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法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打破常规,促成转折

在民间故事中,相似的行为可以一再重复,一般是三次。三次或多次重复之后,一定要有一个转折。如果按照正常的生活逻辑发展无法实现转折,就需要通过打破常规来实现。

打破常规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一)偶遇和巧合。

所谓“无巧不成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比如,民间故事中有大量因“偷听话”而产生的巧合情节,在《老虎怕漏》中,老虎雨夜到农夫家偷牛,正巧听见农夫对妻子说:“什么老虎、小偷,都不可怕,我就是怕漏。”老虎以为“漏”是比自己还厉害的东西,正想溜走,刚好有一小偷来偷牛,看见檐下的老虎,以为是牛,就跨到老虎背上,老虎以为小偷是漏,狂奔而去,由此引出一系列因巧合而不停反转的滑稽情节。

适当的巧合对于推进情节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能为这些巧合设置恰当的理由,使表面上的巧遇具备某种必然性,故事的趣味性会更加强烈。但如果故事只是反反复复地使用“巧合”来推进情节发展,不能设置和利用规则,这样的游戏就是无趣的。

(二)误解和犯错。

由于误解或自作主张,主人公做出了反常的决定,导致了异常的后果,推动了情节的戏剧性转折。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都有借助男女之间的误解、误读来推动情节的设置。著名的“十八相送”,虽然祝英台一再暗示,但梁山伯就是榆木脑瓜不开窍,怎么也听不出祝英台的潜台词,以至于错过提亲日期。又比如《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刘家和孙家假结婚,刘家让女儿代儿子去娶亲,孙家让儿子代女儿去出嫁,结果假新郎和假新娘一见钟情,两人将错就错,过了个实实在在的洞房花烛夜,双方家庭却始终蒙在鼓里。《皮匠驸马》更是处处误解,皇上以一篇无人能识的“番文”招驸马,一字不识的皮匠,被误以为只有一个字不认识,公主因误解而嫁给皮匠,皮匠因误用手势或说错话而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获得幸福。

在传统民间故事中,“违禁”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误解。神奇助手向主人公叮嘱了一项“禁忌”,那么,正常情况下他似乎应该将违禁的后果如实知会主人公,可是,如果主人公知道后果,他就不会违禁;主人公不违禁,就无法生成障碍;没有障碍,就无法改变主人公原有的状态;状态不改变,情节就无从转折和推进。所以说,所有故事中的禁忌都是用来被主人公或其猪队友违背的。故事的逻辑决定了主人公不能知道真相,而且必须犯错。

(三)出现搅局者。

当故事按原有逻辑生产不出新情节的时候,需要一个搅局者,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捣蛋鬼,扰乱故事节奏,改变事态方向。《说唐》的程咬金、《说岳全传》的牛皋、《水浒传》的李逵、《西厢记》的红娘、《射雕英雄传》的周伯通,都是典型的搅局者。在《西游记》中,猪八戒固然是一个搅局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的言行常常把事情搅得更加糟糕;但是,从改变事态方向的角度来看,观音菩萨也是一个搅局者,她总是在矛盾无法得到解决的时候突然出现,轻易就化解了原本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个是系铃的搅局者,一个是解铃的搅局者,本质上都是搅局者。

(四)规则失效。

在特定的情境中,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生活逻辑可以直接被忽略。比如在《寻梦环游记》中就有两个矛盾的镜头:一是埃克托的照片被德拉库斯扔到台下,刚掉进水中,迅速就化掉了;一是米格被德拉库斯的保安扔进了天坑水池,米格在水中泡了好一会才游回岸上,当米格与埃克托祖孙相认时,米格马上从口袋里掏出了全家福照片,照片居然完好无损。可见,照片会不会被泡坏,不是由生活逻辑决定的,而是由故事需要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