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面对私心,学会约束私心
我气定神闲地继续说道:“当我们明白人性是自私的,那么我们不仅能理解并接受别人所呈现出来的‘善’与‘恶’,还能理解并面对自己的‘善’与‘恶’。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拿你儿子来打比方。比如说,你儿子数学非常好,同桌有时会让你儿子帮助解题,你儿子乐于助人,经常帮助同桌。某一天,你儿子在作文上碰到了困难,就向文科比较好的同桌求助,结果同桌有点敷衍,不太愿意帮你儿子。如果你儿子从小被灌输的是‘人要无私’的理念,他就会非常不理解。他会想我在数学上这么帮你,这次难得让你帮我一次,你却这么对我,你要这样的话,以后我也不帮你了。善恶在一念之间,同桌关系自此开始恶化。但如果你跟你儿子说:自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同桌可能不愿意看到你每门功课都比他好,也许纯粹出于嫉妒,也许确实有实际上的利益冲突,比如谁成绩更好,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偏爱,等等,所以同桌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是很正常的,完全可以理解。同时你还要提醒你儿子:有一次数学考试别的同学拿了第一名,你还不高兴,你就想一直是自己第一名,只会高兴于自己是第一名,而不会考虑自己拿了第一名,别人也会难过,所以你也一样自私,从本性上来讲,每个人都会把别人的重要性排在后面。当你儿子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就会非常理解同桌的举动,不会被这一次的不快遭遇而产生负面影响,同桌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你儿子照帮不误。你儿子和同桌的关系还是一如既往,怎么都不会比原来差,还有可能变得更好,因为时间长了对方通常也会降低或修正自己的私心而回报善意,这才是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轨道所在。”
“可是这样的关系似乎是建立在我儿子的无私和退让之上的,这个好像不是太合乎情理吧?”P有点心疼起了儿子。
我摇了摇头:“如果你这样理解,就太狭隘了。正因为明白自己的天性也是自私的,才能建立起对他人的同理心,以及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私心。还是拿辅导别人功课来说,帮助别人是善,但并没有必要任由别人予取予求,你自己的学习还是摆在第一位。如果因为帮助别人而占用了自己的学习时间,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成绩,那你就应该明确告诉你儿子,不帮也罢。当你儿子理解了自私是人的本性后,他就能坦诚地面对自私的想法和行为,接受真实的自己,在与人的交往中既替别人考虑,又不会扭曲自己。”
“我明白老师的意思了,能帮别人尽量帮,帮不了不用跟自己较劲。”P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了他的理解。
“没错!”我向来喜欢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表达:“能帮别人尽量帮,不要去想太多别人应该怎么样回馈自己,因为基于人性是自私的,别人怎么回馈都可以理解。但别人如果过分了,比如你儿子的同桌一直表现出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话,那就没必要再帮他了,因为对方的自私超出了合理范围,良性关系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就像你刚才质疑的,关系不能只是建立在你儿子的无私之上,善意应该是双向的,良好的关系在于双方都要约束自己的私心。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儿子的同桌几乎把你儿子当半个数学老师了,已经影响到你儿子自己的学习了,那么不管同桌的态度如何就都不重要了,你儿子可以心安理得地以自己的学习为重。这样你儿子未来就不会纠结在善恶的问题上了,也不会在行动上没有方向。总而言之,善恶只是表象,根子都来自对私的约束和调节,把私的天性看清楚了,才有可能与自己以及他人建立起健康的关系。”
P不禁赞叹道:“老师说得太透彻了!我感觉到自己一直是在善恶的坑里挣扎,想的基本是好坏,而不是对错,觉得好人和坏人的评判标准就来自善与恶。”
“以善恶做标准就是没有标准,善恶本身是由主观来判断的。你善或者恶,每个人的看法都会不同,甚至在不同的场景中,同一个人的评判也可能无法保持一致,所以说善恶观根本就谈不上是一种价值观。讲道德是没错的,道德只能是自我的修养,同样是主观的,因而不能作为社会的标准,到底谁有道德,谁没有道德,见仁见智。”我意识到自己似乎进入了哲学思辨的状态里,赶紧打住:“说你儿子的事呢,不能走得太远。反正不能让你儿子从小以善恶来看待别人,更不能以此来看待自己。否则他成年后没有原则地善待别人,那就跟傻子没什么两样,属于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一类的;还有一种可能是成为一个恶人,因为他的成长过程中碰不到太多善待自己的人,碰到的更多是他认为的恶的人,结果就从善的信徒异化成了恶的信徒,这是最坏的结果。”
P忍不住接上我的话:“对,这是我最不想见到的。我认为只要相信‘性本恶’的人一定是与人为敌的,别人当然会以恶回应,然后恶来恶往,恶性循环,结果一定成为恶人,与世界为敌。”
P跟我学习“四商一法”业务系统后开始特别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孺子可教也。有其父必有其子,你儿子一定可教,我下面就把应该告诉他的道理详尽给你剖析一下。”我顺口开了句玩笑,铺垫一下要展开的正题:“懂得人性的本质是自私的之后,你儿子具体会怎样思考和处理与同桌的关系呢?你儿子开始真正领悟到了你引导给他的道理,原来这就是与生俱来的自私性,也是本性。自己都没意识到,但它就在那里,是本能。他会出于同理心而理解对方的自私行为。因为他自己在给同桌辅导数学时也有私心,忙的时候一样会不耐烦,要等自己忙完了再帮同桌解题。说明自己的事情还是最重要的,这不就是自私吗?但人活着不就是要不断进步变得更好更强吗,那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而不是让着别人,确实是自私的一种表现啊!”
“这不是对不对的问题啊,这根本就是动物之所以为动物,人之所以为人之的关键所在。”P情不自禁地总结道。
“是的,是的。”我频频点头:“所以当你儿子明白这个道理,他就释然了。他会明白同桌没什么错,只是把私心放大了。他还会因为这件事将同桌当成一面镜子,认识到要做一个约束私心的人。同时你儿子更会坦然面对自己的私心——数学成绩保持第一,不会因此感到不安,面对自私就是面对自己,不管是现在读书,还是未来工作,做任何事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这没有什么问题。一切为自己才是正常的人,只是不应该把私心放大到只有进没有出的程度。能帮别人还是要帮,看上去吃点亏,但自己心情好啊。再说只要不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就没什么亏不亏的。你儿子如果能这样想,他就开始进入了约束私心的层面了。这样就能做到既能坦然接受自己的私心,又把握好自私的程度,未来可以牺牲小私而获得生活与工作的愉悦,如果不是牺牲小私,必定是处处与人计较,心情肯定不好。”
“老师说得太好了,这也是与人为善的道理。您让我认清了一个事实:几乎没有天生的善人或恶人,善恶取决于对‘私’的约束和放大的程度。我知道怎么教我儿子做一个有私,但能约束私的人。”P显出了有十足把握的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