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约你冥想的365天》:冥想不是静坐
1—82
1 冥想是和自己的亲密约会
平日生活中你如何与自己相处?
每天的生活中又有多少是不分给工作,不分给家人,完全属于你自己的时间?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似乎没有那么容易。
我们常常放纵地睡去,只是可惜睡去更像是忘记或放开自己。
清醒温和地与自己相处,是重要的可以给自己的滋养,是爱自己的表现。
比起需要进入状态保持练习的兴趣爱好,冥想操作起来更容易,你只需要坐下来,安静下来,将所有的注意力收回,就是与自己在一起。
2 冥想是最轻松的瑜伽练习
如果身体的基础条件和时间不允许进行日常的瑜伽体式训练,冥想是我们每日可以进行的瑜伽练习方法。
冥想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也需要能够让人放松身心的香味(香、熏香、蜡烛等)、音乐(帮助自己平和安静下来),以及一小段不被打扰的时间(初始练习以15分钟为宜),甚至只是放下手机,找个舒服的环境坐下来。
如果快节奏的社会发展无法掌控,我们可以用这15分钟来调整自己的节奏。
3 闭目养神,是对身体的修养
有时候我们的身体很想睡,脑袋却无比兴奋;有时候我们的脑袋想休息,身体却不愿睡去,像个躁动的孩子,不让头脑睡去。
我们看电影,听音乐,起身走走,为了打消疲惫睡意;我们回到温暖的床,找一处舒适的沙发,沉浸在睡梦中,都是一方“战胜”了一方。
下一次,在这样的纠结片刻,还可以尝试闭目养神。找一个舒服的姿势,闭上眼,将注意力慢慢放回到呼吸上,“听见”身体在休息,思维在细微中保持清醒,这就是简单的日常冥想。
4 冥想是让心湖澄清的过程
在瑜伽的世界中,我们是宇宙的创始——“梵”的一部分,“梵”在我们的世界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呈现,就好像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心湖,天上有云飘过,湖边有树生长,都会在心湖中以倒影的形式映现。
我们常认为有些事很难,要鼓足勇气,或是羡慕那些可以去完成某些事的人,但实际上最需要勇气的,是面对随时与自己在一起的“自己”,或者说,自己内在的真实。
这内在的真实就是内心的一片湖。当思维开始判断好坏的时候,或者要求正能量的时候,像极了心湖被飘过的风吹起,却兀自要保持镇定,那就需要内在出现某种宁静的力量与外在抗衡以维持稳定。
冥想,就是要将注意力拉回心湖中,慢慢放松,放下对抗,柔软下来,去发现、感受内在宁静的流动。
5 所有成长的力量都来自内在
我们时常以为影响一个人的主要原因,是外在环境。
实际那真正“指挥”我们行动的,都来自内在——即便内在的自我“不作为”,它也需要面对及接纳外在环境,让自己顺应环境的大趋势。
在环境中实现自我是这样,我们与自己的交流也如此。我常纠结于外在呈现的选择,但其实每一个选项都在代表内在,真正未想清楚和未能和解的是内在。
我们需要先解决内在的和解与确认,才能更好地应对外在,也是另一种“攘外必先安内”。
冥想,是更清晰地看见这两部分,见证它们敌对、尴尬、和解、携手向前的过程。
6 冥想是与自然联结的渠道
感受一下,怎样的频率是大自然的频率——太阳冉冉升起、一朵花慢慢绽放、溪水哗啦哗啦、一棵树一点一点长高。这所有的过程,尽管都有一个时间的横轴,但在每一分每一秒经过的当下,都慢得让人想要屏住呼吸。
大自然的频率就是如此——缓慢、深长。
当我们与大自然的频率联通的时候,就好像是进入大海都会成为大海的节奏一样。长时间与自然同频,内在的、骨骼的、皮肤的伤痛就会被充满生机并且有力的自然疗愈。
冥想就是与自然联结的渠道。
7 冥想就是你的暂停键
