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山区农村灾害移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人口容量分析

一 陕南粮食产量分析

1.陕南粮食总产量趋势分析

1990~2010年,陕南地区粮食总产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见图4-2)。1990年,陕南粮食总产量达到331.63万吨,为研究期粮食总产量最高的一年。2010年,陕南粮食总产量降至278.27万吨,较1990年减少53.36万吨,年均减少近3万吨。1994年、1995年、2007年陕南粮食总产量跌入灾害性谷底,粮食总产量分别降至237万吨、236万吨和219万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陕南粮食供给的安全性。

1990~2010年,陕南粮食总产量呈现4~6年的波动周期。研究期间,陕南粮食总产量拟合曲线表明1990~1995年、2001~2007年呈现下降趋势,1996~2000年、2008~2010年呈现上升趋势,整体表现为4~6年波动周期。

1990~2010年,陕南粮食总产量波动幅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且稳定性较差。1990~2000年,陕南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幅度整体为正(1994年、1995年除外),2001~2010年粮食总产量波动幅度整体为负(2005年、2006年除外),表明1990~2000年陕南粮食总产量较2001~2010年高,这与陕南粮食总产量拟合方程结论相符,即陕南粮食总产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同时,陕南粮食总产量波动幅度较大,表明陕南粮食生产稳定性较差,这给陕南地区粮食仓储设施提出较高要求。

2.陕南人均粮食产量趋势分析

1990~2010年,陕南地区人均粮食产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其下降趋势较粮食总产量下降趋势更为显著。陕南粮食人均产量由1990年的379.3千克降至2010年的299千克,减少80多千克。受陕南粮食总产量影响,1994年、1995年、2007年陕南人均粮食产量出现灾害性谷底。期间,人均粮食产量分别降至268千克、266千克和237千克。同时,由于人口规模的增长,陕南人均粮食产量拟合曲线的显著性为0.502,高于粮食总产量的曲线拟合值0.405,表明陕南人均粮食产量的下降趋势较粮食总产量的下降趋势更为显著。

1990~2010年,陕南人均粮食产量波动期及波动幅度,与粮食总产量波动周期及波动幅度相符。陕南人均粮食产量的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陕南人口承载压力。

图4-2 陕南粮食产量趋势

二 陕南各区县人口容量分析

1.温饱状态[2]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人口容量[3]分析

温饱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人口容量相对较大,压力较小(见表4-2)。2007~2010年,汉台区、城固县、汉滨区、宁陕县、旬阳县等17个区县人口处于超载状态,其人口承载力指数均低于1.1,人口赤字率均低于0.1,属轻微超载状态。其中,汉滨区人口赤字规模最大,为4.84万人,占其人口规模的5.5%,其人口承载力指数为1.052,人口赤字率为0.052,属轻微超载状态。商州区、山阳县、汉台区人口赤字规模超过2万人,占其总人口规模的5.96%、5.17%和5.22%。其余超载的南郑县、城固县、留坝县、宁陕县等13个区县人口超载规模均不超过2万人。洋县、勉县、镇安县等11个区县人口呈现盈余状态。其中,洋县人口盈余规模最大,达到8.99万人,占其总人口规模的20.8%,其人口承载力指数为0.837,人口盈余率为0.163,属轻微盈余状态,人口发展空间较大。镇巴县、洛南县人口盈余规模均超过4万人,其余8个区县人口盈余规模均在4万人以下。

表4-2 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人口容量

续表

温饱状态下陕南各区县间虚拟人口容量差距较大。汉滨区、汉台区、商州区、丹凤县虚拟人口规模较大,分别达到21.54万、16.29万、14.64万和8.09万人,占其总人口规模分别为36.5%、24.7%、28.5%和28.5%,人口粮食消费的外部依赖性很大。洋县、石泉县、岚皋县等6个区县人均粮食产量相对较高,其人口粮食消费无外部依赖性。其余区县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虚拟人口容量,但规模相对较小。

温饱状态下陕南各区县现实人口容量差距较大。汉滨区位于汉中平原,粮食产量高,其现实人口容量最大,达到73万人,占其人口总量的83.63%;南郑县、洋县两区县现实人口容量均达到50万人;镇平县、宁陕县、留坝县、佛坪县现实人口容量较小,均不足10万人。其中佛坪县现实人口容量最小,仅为2.67万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佛坪县人口容量。2007~2010年,佛坪县人口容量仅为3.16万人。

2.小康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人口容量分析

小康状态下,陕南各区县2007~2010年人口容量相对较小,压力较大。2007~2010年,仅镇坪县人口处于盈余状态,且人口盈余规模较小,仅为0.853万人,其人口承载力指数为0.883,人口盈余率为0.117,属轻微盈余状态。除镇坪县之外其余27个区县人口规模均处于超载状态,人口承载力指数均位于1.1以上,人口赤字率均位于0.1以上。其中,汉滨区人口赤字规模最大,达到28.48万人,占其人口总量的32.6%,其人口承载力指数达到1.402,人口赤字率达到0.402,属严重超载状态;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西乡县、旬阳县、商州区、山阳县人口赤字规模均超过10万人。洋县、石泉县、岚皋县等6个区县粮食产量虽可满足各县温饱状态下的粮食消费需求,但在小康状态下则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赤字,该赤字规模较小。在小康状态下,由于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的上升,各区县人口压力增大。

小康状态下陕南各区县虚拟人口容量整体规模较小,且各区县间差距较大。汉滨区、汉台区、商州区虚拟人口容量较大,分别达到16.16万、12.22万和10.98万人,占其总人口容量的18.51%、27.38%和21.35%,人口粮食消费的外部依赖性较大。

小康状态下陕南各区县现实人口容量差距较大。小康状态下粮食消费水平的提升使得陕南各区县现实人口容量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汉滨区现实人口容量最大,为54.75万人,占人口总量的62.72%;南郑县、城固县等5个区县现实人口容量均达到30万人;佛坪县现实人口容量最小,仅为2.0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