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律院的二三事
张博一[1]
十载风雨探索路,十载辛勤耕耘图。到2020年,我们律院已经走过了十年的路程。十年间,我们人大律院在学院各位领导和老师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很多成就,为我们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化法律人才。我很荣幸,能成为律院众多学生中的一员。
律院十岁生日之际,学生本应赶赴学校为我们的律院送上生日祝福。但因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时至今日,北京依旧没有完全解禁。故而不能在学校为律院庆生,甚为遗憾。在此借律院十周年征文活动,学生谨以此文,和各位老师、校友分享一下我与律院的几件小事。
一、初识律院
谈到如何与律院相识,真的是机缘巧合。2016年,我从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专业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身边其他同学一样,初至人大法学院,面对全新的环境,我们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是好奇的。不过,与其他同学相比,我又显得稍有不同,在其他同学都忙于学习新知识、认识新同学的时候,我却忙于打卡北京的各处景点与美食。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两个月,腰围没有变细,却突然等到了学院的分方向通知。
谈到方向选择,当时的我可以说是“卖虾的不拿秤——抓(虾)瞎”,觉得感兴趣的方向就那么几个,但和周围同学一交流,发现这几个方向又都是大家扎堆儿的地方,竞争难免会有些激烈。说来也巧,在其他同学的引荐下,我联系到了同为西北政法大学毕业的兰晓婷师姐,晓婷师姐不仅是律师方向2015级的前辈,亦是我本科母校的优秀代表。事不宜迟,临时与两位同学组队,约上素未谋面的晓婷师姐,赶赴集天餐厅,啃着猪蹄,向她请教方向选择的问题。
大牛校外导师、各类实务课程、丰富的校友资源……虽然晓婷师姐对律院各位老师、各种课程和各类资源的介绍非常全面,但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哲学专业跨考法学专业的半路出家人,听完还是比较蒙。饭毕,我又通过晓婷师姐联系到了另一位本科校友、律院的韩晓强老师,晓强老师在得知我有意向报名律师方向之后,叫上我边吃边聊,详细介绍了律院的其他信息。当时的我,只觉得律师学院是个非常高大上的存在,似乎进了律院,毕业之后就能成功进入红圈所,成为金牌大律师,走向人生巅峰了。听完晓强老师和晓婷师姐的介绍,我不禁开始脑补自己成为律师后的形象了,回去后思考了一阵儿,心一横,管他竞争激烈不激烈呢,先报名吧!事后一想,其实我并没有抓住晓强老师和晓婷师姐介绍的重点,只是把自己想听的部分记住了。
记得律院的面试是在明法708举行的。一大早,费了一番功夫才穿上好不容易买到的大码西装的我,早早地等候在了708门口。由于来得过早,我遇到了来708开门的律院吴长鸣老师,对于我这一身“紧致”的西服以及系得稍显滑稽的领带,实在看不下去的吴老师帮我重新打好领带。过了一会儿,来面试的同学陆续赶到,同样装扮的王潇同学竟在点评我这个领带打得不错,我不禁觉得尴尬又好笑,这也使我焦虑的情绪得到了一丝缓解。
正与其他同学谈笑风生间,律院老师出来叫同学进去面试,没想到的是,第一个就是我,心中不禁紧张起来,默念了一遍事先准备好的说辞,局促地走进了708。等待总是漫长的,进去面试却是很快。教室里,面对刘院长以及各位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说辞一句都没用上,出来之后脑子仍是一片空白,也不知道面试的结果怎么样,只是觉得要从30多位同学当中脱颖而出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情,心下已经开始盘算着方向调剂的选择了。不过,幸运之神还是眷顾我的,我与王潇等10位同学被选拔到了律师方向。现在想起来,越来越觉得自己与律院是有缘分的,缘分是个奇妙的东西,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半路出家考入人大法学院,又是因为缘分,我结识了律师学院的韩晓强老师和兰晓婷师姐。回想起来,我能够了解律师学院、进入律师学院,还是非常感谢两位前辈!
