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五化”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第一,有助于完善城市—区域系统的理论体系。城市间的整合发展确实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进步,但几个城市间的协调并不能代表区域系统整体的协调,就如同核心城市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城市群、区域的全面发展一样,甚至有些时候几个城市的整合会损害其他城市或区域的整体利益。因此,城市—区域系统的整合不仅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局部的、阶段性的相互协调,而且是一种跨行政区的高层次政府行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是长远的、持久的过程和目标。本书试图在研究中原经济区“五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组织“五化”协调发展的城市—区域系统整合框架,试图为“五化”协调发展搭建平台和载体。这将有可能加深“五化”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深度,并且是对经济区健康发展和城市—区域系统整合理论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

第二,有助于厘清“五化”协调的内在机理。以往关于“五化”研究局限于“单化”的孤立挺近、“双化”的局部整合、“三化”与“四化”的耦合协调测度,对于“五化”互动的内在机理和实现途径研究得不够深入。本书试图在厘清“单化”“双化”“三化”“四化”“五化”作用机理的同时,构建“五化”协调发展的社会系统工程,诠释“五化”在城市—区域系统中的互动机制,进而提出“五化”协调发展的实现途径。这将有助于实现城市—区域系统整合与“五化”协调发展的谐振共鸣,有助于论证并解析“五化”协调的内在机理。

第三,有助于完善经济区内城市—区域系统整合的理论体系。城市—区域的良性互动和综合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形成城市—区域的持续、协调发展对于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五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那么如何破解“五化”不协调的难题?本书试图从城市—区域系统的视角出发,以跨省域尺度的地域为锲入点,研究经济区“五化”协调发展的协调状态和实现途径,预期可能为完善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建立经济区与城市—区域系统共生互控的理论脉络,以及探索“五化”协调发展之路做出学术贡献。

2. 实践意义

第一,对河南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有重要意义。本书从城市—区域系统视角出发,试图构建城市—区域系统整合的理论体系,这将有助于明晰城市—区域系统中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的作用机理,也可为中原经济区“五化”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加强城市—区域系统整合理论的理论探讨,明晰“五化”协调的整合途径和推进策略,对于更好地发挥中原经济区的后发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有助于解决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城市—区域系统视角对中原经济区“五化”协调发展中核心城市、都市区、城市群、城镇体系进行合理定位和优化组织,有利于提升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都市区、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也有利于中原经济区城市—区域的整合发展和综合水平提升。这也将为解决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培育、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城乡体系建设等关键问题提供很好的思路。

第三,可对其他同类地区发展提供借鉴。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原经济区“五化”协调发展展开研究,有助于科学地推进“五化”协调发展进程,有助于合理调控区域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原经济区城市—区域系统的良性互动和综合发展。这将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提供政策支撑,也可为其他同类地区的“五化”协调发展提供案例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