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成为学习优秀生的父母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学习给孩子带来快乐还是苦恼

心理学和实践都证明,小孩子生命的本能是让父母高兴,父母的表扬、鼓励是学习的原动力。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给予称赞、鼓励,孩子得到“奖赏”,就会身心愉悦,并认为自己有“本事”、有能力,就会主动学、乐意学。

谁都喜欢去公园逛逛,谁也不乐意去垃圾场遛圈;谁都愿意接触让自己快乐的人,谁都想躲避可能伤害自己的人。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趋利避害”,孩子的学习也是同样道理。

据某地调查表明,喜欢学习的学生比例,小学生为8.4%,初中生为10.7%,高中生为4.3%,比率之低令人难以置信。

求知是人的本能,孩子们处于求学的大好年华,但喜欢学习的孩子比例却为何如此之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学习让一些孩子苦恼、担忧、痛苦。为什么他们感到学习是苦恼、担忧、痛苦?不妨说说这些孩子们学习中的“遭遇”就清楚了。

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要强的父母就训斥孩子:“你就是不行,不给长脸”。

看到孩子作业出现错误,就好一顿数落、训斥:“你怎么这么没记性,真是不可教也。”

看到孩子抽空看电视,就这样训斥:“已经是毕业班的学生了,你还有时间看电视,真是不懂事。”

孩子学习成绩居中等水平,妈妈却非要和邻居优秀水平的孩子比较:“你看人家在班内总是前几名,你就是不行。”

孩子小学时学习成绩居班内前几名,到中学后成为中等生,就训斥孩子:“不争气、不好好学”。

孩子每天回到家,“款待”他的是无休止的唠叨,餐桌成了“审判台”。

……

学习给这些孩子带来的是受训斥,遭数落,是挨打受气,是苦恼、担忧、痛苦。

心理学家提出“儿童是现实主义者”,也有人提出“儿童是情绪的俘虏”,不仅儿童,中学生也是如此。学习给孩子带来快乐,他就乐意学,若给他带来苦恼就会讨厌学习。

神经语言学研究已经揭开了人类神经动作之谜。人类的神经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联想,它会把不相关的事联想到一起。当某人做一件事时,他的神经系统会把当时做此事的“感受”与该事情联想在一起,而不管此时的感受是“快乐”还是“痛苦”,只要是当时做该事所体会到的感受,就会被自动地记录在潜意识里,下次再做该事情时,上一次的感受就会自动出现。

倘若学习给孩子带来快乐,他会把学习与快乐联想到一起,形成学习就快乐的条件反射,就会乐意去学习。

如果学习使孩子苦恼,他会把学习与苦恼联想在一起,久而久之,形成学习就是苦恼的条件反射,他必然厌学。

若是孩子形成了学习就是苦恼的条件反射,孩子就是无奈地去上学,也是敷衍、“磨洋工”,父母再费力、再着急也无济于事。

父母怎么做,才能使学习给孩子带来的是快乐而不是苦恼?

心理学和儿童的实践都证明,小孩子生命的本能是让父母高兴,父母的表扬、鼓励是学习的原动力。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给予称赞、鼓励,孩子得到“奖赏”,就会身心愉悦,并认为自己有“本事”、有能力,就会主动学、乐意学。

与此相反,如果经常对孩子的学习以消极的否定,如训斥、数落、打骂,孩子遭受“惩罚”,就会身心痛苦,并认为自己“笨”“没能力”,他就会厌倦学习。父母的否定、训斥、打骂正是孩子学习的下拉力。

不难看出,学习给孩子带来快乐还是苦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引导孩子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怎样引导孩子学习,才能使孩子将学习与快乐联系起来?

玩耍中学,游戏中学

好玩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父母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游戏中学识字、学算数、学外语,孩子在欢快氛围中学到知识,他能不乐意学?

利用特点,积极鼓励

争强好胜是孩子们的特点。有一位母亲发现自己上初中并在班内成绩排倒数几名的女儿,语文考试成绩提高了八分,就对女儿说:“谁说你学不好语文,这不提高了八分吗,这说明你有能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本来孩子语文成绩又没及格,是准备挨批评的,可母亲的话让女儿深受鼓励,她下决心一定要学好语文,结果一学年下来,语文成绩进入中等水平。是母亲的鼓励唤起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发现进步,积极肯定

不管你的孩子学习情况如何,细心发现孩子学习中的闪光点,学习中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积极地给予肯定、赞扬、鼓励,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快乐的事,是一种内在的动力。

劳逸结合,放松身心

节假日、周末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劳逸结合,放松身心,既增长知识,又开阔视野,他能不乐意学。

遵循孩子心理发展特征,讲究教育引导方法,设法让学习给孩子带来快乐,让他成为好学乐学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