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立美术论集(上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由广胜寺说到达·芬奇

近日畅游晋陕峡谷——黄河壶口之余,赴洪洞县拜谒古刹广胜寺。经有关部门特别批准,欣赏了该寺下寺应王殿保存完好的元代戏曲等壁画。

位于此殿南壁元代戏曲壁画,是目前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幅戏剧壁画。在这件作品中,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所画人物,意趣横生。尤使我惊愕的是,其形式构成,是那样的富有独创性:

在近于正方形构图中心往下的位置,描绘了一位面目端庄、正视画外、手持笏版的官员,他身躯略向右转,长线条的衣袂飘向左方,显得刚正、坚毅、沉静。处于画面中心点的官帽,其两翅呈水平状,暗示着这位官员能够识忠奸、辨美丑、办案公平。在这位官员的两侧,各有两排由许多社会阶层人物构成的近于等边三角形的结构线,结构线的顶角,正是官帽位置之所在,这就更加烘托了清官执法的严正性。画面上半部被风吹动的帷幕所形成的弧状结构线,为重心稳定的对称性构图,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在浅色帷幕上所绘制的故事,于深色边幅衬托下,凸显了历史的沧桑与纵深之感,强化了整幅画面“高台教化”的主题。

此画形式构成单纯,简约,稳定而空灵。仅其构成手法的独到之处以及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巨大容量而言,实可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相比。但达·芬奇生于公元1425年,卒于公元1519年;我国元朝建立于公元1271年,亡于公元1368年。就是说,这幅元代戏曲壁画要比《最后的晚餐》,早完成一二百年。这足以使我们对祖先这份如此辉煌的艺术遗产感到骄傲。

不仅如此,此殿东、西两侧大约高四五米、长约六七米的整墙的大壁画,其形式构成,更是令人惊叹。我因来去匆匆,来不及询问画面所表现的内容,但每幅壁画把几十个或一二百个神仙、动物有序地组织在一起,且又能够强烈地表达出画面应有的意境和情趣。民间画家对此鸿篇巨制所表现出来的非凡的构成能力,确实令人瞠目。

东墙的一幅,众多的人物按照一定的节奏,以三角形结构线构成了画面的主体。在底边上部,绘制了仙鹤等物象,这些物象周围虚渺的空间,避免了构成画面实体的近“正三角形”的基本形,将会产生过于板滞的情况。位于画面上方——弧线上翻的云团,也使得这个安定的基本形,蕴藉了向上升腾的意象。整幅画面静穆、稳重,且又显得灵动。西墙的那幅,画面两侧的虚空之处如同湍急的奔泉,非常生动。作为画面主体——由众多人物组合而成的外缘结构线,好似火焰状。可总体来看,此画又在“动”中显“静”。这两壁熙熙攘攘的云仙、祥兽,其情境一动一静,彼此呼应,满殿生风,可谓蔚为壮观。很可惜,这两幅壁画从不允许拍照,也没有向世人介绍过。

alt

专门研究艺术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论述美术作品形式构成基本原理的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种学说,由美国阿恩海姆等人创建于本世纪50年代。但是早在700多年前我国山西广胜寺元代壁画的创作者们,却能以极为简约的构成要素,营造出物象繁复、气象万千的恢宏的画面;能够凭着自己的艺术直觉,自觉或不自觉地成功地掌握被今人称之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某些基本精神,这着实使人兴奋。因而,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实现中国绘画的现代化,繁荣今天的美术创作,以先进的艺术科学深入发掘、研究古代和现代的艺术精品,这将是非常必要的。

(原载《美术向导》199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