所采取的方法是非常广泛的,这些都是宝贵的指导文献。例如,马丁·斯卡勒(Martin J.Sklar)和小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 Jr)的著作阐释了早期的美国大公司;菲利普·米罗斯基的《机器梦想》(Machine Dreams)揭示了战后的经济学与运筹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对现代金融的理解,则受到了佩里·梅林(Perry Mehrling)对于美国货币思想的研究、彼得·L.伯恩斯坦(Peter L.Bernstein)《投资革命》(Capital Ideas)的影响以及费希尔·布莱克的启发;科林·里德(Colin Read)关于现代金融的系列文章,以及杰弗里·波伊特拉斯(Geofrey Poitras)和弗兰克·约万诺维奇(Frank Jovanovic)的文章都对我们有所帮助。Martin J.Sklar, The Corporate Re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Capitalism, 1890-1916: The Market, The Law, an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Alfred D.Chandler Jr., The Visible Hand: 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hilip Mirowski, Machine Dreams: Economics Becomes a Cyborg Scien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eter L.Bernstein, Capital Ideas: The Improbable Origins of Modern Wall Street (New York: Free Press, 1992); Perry Mehrling, The Money Interest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American Monetary Thought, 1920-1970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and Fischer Black and The Revolutionary Idea of Modern Fin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2005); Colin Read, The Rise of the Quants: Marschak, Sharpe, Black, Scholes, and Merton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and The Portfolio Theorists: Von Neumann, Savage, Arrow, and Markowitz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Geoffrey Poitras, ed., Pioneers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ume Two, Twentieth-Century Contributions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2007); Franck Jovanovic,“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nonical History of Financial Economics,”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40, no.2(2008): 213-42.我们还依赖于一系列的研究生教科书来帮助我们分析现代金融理论。其中最有帮助的包括罗伯特·默顿的《连续时间金融》(Continuous-Time Finance);宾汉姆(Bingham)和吕迪格·基塞尔(Rüdiger Kiesel)的《风险中性定价》(Risk-Neutral Valuation);约翰·考科兰(John C.Cochrane)的《资产定价》(Asset Pricing);马克·S.乔希(Mark S.Joshi)的《现代金融的概念和实践》(The Concepts and Practice of Modern Finance);斯蒂芬·布莱斯(Stephen Blyth)的《定量金融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Finance);戴维·克雷普斯(David M.Kreps)的《微观基础Ⅰ:选择和竞争性市场》(Microfoundations I: Choice and Competitive Markets);斯坦利·普里斯卡(Stanley R.Pliska)的《数理金融引论:离散时间模型》(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Finance: Discrete Time Models)。Merton, Continuous-Time Finance, rev.ed.(Oxford: Blackwell, 1992); Bingham and Kiesel, Risk-Neutral Valuation (London: Springer-Verlag, 2004); Cochrane, Asset Pricing, rev.ed.(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Joshi, Concepts and Practice, 2nd e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Blyth, 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Fina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 Kreps,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 Pliska,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Finance: Discrete-Time Models (Oxford: Blackwell, 1997).其他侧重于这段历史不同部分的学术研究也很有帮助,包括:大卫·韩德瑞(David Hendry)和玛丽·摩根(Mary S.Morgan)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玛丽·摩根和马塞尔·布曼斯(Marcel Boumans)研究的经济建模;罗伊·温特劳布(E.Roy Weintraub)研究的一般均衡理论和数理经济学;唐纳德·麦肯齐(Donald MacKenzie)研究的金融市场;格蕾塔·克里普纳(Greta Krippner)研究的金融化;马克·鲁宾斯坦(Mark Rubenstein)研究的金融理论。Hendry and Morgan, The Foundations of Econometric Knowled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and Morgan, The History of Econometric Idea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Morgan, The World in the Model ; Boumans, How Economists Model the World ; Weintraub,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Studies in Appraisa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Stablizing Dynamics: Constructing Economic Knowled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and How Economics Became a Mathematical Science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2); Donald MacKenzie, Engine ;Krippner, Capitalizing ; and Rubenstein, A History of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s: My Annotated Bibliography (Hoboken, N.J.: John Wiley and Sons, 2006).

我们想把本书和其他两本书放在一起,这两本书延伸或补充了我们要讲述的故事。

一本是威廉·戈兹曼(William Goetzmann)的《千年金融史》(Money Changes Everything),这是少数没有将“金融”等同于1952年哈里·马科维茨发表的《投资组合选择》(Portfolio Selection)中所提出的经济学数理分支学科的历史著作之一。相反,戈兹曼发现了古代近东金融的核心组成部分,他认为“金融思维”和“金融时间观”可以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物和古巴比伦契约中找到。Goetzmann, Money Changes Everything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19.戈兹曼博大精深的比较历史的描述将金融思想和金融实践与文明的基本组成部分(近东、中国、俄国和欧洲的文字、城市、建筑、工业化、社会保障、契约和法律)联系在了一起。《千年金融史》远比《美国金融体系:起源、转型与创新》更雄心勃勃。事实上,戈兹曼把对我们分析的话题的讨论压缩到这本著作的最后三章里。正如人们所预期的,尽管并非不相容,但戈兹曼的处理方法比我们的分析更为粗略,而且他的作品不那么学术化,更为偏向自传体裁。由于脚注更少、趣闻逸事更多,《千年金融史》会吸引那些想像见证人一样对长时间的金融有一个概览的读者,而《美国金融体系:起源、转型与创新》则会吸引那些希望看到对金融在美国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美国如何赋予20世纪和21世纪的金融一个特殊特征进行特写式记录的读者。这两本书以相互兼容的方式定义了“金融”,但当我们把金融的核心思想看作起源于其他领域的实践和理论的综合时,戈兹曼声称,这些思想从一开始就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合为一体。换句话说,戈兹曼用传统的历史术语来描述金融,而我们用的是谱系的方法。最后,戈兹曼对金融的未来赋予了几乎毫无保留的乐观主义,将其与主权财富基金联系在一起。由于他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几乎只字未提,也没有分析创造全球市场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化,他的乐观或许是有道理的,但我们对金融创新更谨慎的态度,是受到了他未提及的事件的启发。