为什么高僧、侠士看起来那么“帅”?尤其在一些重要关头或如临大敌的时候,他们还可以旁若无人,闲庭信步。因为在修炼过程中许多讲求“心法”的部分,都跟内在和冥想中的“静”制造的“空隙”有关。
时间“静”住了,我们看见过去、现在和将来;空间“静”住了,我们得以有机会全方位感受同一个事物,仿佛按下了暂停键。
在这样的空隙中,我们也可以实现转换,从好老板变成好爸爸,从女强人变成好女儿,从一件事到另一件事,软着陆,且保持精力旺盛。
当你能够感受那个“空隙”,奇妙和力量就发生了。
8 为什么进入冥想状态时整个人很清明
一件事件的开头,总会走向一个结果。而任何一个结果,都会开启一轮新的开始。
不是所有的因果都有迹可循,那唯一不变的,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当处在事件中,我们往往只关注眼前,或是盯住事件本身,常常很难再去看到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有时陷入不同事件的同一个循环而不自知。
冥想中学习“停止思维”以及“放下”,可以帮助我们挪到当下之外,发现它与它之间的联系,更深刻洞察这一系列事件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意义。
9 每天花15分钟冥想
平常生活里,忙忙碌碌就是一天,为工作、为理想、为家人、为朋友,看起来都是为了自己,却似乎没有一样是为了自己。
有人说,每天最安心的时候是下班回家把车停进地库还没走出来的那5分钟,因为那是自己的时间。我们是需要给自己时间的。需要时间,也需要被关注,这样自己才会舒服。
而平常那些看似给自己的时间,用来浏览新闻、看电影,无意识间五感和思维都需要保持清醒状态:这不是休息,是消耗。
冥想时,大大方方地给自己时间、关注和爱,这是对自己的滋养。
10 冥想教会我们向内看
当我们仔细审视生活,就会意识到:从幼年开始,我们接受的教育就仅仅止于观察和了解外部世界,从来没有人教导过我们,应当如何向内看,发现和了解内在。因此我们在渴望被别人了解、了解别人的同时,对于自己却是一个陌生人。由于缺乏自我了解和我们的人际关系难以称心如意,生活中也常常充满了无法言说的困惑与失望。
事实上,常规的教育体系只开发了我们大脑的一小部分,而另外负责做梦、睡眠以及存储所有精力的潜意识领域,仍鲜为人知。我们的思维可以掌控整个身体,但身体却不能掌控精神。冥想是一个与潜意识建立联结的桥梁,能帮助我们探索潜意识的未知世界。
当你练习冥想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你会越来越容易觉察到自己的潜意识,且越来越清晰,在清晰中生出坚定,而少去许多选择或犹豫的烦恼。
11 冥想是了解内在的机遇
《黄帝内经》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身体疾病的发生常常由于小的堵塞疼痛没有被及时觉察,积累之后造成较大的病症。
冥想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清理和疏通的过程,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之后,我们通过对身体器官的关注来卸掉情绪,觉知到薄弱的部分,让痛点不痛,使身体通畅。
如果说药物是外来的手段和方式,冥想则是来自内在的重启、激活和修复。内和外,是两种方式,没有哪一种更好,而是各有优势。
通之后,才有机会积蓄力量,像一个蓄水池,清洗干净之后蓄水,才有机会因为自己的满溢而给予别人。
12 清醒地睡着
遇到一个好的冥想老师,在语音引导中,你会感受到身体的放松与舒适,像睡着一样,但是同时,你的思维是觉醒的,这种感觉很像是:“刚刚舒服地睡了一觉,我还听见了自己打呼噜的声音”。如果真的像你所说,身体已经睡去,器官已经在休息状态,你也睡着了,你又如何能够知道你在打呼噜呢?
