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一、張晉及其弟張謙爲清初狄道(清屬陝西,今屬甘肅)詩人,二人之詩在乾隆年間刊刻時,編者恐犯忌諱而多所删除,今存不多,故合爲一集。爲便於進一步的研究,特輯錄有關張晉、張謙及其家庭之資料、當時人的贈答悼念之作,并作《張晉張謙年譜》,作為附錄置於書末,以供參考。
一、《戒庵詩草》六卷以甘肅省圖書館所藏兩部爲底本,補足序、跋,校之以覆刻本、鞏彦斌抄本(簡稱“原抄本”)、張令瑄抄本(簡稱“張抄本”)、《二南遺音》、《洮陽詩集》、《狄道州志》及《晚晴簃詩匯》所收之詩。
一、《集句》以原抄本爲底本,校之以欽立校注《陶淵明集》、清楊倫《杜詩鏡銓》。因《得樹齋詩》刻本後所附錯誤也不少,爲避免誤解,也將刻本中異文於校記中列出。
一、《得樹齋詩》以天水市圖書館所藏刻本爲底本,以“原抄本”和“張抄本”爲校本,參校《二南遺音》、《洮陽詩集》、《狄道州志》、《晚晴簃詩匯》及《詩觀》所收之詩。
一、正文校點方面,需要説明以下幾點:(一)底本中缺字及模糊不清的文字,據別本及有關資料補出,爲免繁冗,一般都不出校。(二)異體字、俗體字一律改爲今之繁體正字,不出校。(三)明顯的錯字徑加改正,不出校。(四)避諱之字,全部改回。如玄因避玄燁名諱而改書“元”者,今悉改回。此類一般亦不出校。(五)底本是,他本誤者,一般不出校。個別字意思難辨恐有以覆刻本或抄本改原刻之錯而以爲是者,校記中略加辨析。(六)有一定參考價值之異文,出校記列於該詩之末,以供參考。
一、《集句》中有些句子或與原作詩句稍有不符,或不見於原詩,應主要由傳抄造成,也會有因作者誤記或爲適合己意稍作改動者。均不加改動,而在校記中加以説明。凡明顯係傳抄或刻印之誤者,徑依陶淵明或杜甫原句改正。
一、 孫枝蔚等人評語中引前人詩句屬誤記或傳抄之誤者,亦徑加改正,不出校記。
一、吳鎮編《戒庵詩草》打亂了原詩的次序,時代完全錯亂,對讀者瞭解原詩的思想内容不利。今盡可能根據詩的内容、詩中提供的信息、作者的生平經歷及有關事件對各詩的作時、作地加以考求。有的詩牽扯到具體人物、地名、景物或事件,爲便於閲讀,亦於“箋”中加以說明或考論。
一、爲使讀者閲讀連貫,體味詩意,將孫枝蔚等人夾評皆移於每首詩後,而於原評語處標[一]、[二]、[三]等,與評語相應。篇末評加“總評”以別之。鄧漢儀評張謙詩標“鄧評”,以爲區別。
一、《得樹齋詩》於三篇序之後附《狄道州志》中《張謙傳》(文字有脱誤),今據《狄道州志》錄之於《附錄一》;詩集之末有《附諸公贈答詩》,附孫枝蔚詩八首,張天符一首,宗适二首,李三奇一首,又孫枝蔚《春日懷友》二首,宋琬《送張康侯進士赴選》二首,今并移《附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