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认清真相:完美主义,其实并不完美
完美主义:潜意识的驱动力量
在生活中,有不少人称自己为完美主义者,并因此沾沾自喜。“完美主义”一词听起来“高大上”,仿佛一个人被称为完美主义者就具有了完美的属性。但事实并非如此,完美主义带给我们的并非全是益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戴维·伯恩斯所言:“想要伸手摘星,完美主义者或许最终只能两手空空。”
那么究竟什么是完美主义呢?
完美主义简单来说就是对完美的过度追求。一方面完美主义的倾向在很多时候是有益的,因为追求完美是人们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动力。但另一方面,绝对的完美在现实中又是不存在的,如果固执地追求完美,无法接受现实中的错误和瑕疵,坚持制造完美的假象,就会回避错误,甚至全盘否定一切。
有研究者将完美主义划分为适应性与非适应性两种类型。那些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成功的企业家、运动员、研究人员等都属于适应性完美主义,因为他们虽然有完美主义的倾向,但只是把这种倾向作为追求卓越的动力,他们并不会被完美主义倾向所控制。
而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也可以称为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这些人对完美的追求反而会阻碍他们的成功。因为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的人对自己、他人以及外界的一切发展都要求过高,而一旦不符合自己所想的,就容易走向极端,甚至自暴自弃。
完美主义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成功,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度,我们就会陷入长期的痛苦之中,甚至会因失败而产生自我否定。作为一名完美主义者,陆谦就深陷这种痛苦之中。
陆谦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他从小就对自己要求严格,比如作业写得不够工整,他就宁愿擦掉重写。他的完美主义大概来自父母对他的严苛教育。他的父母一直秉持着“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坚信严格的要求会让孩子的行为更规范,也能提高孩子对自己的要求。所以,陆谦小时候就不敢犯错,因为稍微有点松懈,父母就会对他严加责备、耳提面命。这样的童年经历让陆谦养成了小心翼翼的性格,导致他成年后非常惧怕失败,因此本能地想要追求完美。
工作后,陆谦的完美主义在同事眼里就有点吹毛求疵了,比如他开会时如果被别人插话打断,他的注意力就会被破坏,只能重新整理思路。如果他制订了工作计划,同事不能及时配合,他就会非常焦虑,只能重新再做一个他觉得完美的方案。很多同事都不愿意跟陆谦同组,就是因为觉得压力太大。
陆谦与人交往时也追求完美主义。在恋情中遇到问题就觉得不适合做恋人,不想通过改变、磨合来解决问题,而是直接结束他认为不完美的关系。
陆谦的完美主义已经给他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但是他一直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改变,是否应该改变。
像陆谦这样的完美主义者最大问题就是过于追求完美,他们的出发点是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但因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想要打破完美主义的桎梏就要承认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生活中既不存在完美的人,也不存在完美的计划,只有不完美才是生活的常态。
“完美”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因为世间万物都在永恒的变化中。那么如何消除完美主义的负面影响呢?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变:
1.接受不完美的存在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每件事都有失败的可能。你需要做的就是在努力时做到最好,在无能为力时接受现实,不要浪费时间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也不要过度纠结注定会出现的失败。
2.不做他人眼中的完美
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更优秀,但不应苛求自己把所有事做到完美。努力变得优秀才是健康的心态,而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导致自己害怕不完美,就是有自毁性的完美主义。所以,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就是优秀,不要因为他人眼中的完美而苛求自己。
3.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专长,也许你没有别人的优点,同理别人也未必有你的优点,所以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你在面对缺点时会有的担心,别人也有。
4.摒弃非黑即白的观念
现实中所有的事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追求的完美实质上只是无限趋近的完美,是现实世界里的最优目标。我们只有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才有可能真正靠近最初想要的那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