身体疲惫需要休息,与保持意识的清醒,并不相悖。
现代人的许多疲惫不堪,与其说是身体上的,不如说是心累带来的情绪压力,需要借由身体的休眠来实现补充,但其实在让自己得到休息这件事上,睡觉不是唯一的方式。
对于身体来说,如果医疗手段是被动的修复,睡觉是自然修复,冥想就可以算作自己启动的有意识修复——你说,哪个效果更好?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冥想再好也不能代替睡眠,各司其职,相互促进才好。睡觉前,运用冥想的方法放松身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13 冥想和催眠的区别
常有人认为冥想和催眠是一个道理,尤其是那些被老师带领的冥想。实际上,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催眠让人舒缓、放松,冥想不是,它是在放松中保持觉知,甚至在瑜伽的体位练习中,体验动态冥想;催眠的好处更多是针对大脑的,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脑电波,而冥想的好处是针对精神的,那些但凡与精神相关的沉稳、平和、坚韧等都可以通过冥想来改善,催眠则不行;冥想可以有催眠的益处,比如改善睡眠,但催眠无法达到冥想的益处。
所以,即便在最初只需要有催眠效果,也建议你从冥想开始练习,坚持练习,以这样的方式获得更深入的安宁放松。
14 梦里能够给出的答案,冥想时更清晰
有些朋友,尤其做与艺术相关工作的朋友,常将梦理解为“一种神奇的存在”,因为有时候被困扰的内容,在梦中突然就明白了,解开了。
心理学家说,梦是潜意识与我们日常状态的沟通。所以那些重大的提醒,来自潜意识,在梦中出现。
我们冥想,是通过呼吸将心湖调节到没有风吹过的宁静状态,甚至连水都开始因为澄清而安静下来,可以从表面的意识(湖水),看见潜意识(湖底白色的小石头)——让沟通更快速、直接、敏锐。
15 冥想的专注与平常的专注
冥想需要的“专注”同我们平常所说的“专注”是有区别的。
我们平常所说的专注,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将自己的所有注意力集中于一点,或是将所有注意力从其他注意点上转移开来,强行专注于一点。那些从一点转移到另一点的部分里,都含有“不要”,在能量的运用中存在对抗成分。这需要有一个“观察者”(“操作者”)来调动和实现这一切,按照思维需要将所有能量集中于想要关注的一点。
而冥想的专注是一种全观,是一种没有刻意选择的觉知,这份觉知中原本就携带我们所有的能量。分享我很尊敬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在《觉醒与冥想》中对专注的描述:“专注意味着不仅用耳朵去听,而且要用心听。专注还意味着去看、去观察——不仅用眼睛,而且还要用心。专注还意味着学习。观察、倾听、学习,这三者都是专注的内涵。”
16 冥想可以实现能量疗愈
世间万物的起源,来自震动。观察生活中不同的声响、颜色、味道,都对应着身体的不同部位。
如果说不同振动频率的相对稳定汇聚了不同的物种、品类,而“不舒服”的感受则是指这些原本的振动频率被打破了,除了能量层级变低以外,看似高速旋转的紊乱其实虚“高”实“低”。
根据高能量频率能影响和带动低能量频率振动的原理(回忆一下某些部位疼痛的时候我们总是采用热敷的方法就很容易理解了),长期的冥想练习,是通过净化、精进,保持在一个高能量频率的状态,甚至与宇宙本源的能量振动实现更有力的同频,来调整和改善周围人和事物的振动频率。
现在的能量疗愈有光疗愈、晶石疗愈、音乐疗愈、芳香疗愈、手疗愈等,所有的器物都是介质,而运用这些方法的疗愈师大多需要以冥想为自我精进的渠道。
17 忙碌的升级准备,冥想是最佳助力
生活不会总是一片坦途,我们在起伏中感受成长。那些需要跨越的“升级”考试,常需要我们拥有比以往多得多的精力和能力,比如从念书到毕业,比如成为父亲或母亲。