另一本是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21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这本书也像《千年金融史》一样补充了《美国金融体系:起源、转型与创新》,该书有着非常不同的侧重点。这本书对18世纪以来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结构性不平等进行了一个历史性和比较性的分析。皮凯蒂探讨了我们在本书中分析的许多问题,包括货币政策、利率、美联储、国民收入账户、金融中介机构和投资组合管理等。皮凯蒂也与我们有相同的信念,即有用的经济分析必须包含历史元素,用他的话说,“该行业对基于所谓代表性主体的简化数学模型的过度热情”是阻止大多数经济学家认识到1980年之后已经在进行的结构性变化的一个因素。Piketty,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rans.Arthur Goldhammer(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16.尽管皮凯蒂也同意,在危机之间时期推动了大量经济分析的模型使得金融难以理解,不过他主要对这些模型掩盖的另一个问题感兴趣——不平等。在皮凯蒂的论述中,工资、资本回报率和购买力方面的不平等“导致了美国金融的不稳定。反过来,美国金融的不稳定又与“资本收入比的结构性增长(尤其是在欧洲)以及国际资产头寸总额的大幅增加”相互作用,结果就导致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我们认同不平等和金融不稳定是危机之间时期的相关特征,但我们认为,我们对后者的分析将有助于读者对皮凯蒂的不平等分析形成更细致的理解。皮凯蒂数据丰富的研究清楚地表明,自1980年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在发生巨大的财富转移:“最富有的10%攫取了(国民收入)增长的3/4,仅最富有的1%就吸收了这一时期美国国民收入增长总额的近60%。因此,对于底层的90%来说,收入增长率每年不到0.5%。”皮凯蒂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解释这种财富再分配,他称之为“基本不平等”模型:“r> gr代表资本的平均年回报率,包括利润、股息、利息、租金和其他来自资本的收入,以其总价值的百分比表示; g代表经济体的增长率,也就是收入或产出的年度增长)。”他认为,在给定财富(资本)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情况下,只要“资本”的回报率超过了一个国家的增长速度,收入不平等就会继续扩大。唯一可能破坏这一趋势的是通过税收、侵吞或战争来摧毁资本。皮凯蒂的观点开启了对资本和收入价值进行的实证测度。

实质上,《美国金融体系:起源、转型与创新》提供了组织皮凯蒂不朽作品的框架的故事,以及他为支持他的论证而积累的数据。我们展示了国民收入核算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国家财富”的概念是这样构建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是如何解决使得皮凯蒂所依赖的这类汇总数据看起来很有权威性的一系列问题的,以及数学模型——与他的模型一样简单的模型,但也有复杂得多的模型——如何成为经济学家首选的分析工具和浮夸的武器。除非人们理解这个框架是如何被构建和归化的——似乎是理解经济问题的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否则很难理解为什么资本和收入的实证测度比皮凯蒂所表明的要困难得多。正如詹姆斯·K.加尔布雷斯(James K.Galbraith)在一份扩展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著名的剑桥资本争论的分析中所说的那样,“在没有事先确定利率的情况下,不可能把资本对象的价值相加以得到共同的数量,而利率(既然是先验的)必须来自金融而不是实体世界……如果实际利率是金融变量,由于金融原因而变化,对美元价值资本存量的物理解释是毫无意义的”。“James K.Galbraith Takes on Thomas Piketty's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Dissent Magazine (April 21, 2014), http://www.alternet.org/economy/james-k-galbraith takes-thomas-pikettys-capital-twenty-first-century.剑桥资本争论,有时被称为“两个剑桥之争”的原因是其主要参与者,因为论战一方的代表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另一方则来自美国的坎布里奇市,英国一方的主要参与者包括英国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斯拉法(Piero Srafa)和卢伊季·帕西内蒂(Luigi Pasinetti),美国一方包括罗伯特·默顿·索洛和保罗·萨缪尔森。1966年,萨缪尔森承认英国一方的论点是正确的。这一争论的经典叙述是: G.C.Harcourt, Some Cambridge Controversies in the Theory of Capital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对争议的最新分析是Roger Backhouse,“MIT and the Other Cambridge,”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46(2014): 252-71。从另一个意义上说,《美国金融体系:起源、转型与创新》为理解和评价皮凯蒂的重要著作提供了必要的分析框架。例如,将“资本”的物质成分与其获得“回报率”的金融成分混合起来,掩盖了一个关键的区别(除非将实体侧和金融侧分离开来,否则你是看不见的),这一区别就是:“回报率”的一部分可能来自“资本”的物质成分或实体成分的生产功能,而另一部分则来自利率,这属于资本的金融侧。

如果对金融、金融危机和不平等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了《千年金融史》、《21世纪资本论》和《美国金融体系:起源、转型与创新》,那么他们将拥有必要的分析工具、历史叙述和统计数据,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所生活的复杂世界。他们所没有的——还没有人写过的书——是一部相互关联的全球市场的历史,它与戈兹曼的书一样具有博大精深的历史,像皮凯蒂的书一样有丰富的数据,而且像《美国金融体系:起源、转型与创新》一样是分析性的。那样一本重要的书还需要有人来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