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洛阳记:千年古都的文学史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诗的价值

以上是到唐代为止的洛阳都城史的一幅速写。

北宋以后的近古,中国进入了另一轮的民族大融合,政治地理的重心发生转移,洛阳不复成为政治上的首都,经济、社会地位也大不如前。但她的历史影响,尤其是文化记忆仍然生机勃勃地延续并活跃着。

与洛阳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文物、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固然是直接的证据,然而,有关洛阳的文化记忆还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来源,那就是史籍与文学。回溯历史这条长河,史籍有如蜿蜒的河道,存留了洛阳历史的延伸走向,而文学有如河道中流动的活水,以更具体、细微、生动的形式,记录了过往生活在洛阳的人们的生活面貌和感情思想。循着已被勘定的河道,以手掬水,可以探测水流的缓急,了解其清浊,体察其温度。

唐代是诗歌创作空前繁荣的时代。据陈尚君先生辑校的《全唐诗补编》,目前存世的唐诗达55730首,残句计3060条,涉及唐代诗人共3700位左右。其中关联洛阳的诗篇就超过5000首,数量实在是惊人。就文化价值而言,与洛阳有关的文学(尤其是唐诗)充当了历史记忆的枢纽机制,是一份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

本书将时段定于隋唐,将空间定于洛阳,希望掬起唐诗这源活水,在结构体例上,做一个新的尝试。

前四章“奠基者们”“宫廷诗的重兴”“唐诗发达的另三个要素”篇幅稍长,主要侧重对洛阳文化脉络的梳理,重点不在品评诗作;但这些都是促成唐诗(咏洛诗)创作繁荣的重要条件,缺一不可。有心的读者自会了解前后相续的叙述逻辑,并且会发现,洛阳这座都城确乎是推动唐诗演变、发达的重要的文化枢纽。随后,从“‘逆行者’陈子昂”到“不尽的尾声”,按时序挑出了几个代表诗人,分别呈现他们与洛阳的关涉及其洛阳书写的特点。末尾的补遗“怀洛之思”一章,则试图提炼唐代咏洛诗的几个较有特点的母题(诗材)。

每一章内都以小标题形式分出了自然节段,读者从目录页就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