一来过往的平衡被打破需要重新建立;二来你在应对一件过去未曾经历的新挑战;三来过往的一切惯性还在试图固守。
我们分身乏术,又希望能够凝聚心力去成功应对“升级”考试,每天固定的冥想练习可以帮助清空思维里的杂乱,能够借由呼吸和有意识的身心联结而回到自己的中心,能够启动觉察跳脱出思维的局限。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进行正位、伸展和肌肉的练习。
18 一个人的冥想
最初在我们自己不能够进入冥想的状态时,我们可以跟随有经验的老师一同练习,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进入,感受身心的放松与宁静。
当你已经能够独自进入冥想状态时,多数的练习,都需要在一个人的状态下完成——因为当你闭上双眼,练习冥想,就是对自己的心意、思维、身体进行联结和感知,这时你与外界的人和事都没有关系。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许多面具,当我们进入某些环境或面对某些人时,很容易激发我们的惯性,而一旦进入惯性,就不是冥想练习所要实现的觉察状态。
所以练习的时候选择一段时间的个人练习,是为了在免除“外界扰乱”的情况下,将所有的关注点回收,回到自己。
19 超越孤独,享受单独
对于冥想练习者来说,独处是一件重要的事,独处并不是让你内心感到孤独,只是让你处在一个人的“单独”状态。当我们在周围建立起一道拒绝的高墙时,我们才是孤独的。
当我们拒绝所有的批评、所有的新思想时,大多因为我们害怕——或许是因为我们曾经被伤害过,受伤的记忆还在,所以我们抵抗这样的再次循环。
我们相信信仰,或者相信其他什么,我们拒绝任何怀疑的意见以及对我们信仰的批评,这时我们也是孤独的。
在这样的孤独中,我们渐渐变得“必须”以自我为中心,用行为鼓励自己,“不需要”感觉与他人的联系,这是绝望的孤独。
不同于孤独,单独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状态,尤其是我们的内心。因为在独处的时候,精神的自由才会还我们一个真实的自我。在独处中,我们体验美好的时光,独处也是灵魂成长的必要空间。
如果我们能够抛下所有东西,找回属于自己的时空,学会纯粹的独处,那么我们就有机会远离所有的影响,无论是渴望、占有、消沉、束缚,还是其他,从而有机会深入自己的灵魂深处,觉察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这样才有机会超越孤独、享受孤独。
20 吃饭与冥想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想让人每天抽点儿时间来冥想,似乎没有什么吸引力。所以不少朋友会选择在饭后脑子转不动的时间,尝试冥想。
实际上,在饿或者饱的状态下,都不适合冥想。甚至在饭前、饭后的一小时之内,都不是冥想的合适时间。
拿吃晚饭来举例子,身体是一个运行细微缜密的“仪器”,当胃部吸收了食物之后,就会集中全身大部分血液、能量来“处理”这些进入身体的食物,自然静坐是可以的,却不适宜练习冥想,因为这样刻意的练习分散了身体的血液、能量正常去往的方向,一来长期这样对胃不好,二来这也违背了冥想顺应自然、满足需要的同时觉察欲望的初衷。
饿了的情况下,比较难以坐得住,如果以“冥想15分钟”就去吃饭作为与自己的交换代价,在不利于健康的同时,也违背了冥想放松、舒展、滋养的本意。
21 情绪波动大的时候不宜冥想
正常生活中,我们的情绪都会依据周围环境或者人、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情绪稳定的人非常难得。
从道理上讲,烦恼都是由思维和想法产生的,冥想的状态能让我们看清这些思维和想法,并且放下它们,回归平静。
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长期持续的冥想练习的积累,很难当知当觉地从情绪中出来,去旁观这一切——而在这种时候,因为冥想的好处而要求自己此刻去冥想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冥想的初衷。那样的冥想,不过是离开了争论的当时当刻,换个环境,而至于能否从情境中出来还是在情境和胡思乱想中越走越远,也与每个人的根性和惯性有关。
