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知之濠上
《齐物论》: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11,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
日夜交替,就发生在眼前,却不知由谁萌发。没有他就没有我,没有我也没有对他的接受。我和他的关系算很近了,却并不知道一直在由他所指使。好像有他在那里主宰,却偏又不能见到他的形貌。可以看到他的行迹,却看不见他的容颜。有才智和喜好,却没有形体。在我身上,百骸、九窍、六脏,精简而完备。我到底和谁这样亲近,使我如此?
这里所说的“日夜相代乎前”“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就是讲的直觉,直觉的感性认识基础和它的不可证性。
所谓直觉,就是不依靠逻辑的推演而直接进行判断。直觉以感性认识为发生的基础,其判断结果无可验证。可感而不可证,正如屈原《卜居》中所说:“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
道家一派一向认为,对于宇宙万物中的某一部分内容,在某一个层次上,并非数术历算或者语言文字所能接触和反映。在这一点上,庄子和老子二人也是一致的。老子所说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二十三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老子·二十一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四十七章》),以及“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老子·五十四章》),也就是老子自己的直觉认识过程。
《庄子》中讲到庄子在建立道论的过程中,在认识论上所经过的几个阶段:
《大宗师》:女偊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女偊一段,据郭象注,“副墨”是翰墨文字;“洛诵”是背文披读;“瞻明”是读诵精熟,渐明至理;“聂许”是初可悟理,私语而自许;“需役”是勤行勿怠;“於讴”是已得其实效,盛惠显彰,讴歌满路;“玄冥”“参寥”“疑始”是重归于深远幽邃,寂寞无名。在这九个步骤中,“副墨之子”“洛诵之孙”是一个阶段,是通过语言文字学习的阶段。“瞻明”是对大千世界感性认识的开始。“玄冥”“参寥”“疑始”就是最后由以达到道论的直觉方法。
《天地》篇中这一段对于直觉认识过程的表述更为明确。“知”同“智”,即知识,以知为人名,是虚拟的说法。离朱、吃诟、象罔都是古传说中神怪之名。离朱明目,百步之外能辨别秋毫之末。吃诟多力。象罔传为水怪,无心,视之若有形若无形,所以名“象罔”,意即“没有形象”。黄帝遗玄珠,玄珠实即“道”,是道的代称。在寻找“道”的过程中,离朱、吃诟和知作为与直觉相对立的分析的和形式逻辑的方法,结果都被否定了。象罔无心,不藏心机,不存先见,有形无形,有意无意,这正是直觉判断的形象写照。最终由象罔找回了遗落的玄珠,亦即通过直觉的认识方法找到了“道”。
庄子的这一寓意,还见于《秋水》篇中那段著名的文字: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和惠子一起出游,到了濠水的桥上。庄子说:“儵鱼在水中不慌不忙地游动,儵鱼很欢乐。”
惠子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欢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欢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确实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也确实不知道鱼。”
庄子说:“让我们重新开始。你问我:‘你怎么知道鱼的欢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欢乐,而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的回答是: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这一段中的逻辑线索之一是,惠子不能知庄子,庄子也不能知鱼。鱼乐,惠子不能知,庄子也不能知;鱼不乐,庄子不能知,惠子也不能知。所以,惠子只能说庄子不知鱼,而不能说庄子不知鱼之乐。如果庄子说鱼乐,庄子不能证明自己知道鱼之乐,惠子也同样不能证明庄子不知道鱼之乐。无论鱼乐与不乐,结果都是两难证明。不过,此处庄子并没有按照这一逻辑线索进行推演,因而避开了这一两难证明没有实际意义的情况。
这一段中的另一逻辑线索是,“你怎么知道鱼的欢乐”(安知鱼之乐)一句,可以是否定而反问的意思,也可以是肯定而问其究竟的意思。在这里惠施显然是否定庄子知道鱼的欢乐而予以反问,庄子则利用了文字和语法上的歧义而做了一个逻辑上的跳跃。也就是说,庄子抛开了形式逻辑的推论,而选择了“知之濠上也”的直觉方式。
许多人认为知之濠上这一段文字表明庄子是诡辩论,是不可知论。包括《养生主》篇中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都是不可知论。但平心而论,很难设想作为先秦时期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的庄子,会在自己的著述中用一段简单的游戏文字来表明自己诡辩的品质。在知之濠上一段游戏文字后面,庄子是暗含了一层深意的,这就是庄子哲学内在逻辑中一个重要的、以直觉为认识方式的环节。仅仅从文字的表面追踪庄子,从而认为庄子是诡辩论和不可知论是可笑的。庄子不是不可知论,知之濠上就是知,就是表明庄子已经找到了直觉这个由以认识终极原因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