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張晉(一六二九—一六五九),字康侯,號戒庵,明清之際臨洮府狄道縣人,是清初西北很有才華的年輕詩人。張謙(一六四一—一六八〇?),字牧公,張晉的四弟,曾隨張晉至丹徒,與江南的不少詩人有所交往,也留下了一些反映清初社會狀況的詩作。
張晉的作品既反映了明末的社會動亂和廣大知識分子思想轉變的過程,也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清初統治階級採取了一系列的强硬政策和收買人心的手段,一步步鞏固政權,張晉後來也通過科舉考試出任丹徒縣令,但詩人對統治階級的劣政和官場腐敗行爲仍然有所揭露與抨擊。其詩風格豪放,激情澎湃,多感人之作。張晉今存作品雖經清中葉甘肅詩人吳鎮删選、重編[1],但仍可從中看出作者一直關心國計民生的思想情懷。
《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著錄《張康侯詩草》十一卷,云:
國朝張晉撰。晉字康侯,狄道人,順治壬辰進士。官丹徒縣知縣。其詩頗學李白,兼及李賀之體。第一卷爲《黍谷吟》,第二卷爲《秋舫一嘯》,第三卷爲《薊門篇》,第四卷爲《勞勞篇》,第五卷爲《石芝山房草》,第六卷、七卷爲《雍草》,第八卷爲《税雲草》,而以詩餘附焉,第九卷爲《律陶》,集陶詩爲五言律也,第十卷爲《集杜》,第十一卷爲《集唐》,亦皆五言律。據後跋云:尚有七律集句,未經編入云。
商務印書館編的《中國人名大辭典》和譚正璧編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關於張晉生平、作品的介紹,基本上全照《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二編》、徐世昌《晚晴簃詩匯》提到其生平均甚簡,且均闕生卒年。《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多一條附注:“約西元一六六六年前後在世。”但經我考證,一六六六年張晉已去世七年了。張晉因其罣誤入江南科場案,在案人員被順治皇帝全部定爲欽犯,故整個清代極少有人關注到他,且整個二十世紀中期以前無一篇論文言及。所以關於張晉的生平、家世、交游、作品的流傳情況等的介紹與研究,除個別書中提到外,幾成空白。
張晉生當明清易代之際,是清代西北的傑出詩人,又和當時西北及江南很多詩壇名家有所交往,其詩作對當時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和社會狀況有所反映,應該予以重視。故在三十多年前所編校《張康侯詩草》的基礎上,并其弟張謙之作重加校箋,奉獻給讀者。
[1] 吳鎮(一七二一—一七九七),狄道人,字信辰,一字士安,號松崖,別號松花道人。歷任山東陵縣知縣、湖北興國知州、湖南沅州府知府。晚年主講蘭州蘭山書院,有《松花庵全集》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