最初练习的时候,不要选择那些情绪有波动的时刻练习,尽量在心平气和的时候练习。
22 适合自己才最重要
类似冥想的方法,存在于不同起源的修行文化中,拥有不同的名字和不同的修行路径,但其中惊人的相似之处是:这些技巧无一例外是帮助冥想者抛弃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想法,将注意力集中到内心的感受上,寻找和体验身心的宁静,在此基础上生出智慧。
由于根性、喜好等的不同,每个人对于教授方法的接收程度并不相同,对于老师引导的要求方式也不尽相同。不要因为某一位老师而排斥某一种冥想的方法,也不要因为一种冥想方法的不适应而排斥冥想这件事。
很难界定哪一种冥想方法最好,也无须花时间去评判好坏再进行修习。在练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感受的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别忘了所有的修行方法都是将你带到“门口”,后面的路仍需自己体验。
23 沉浸在冥想的心流中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了一种名为“心流”的理论,指的是一个人将心力完全投入某种活动中的状态。心流的产生会有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它不同于刺激带来的短暂兴奋,而是在动机和环境完美结合状态下产生的注意力、动力、环境同时达到最优时候的状态。
比如说,幼年时父母让孩子洗碗,一种是被动、抱怨地完成任务,另一种是创造让自己觉得舒服好玩的方式——左手抛碗,右手接碗,甚至跟随音乐律动跳洗碗舞——后者愉悦享受洗碗的过程,正是心流状态。
沉浸在心流状态,不是取决于你做了什么,而是你选择怎样做。
一如冥想状态中的专注与感官打开,持续地感受、享受过程。
24 冥想是一段旅程
明白冥想是一段旅程。
冥想不是你可以完成的目标,比如试图在工作中获得晋升,将冥想看作实现某个目标的方法和通道更为恰当(即便你的目标是要开悟)。比如在美好的一天漫步的目标是走一公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冥想本身的过程和经验上,不是将日常生活中分散你注意力的欲望和依恋带入你的冥想练习中。
开始时,你不应该过分关注冥想本身的质量。只要你在练习结束时感到更平静、更快乐、更安静,你的冥想就成功了。
25 打造一个冥想角落
冥想是向内的探索方式。为了能够更安宁踏实地向内,我们需要让自己在一个安全并且放松、不被打扰的环境中。
许多人会在家里布置一个安静的角落,放上喜欢并且能够带给自己力量感的物品,一把椅子或是一张瑜伽垫,帮助自己静心。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场所,建议你可以现在就动手为自己收拾这样一个地方,就像是你与自己秘密约会的地点。
音乐、熏香、蜡烛不是必备的,你需要根据自己平常的喜好来进行准备。从能量的角度来说,这些都会为你营造某种“场域”,帮助你与外界纷繁的环境区分开来,更好地安住在当下。你也可以把这些理解为一种仪式感,提醒自己这个时间是与自己相处的时间。但所有的准备都需要从你的自身喜好出发,以实现放松为目的。
另外,你需要保持这个地方的干净、整洁,以守护这个你为自己建造的能量场。
26 不建议在床上冥想
尽管许多人觉得在床上最放松舒适,但是我不建议你在床上冥想。
第一,冥想与睡眠虽然都有让人放松、补充“能量”的效果,它们却是两件不同的事。冥想能够带来更深层次的休息,同时训练机敏的觉察力,让心智更加自由。
第二,由于睡眠习惯不同,过软或过硬的床不仅不利于我们进入冥想状态,反而会损害身体健康。
