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接纳我是唯一的自己
作者:车静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没有接纳也就没有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本章作者简介】
车静,安徽人,现居深圳。20世纪90年代初,从一名国企的纺织工程师下海深圳,在这片热土上从销售精英成长为创业者,经营企业15年。现在坚持践行教练成长之路,在自我成长的同时,分享成果,结伴同行。骨子里流淌着坚韧和向前的力量,擅于洞悉细微,有系统思维,与人为善,接纳所有的发生,有时也有些许较真。在历经各种人事兴衰之后,仍然坚守善良,并且相信自己是自己的主宰者,拓宽心智是成长必经之路!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
“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以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四处寻找。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总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了。
半年之后,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
苏格拉底不无遗憾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自己,只是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了,给丢失了……”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的这个世界。
让苏格拉底永远遗憾的是什么?是他非常器重的助手没有学会自我接纳。
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现代人对于接纳的理解是,我允许以客体的身份,以自己独特的结构存在,不代表接受,也不代表同化。这既是允许的,也是有界限的。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能不能去接受,都要勇敢地允许它的存在。
一般来说,对于外在对象的接纳,相对在允许和界限上容易处理,而对于自我的接纳,却是多数人的难题。
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我的一切特征,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包括对身体形象、自己的情感、态度、信仰、价值观和身边的人及自己所处环境的适应与接受。简言之,就是能欣然接受现实自我的一种态度。
自我接纳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能确认和悦纳自己的身体、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正面价值,不因自身的优点、特长和成绩而骄傲;二是能欣然正视和接受自己在现实中的一切,不因存在的某种缺点、失误而自卑。
自我接纳是在社会文化及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是健康心智的一项重要标准。
这里的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能力或价值观的感受、态度及评价。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演化物,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特征之一。
马斯洛在描述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中写道:
1.能接纳自己和他人,不会为自己或他人的缺点所困扰或感到内疚与不安。他们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现状,包括自己的需要、水平、愿望,同样也宽容地对待他人的弱点和问题,从容地生活,很少使用防御机制。
2.自发、坦率、真实。他们能真实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并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掩饰自己,自然而单纯地表现自己。
自我接纳是自我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是形成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马斯洛认为:自我接纳就是自发地接受自我、接纳他人和世界本来的样子。
然而,现实中有一些人明明脸蛋漂亮、身材修长,却还不断地整容整形;明明已在大企业身居要职、收入不菲、事业有成,却依然感到自己低微渺小,这些都是因不能自我接纳所致。
人们越是感到社会不接纳自己,负面情绪就越严重,幸福感就越低,内心也会因此没有力量和生机,对世界和他人也难以接纳。
多年以前,在改革开放之际,作为最早的弄潮儿,我来到深圳,从国家干部变成创业者。
在经营企业的日子里,我日夜忙碌不知疲倦,成就斐然,在工作中大家公认我是个有能力的人,对于事物的看法很清晰,这让我在工作中省了不少力气,总能高效漂亮地处理好各种难题,尤其是和人打交道的事情,以至于伙伴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难题时,都会来找我想办法。
我也自认为是个能力超强的人,自然少不了无意识地自我表现。完成一件事情之后,在一片赞誉中自然地表露出沾沾自喜,在这样的循环里乐此不疲。但是,一旦有自己觉得没做好的地方,就会沮丧失落,心里过不去,渐渐地发现自己对自己的不允许,要求百分之百的模式让自己很受困。
日子就这样重复着,8年之后,我终于感到无趣和乏味。
在不断重复忙碌的间隙中,我常常会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拷问一直萦绕着我,可是答案要从哪里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