二、学生时代
方向选拔结果一公布,有幸进入律院的10位同学马上奔向人大西门外的品质伊犁店聚餐,大家一边尽情享用碳水化合物嘉年华,一边互相认识,顺便又推举了“吨位”最大的我担任班长。
刚进入律院之时,听其他同学讲,要做律师,一定要丰富自己的实习经历,尽量要有大律师事务所的实习经历,这样才能在毕业时进入红圈所。当时的我也不太懂这些,像一只无头苍蝇,不管非诉还是诉讼,一看到招聘信息就投简历。结果显而易见,没有实习经历又没有想到找律院各位老师推荐,投出去的简历自然石沉大海。现在想来,找实习就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体验,着急也没用,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来,总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其实,作为律院的学生,与其他方向的同学相比,我们还是很幸运的。律院每年都会举办许多律师界的活动以及与律师实务有关的各类培训,只要我们想,就能够享受律院的各类资源,认识行业中的前辈大牛,找到各种实习岗位。不过,现在想起来,自己并没有好好把握住这些来之不易的资源。
在学院学习的这几年,我印象中最深的课程,莫过于刘瑞起院长的有关民商事诉讼仲裁实务的那节课。犹记得,在刚进入律院时,晓婷师姐就嘱咐我一定要好好听刘院长的课,听晓婷师姐讲,刘院长是那种一看就有大律师气质的人。由于自己对诉讼比较感兴趣,自然对刘院长的课非常关注。还记得刘院长在课前拿出了他做过的10个案子,让大家先了解案情。当时的我,觉得诉讼、仲裁无非就是解决法律纠纷,庭上以严密的法律逻辑和完整的案件事实说服对方当事人以及律师,最后拿到胜诉的结果。因此,当时我检索了与案情有关的所有法条备用。然而,课堂上,与其他老师不同,刘院长没有只从法律的角度来对这10个案子做评析,而是把法官、律师、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融合在内,站在不同人的立场上,从多个角度来研究案件,并通过综合的手段解决人们之间的争议。课毕,我不停地在回味,原来诉讼还可以从这些角度考量。后来仔细想想,对于法庭上的各个角色而言,只要稍下功夫,在法律专业知识方面,大家应该都相差无几。毕竟,单纯靠法律手段并不能解决人们之间所有的争议,一位律师能否被称为顶级律师,法律水平的高低仅仅只是一方面,其真实水平更体现在其为委托人实现目的的综合能力上。
三、职业之选
在写这篇流水账之前,回想这三年多与律院的点滴,我心中仍在思考,律师是一个怎样的工作?为什么想做律师?说实话,到现在我也没有完全想明白。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是比较幼稚的,也是不断变化的。进入律院之前,在一些前辈的描述中,律师是一个光鲜亮丽又能赚钱的金领职业,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家庭、普通院校中成长出来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个大所、好好赚钱,进而在北京立足,应该是一件很让人羡慕的事情。进入律院之后,自己对律师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法律事业产生了一定的憧憬之后,此时我想的又是,毕业之后如果能做一名律师,身穿律师袍,在法庭之上侃侃而谈,说服法官与对方律师,维护公平与正义,感觉会很有成就感。其实,对于当时处在学生时代的我们,对律师行业多多少少会有一定的幻想,然而现在想来,律师本质上就是一份工作。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律师是一份在能够糊口的同时还能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工作。每个人的情况都各不相同,律师这个职业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而究竟适合哪种职业,还是需要自己在多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领域多多体会,进而找到答案。
如果坚定了做律师的想法,下一步就需要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学生时代,我先后在法院、律所、公司等多个岗位进行实习,诉讼、非诉业务也都多多少少接触过。就我自己而言,仍然是对民商事诉讼业务最感兴趣,这也许与我在人大法律援助中心的经历有关。还记得第一次以法援志愿者的身份开庭,就因为一个法律概念没有表达清楚拖延了开庭节奏,而被法官一顿训斥,现在回想起来还不禁感到好笑。其实,有过开庭经验的人肯定知道,我国法庭一般采用纠问式的模式,开庭的节奏往往掌握在法官手中,这使得在庭上律师表现的空间十分有限。个人认为,我们在开庭中尽量不要将打辩论的一些方法套用到开庭之中,当然这并不是说辩论赛的技巧没有用处,而是在开庭的环境中,许多人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把正常的辩论搞成诡辩,在庭上就个别问题上死磕、揪着不放,试图说服对方进而营造出自己获胜的感觉,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很容易因小失大,引起法官和对方的反感。
大所与小所如何进行选择这个问题,有时也可以看作是公司制律所与团队制律所的选择问题。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对于诉讼业务来说,最好还是要跟着团队走,而不能光看律所的名气。当然,大所有大所的好处,大所在制度管理、薪资待遇、员工培训等方面有着相对松散的团队制律所难以企及的优势。然而,大所完善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又丧失了灵活性,其律师的成长速度可能又不如一些小所的团队。就我自己而言,在大所、小所都实习过,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小所的氛围,这可能也与我遇到的律师都比较好接触有关。其实,虽然我一直想做一名诉讼律师,但我的第一份工作并没有在律师事务所,而是选择了一家公司担任专职法务。谈到当初为何放弃律师而选择法务,我想的是,趁自己现在还年轻,选择一个不同的领域,感受一下不同的工作氛围,进而增长一下自己的阅历。
