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用探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由假借引起的汉字变化

假借是汉字的“六书”之一,问题较为复杂。假借的使用与发展不单是一个字的问题,它往往会引起有关用字发生改变。本文试图对这方面的问题稍加解释,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扼要地说,假借指的是文言文里面同音或近音字的通用或借用。例如“由”字的本义为自、从。《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假借为“犹”,意思是如同。《孟子·梁惠王上》:“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在这个例句里,表示从的“由”字假借为“犹”字。假定要记录语言里A这个词,但是没有专用的字,于是就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使用,这就是假借。讨论假借一定要区分词和字,二者不能混同。词属于语言,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假借时词不变,变的只是记录词所用的汉字。假借字和借用它要表示的字必须是同音,至少也要是声音十分相近。

假借一定要有借出方和借入方,我们先说借出方。用于假借的字自身原有的意义叫该字的本义。发生了假借关系时,这个字新增加了假借义。一个兼有本义和假借义的假借字,在假借发生后可以有三种变化。(1)本义和假借义共用一个汉字。例如“之”字。本义是往、去。《论语·公冶长》:“之一邦。”假借为第三人称代词。《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由于假借义使用频率较高,本义很少使用,只用假借义。例如“普”字,它的本义是“日无色也”(太阳没有光和色),假借为“溥”,表示普遍。《孟子·万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本义的“日无色也”则不见使用。(3)被借字专用于假借义,而为本义另外造字。下面举出四个例字:“自”字的本义是鼻子,假借为自从的“自”,另造“鼻”字表示本义。“来”字本指小麦,假借为来去的“来”,另造“麦”字表示本义。“莫”字本指傍晚,假借为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后,另造“暮”字表示本义。“韦”字本指包围,假借为熟皮,另造“围”字表示包围。另造的本字多为形声字,这是因为形声造字法具有很高的能产性。上面举出的“鼻、麦、暮、围”都是形声字。

再说借入方。借入方指的就是文章里的假借字。根据假借字所表示的词有无本字,可以分为三类。(1)无本字的假借。第一人称代词“我”假借兵器名称的“我”;句末语气词“耳”假借耳朵的“耳”;语气词“夫”和指示代词“夫”假借丈夫的“夫”;疑问代词“奚”假借本来当奴隶讲的“奚”;代词“其”假借畚箕的“箕”的初文“其”;副词“亦”假借“腋”或“液”的初文“亦”。这些假借字所记录的词没有本字,一直使用假借字。(2)有后起本字的假借。有的词没有本字,只有假借字,可是对假借字不满意。因为假借字只能表示读音,字形和所记录的词的意义没有联系,于是又造个意义有联系的后起本字,放弃了假借字。例如:“与(與)”字的本义是给予,假借来记录疑问语气词。《论语·宪问》:“管仲非仁者与?”后来为假借义造“欤(歟)”字。《史记·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就不再用假借字“与”。“邪”字的本义是不正当,假借来记录疑问语气词。《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后来为假借义造“耶”字。《战国策·赵策三》:“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就不再用假借字“邪”。“锡”字本为金属名,假借来记录赏赐的“赐”。《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后来为假借义造“赐”字。《论语·乡党》:“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也还有另一种情况。如燃烧的“燃”本来作“然”,假借为表示然否的“然”。《说文》有后起本字“嘫”字,可是这个字并没有流行,至今仍用假借字“然”。(3)有本字的假借。“艸”是草木之“草”的本字,可是古籍中很少用“艸”,多用假借字“草”。“草”的本义是草(zào)斗,即栎树的果实。“耑”是开端之“端”的本字,多用假借字“端”,“端”的本义是端正。古籍大多借“端”为“耑”。“毬”是皮球之“球”的本字,见大徐本《说文》新附字,文献中多用假借字“球”,“球”本指一种美玉。这一类假借字,有些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停止使用,仍用本字。例如简册的“册”是本字,像编简之形。古籍里常用假借的“策”,“策”的本义是赶马的杖。现在“册”已经不能用“策”代替。既然有本字,为什么还要用假借字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有的是为了简化字形,如以“姜”代“薑”、以“灵”代“靈”。

(《咬文嚼字》,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