第三,许多人在床上会习惯性想要睡去,而冥想是有觉知的休息,在床上的练习难以保持觉知,也会导致冥想带来的思想清明之后难以入睡。
建议你在瑜伽垫或是专门的坐垫上进行练习。若身体条件不允许,在椅子上也是可以的。
27 脊柱的重要性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起到支撑体重、促成运动、保护脊髓、造血的作用,对人体健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长期不正确的坐姿,或长期保持一种姿势没有伸展放松都容易造成脊柱的多方面问题,如脊柱侧弯、腰肌劳损、颈椎过度弯曲等。
在冥想练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我们的脊柱处于“直”的状态。由于脊柱有颈椎和腰椎的自然弯曲,所以无须刻意把身体变成一条直线,但要确保头部、颈部和上半身躯干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可以自由地利用横膈膜的运动来帮助呼吸。
我们通过冥想的方式让身体放松,还原和修复脊柱,长时间坚持练习,你将从体态中真实感受到自己的变化。
28 坐姿中需要保护腰椎
在瑜伽冥想的练习中,坐姿的部分我们可以采用散盘、半莲花式、全莲花式的方法进行,但在坐的过程中,注意我们的膝盖需要平于或是低于髋骨,这样才能确保在脊柱直立的过程中,遵从腰椎的自然弧度,在放松中修复,不用为了保持脊柱的直立而损伤腰椎。
不良坐姿导致的腰椎不适,除了没有坐正以外,还有膝盖高于髋骨之后带来的压迫。如果在冥想的时候没有办法保持这一点,可以通过在臀部后侧添加垫子的方式来抬高臀部。
29 瑜伽手印的意义
许多人以为在练习瑜伽时双手摆出的动作只是摆设,但其实这些手印的外相与瑜伽内在的心念有深层的联系,进而构成瑜伽整体的姿势,是瑜伽的另一种表情与语言。
手印,又称印契,是修炼瑜伽时手的姿势,是手部的瑜伽。瑜伽手印象征着特殊的愿力与因缘,会产生特殊的身体与意念的能量,有助于引导人们了解瑜伽世界的奥秘。
每根手指代表怎样的意义呢?
拇指是意志力的象征,代表火;食指是自我的象征,代表被有意识的头脑所控制的能量,代表风;中指象征黑暗力量,常被用于病态表达,代表空;无名指象征灵性力量,接近于自然,代表地;小指被称作谦卑的手指,象征才智得以展现,代表水。
30 常用的三种手印
冥想时,为了让精神进入更深层的安定,我们也需要调整姿势到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状态,手印也不例外。
冥想时常用的手印有三种。
智慧手印:双手放在双膝上,掌心向上,大拇指与食指相扣,其余三指自然伸展,保持有觉知而不松散。这个手印能把自身能量与大宇宙的能量融合在一起,可以让人很快进入平静的状态,提升冥想质量。
结定手印:双手掌心向上相叠呈碗状,左手在下,两拇指交接,放于腹部前方。这是一个比较古典的手印,多用于长时间冥想,意味着“空而充满着力量的容器”,是帮助修定悟静的首选手印。
合十手印:双手于胸前合十,手掌间留一些空间,手指伸展,指向上方。这是一个阴阳平衡手印,意味着身体和心灵的合一、大自然和人类的合一。这个手印可以增强专注力。
31 最简单的直角坐姿
因为我们需要稳定自己的身体在冥想状态15分钟或以上(如果可以的话,请从每天15分钟开始),所以一个舒适、稳定的坐姿非常重要。
如果你是零基础,平常也没有盘腿坐的习惯,你可以从直角坐姿开始练习——找一把椅子,注意不要让身体陷在椅子里,臀部稍向边缘坐一下,膝盖、双脚内侧并拢,小腿与大腿呈现90度夹角,上半身与臀部也呈现90度夹角,保持稳定(这样可以确保我们的腰椎回到最初位置)。
相信自己的感受,将脊柱直立,颈椎自然弯曲,头部、颈椎、脊柱在一条直线上(感觉上会有一点点后倾),肩膀放松,双手自然放在双腿上,准备进入冥想。
32 从简易坐开始
如果你的身体柔韧度比较好,可以尝试从简易坐开始进入瑜伽的冥想练习。简易坐是非常简单的坐姿,相对来讲舒适度也较高。