总之,毕业季的时候,大家都会在找工作时陷入焦虑。我也曾在找工作这个问题上摇摆不定。找工作时,由于家庭的原因,父母给了我两个建议,一个是留在北京努力地奋斗,一个是前往天津安逸地生活。直到临近毕业,我还在北京与天津两座城市之间如何选择这个问题上摇摆不定。最终,在刘院长帮我分析了两座城市的利弊之后,我坚定了留在北京的信念。现在想来,在找工作问题上,要放松心态,一步步来,多想多看,再做出决定。
四、未来畅想
虽然我将律师这个职业作为以后长久的职业选择,但对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这个问题,我个人并无任何经验可谈,而且我最初也没有从事专职律师的工作,只能通过身边人以及自己学生时代实习的一些经历,稍微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我个人想将“有格局”“多学习”“好身体”来作为自己以后从事律师职业时几个努力的方向。
有格局。所谓格局,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等心理要素。曾国藩曾经讲过:“谋大事者首重格局。”大格局要有大器量,不能争一时之愤。大格局要有大抱负,不能图一时之乐。大格局要有担当,不避担责之难。虽然,与历史中的先贤前辈所做的大事业相比,做律师这件事可能无法称得上是“大事”。但我个人认为,对于我们无数的个体而言,选择一份职业并为其付出努力确实是各自人生中的“大事”,在这个角度上看,其道理应该也是相通的。格局,需要在成长中不断培养,谈到自己,虽然知道这一些道理,但其实还差得很远,只求在以后的日子中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多学习。律师所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律师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一名优秀的律师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不仅包括法律专业知识本身,也包括其他行业的知识,现如今各个行业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多学习些其他行业的知识,对律师业务的开展甚有帮助。当然,一名优秀的律师,其不仅需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律师这个职业的性质,意味着其离不开与人打交道,要想会做人,必须学做人。做人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我对于如何做人这个问题知之甚少,甚至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犯错。对于做人这个问题,看来也是需要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慢慢体会了。
好身体。律师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其不仅仅是一个需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的脑力劳动,而且还是个体力活儿。选择了律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选择了通宵加班、连续出差的工作状态。对于我们这些没吃过苦的90后而言,能不能扛得住律师这种工作,还真的是个问题。而且,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也会使大家的身材不断走形,作为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委托人对律师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因此,在工作之余,我们也需要保持自律,做好自己的身体管理。拿我个人来说,之前的我是一个0.1吨重的大胖子,衣服都买不到合适的,每次上课,律院各位老师都会提到让我减肥。去年,我用了7个月减掉了80斤,也算是成功恢复了健康的体重,现在正在努力地保持。其实,一个好的身体,一个好的形象,也会使自己不断散发出自信的感觉。当然,我们更要注意不要盲目自信,在自信的同时保持谦逊的态度,才是最明智的。
没想到零零碎碎已写了这么多,正如前文所言,写的东西其实谈不上是一篇文章,更像是一篇流水账。从小到大我的文字功底就非常一般,尤其是写文章,学生时代我的作文从没有得过高分。在律院征文通知发布之时,我本不太好意思参加。不过,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不能去学校为律院庆生,故通过此篇小文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与律院的几件小事,就当是与各位老师、校友闲聊了。
当然,我所写的这些,谈不上是经验,最多只是个人的一些感想,文中的观点仅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还希望学院各位老师、校友多多批评指教,以向大家不断学习。最后,在律院十周年之际,学生祝愿律院各位领导、老师一切顺遂,各位校友学业事业有成,祝我们亲爱的律院越来越好!
[1] 中国人民大学双创法律服务工作站执行主管,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2020级法律硕士(律师方向)班主任,执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