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从明到清
From Ming to Qing
与同一时期的英格兰一样,17世纪中叶的中国也是一个“颠倒的世界”。朝代的鼎革,尤其是强加而来的异族统治,激起了汉族士人的深刻情感。他们在探索明亡以后自己应持何种思想和伦理立场才算合适。尽管社会史研究者倾向于更长时期的变迁过程,对于明清之间的区分往往不怎么重视,但新近一些关于清朝的研究,再次使人注意到朝代鼎革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统治群体的政治文化方面。
在扬州,朝代更替是在异常剧烈的感受中进行的。1645年,清军以粗暴的方式占领了这座城市,成就了明朝守将史可法这位烈士,正如近四个世纪以前蒙古大军成就了李庭芝这位英雄一样。扬州将永远承载着这场创伤的标记,那里的史可法纪念碑就像一道正在萎缩的战争伤疤。不过,事情过去几十年后匆匆浏览一遍这座城市,就能看到它的重建模样与城陷之前没有多大区别。一个世纪之后,一位明朝人或许会惊叹于该城建筑环境的变化,但不一定会对它们感到迷惑。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新变化或许是发型,因为强制留起来的长辫已经使占人口一半的男性看上去就像北方的满人。
清朝皇帝在这座省会城市的历史上留下了突出的特征,而对于一个聚焦于清朝统治问题的城市而言,1645年自然可以作为该城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想起一个更长的时段。本书的这个部分中,第三章将追溯扬州盐商社群的成长,表明17世纪初的扬州社会已经开始呈现出某些特征,它们将在18世纪变得更加明显。第四章考察1645年该城遭受的洗劫,将仔细解读王秀楚那部著名的《扬州十日记》——关于清军攻城的最著名记载之一。第五章探讨关于清初扬州的两种历史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种是以忠义问题为核心的道德叙事,另一种是关于该城和城市社会在实践当中如何重建的故事。明清两个朝代之间自然存在着断裂,但在扬州,连续性也很明显。18世纪繁荣的扬州城市社会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