先用垫子垫在臀部下方,给腰椎自然伸展的空间,双脚向前伸直。将右脚弯曲收回放于左大腿根侧,再将左侧小腿弯曲放于右大腿下方即可。双手呈瑜伽智慧手印放于两膝之上,将头、颈、躯干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脊柱向上伸展,保持肩膀、手臂的放松,可以匀畅呼吸,这样就可以开始冥想练习了。
简易坐除了习练难度低之外,还有利于股、踝关节变得灵活。
33 莲花坐,内心喜悦盛开
在身体有一定的练习基础之后,推荐大家采用莲花坐的坐姿进行瑜伽的冥想练习,因为这个姿势更有利于直身端坐,使呼吸系统毫不受阻,利于引发更为有利的呼吸。
半莲花坐:坐在瑜伽垫上,双腿并拢向前伸直,左小腿弯曲,将左脚跟放在右大腿根处,屈右膝,收回右腿,放于左腿下方。髋部外旋,尽量让双膝贴放在地面上,双手呈瑜伽的智慧手印放于两膝上。
莲花坐:坐在瑜伽垫上,两腿并拢向前,弯曲右小腿,髋部外旋,右脚跟放于左大腿根部,脚心向上,再将左小腿弯曲收回,将左脚放在右大腿上面,脚心向上。尽量让双膝贴放在地面上,肩背平直,下颌微收,智慧手印,准备开始冥想。(注意:莲花坐坐姿难于半莲花坐,需要一段时间练习之后才能实现。无论半莲花坐还是莲花坐,最初由于身体的不适应而导致发麻,也是正常现象。随着练习的坚持和深入,这些情况都将得到缓解。)
这样的坐姿尽管导致流向下半身的血液减少了,却和在椅子上的普通坐姿不同,不会发生充血现象,有助于使人的身体进入稳定而安宁的状态,保持思维的活跃与警觉。
34 宇宙的起点——OM
在瑜伽的世界里,宇宙的起源是星球中微微的、嗡嗡的声响,这些声响来自物体能量的频率发出的音波,后来这些音律像滚雪球一样,越积累越强大,能量越强,包括生物在内的很多事物便诞生了。
“OM”就是这最初原始的震动声音,还有人写作“AUM”。
当我们念诵“OM”的时候,我们就是在以这样的方式,回到最初,回到起点,无论我们出发了多久,走了多远,那个“最初”一直在,所以当我们能够再一次识别它、遇见它的时候,我们也在以这样的方式找回自己。
当你非常疲惫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调整内在,与宇宙和自然联结在一起,在感受更广大的平静安宁中,重拾力量。
35 仪式感
有人觉得仪式感是装模作样的一件事,我觉得不无道理——但那是别人在看有仪式感的这个人。而对于正在进行仪式感的那个人来说,我们正在用仪式感让自己彻底明了:我要进入一个新的状态了。
在家里建立一个瑜伽冥想台,准备好自己的身体(头、颈、脊柱在一条直线,膝盖低于髋骨,坐稳),这都是仪式感的一部分。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之后,用这个姿势启动每日的冥想:
双手合十于胸前(中间留空,感受谦卑);呼气,整理心境,调整呼吸道;深深吸一口气,如果可以,尽量到达腹部;呼气,嘴部微张,念诵“OM”;吸气,呼气念“OM”三次。双手放回到双膝上,呈瑜伽智慧手印。开始冥想。
36 从呼吸开始
当我们已经做完三次深呼吸的“OM”唱诵之后,将双手放在双膝上,掌心向上,智慧手印,再次确保头、颈、脊柱在一条直线上,下巴微收,轻轻闭上双眼。
深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感受呼吸经过喉咙、胸腔、腹部,感受每一次呼吸与前次呼吸的细微不同,感受身体因为专注而安静下来的稳定,感受每一寸肌肤、骨骼、器官的放松和它们的“呼吸”。
保持在这样缓慢深长的呼吸中。
37 扫描你的身体
在经历了前面的呼吸练习之后,通常10分钟左右就会慢慢进入只有呼吸的状态。
感受呼吸是我们的内在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阀门”,每一次吸气,是能量的摄入,每一次呼气,是压力和焦虑的释放。
当可以稳定在这样的状态,再慢慢用意念扫描身体。
稳定深长的呼吸就是疗愈的力量。
从双脚开始,脚尖—脚心—脚背—脚踝—小腿—膝关节—大腿—髋部—骨盆里的器官—腰腹—腰腹的内部器官—胸腔—胸腔内的器官—肩膀—大臂—手肘—小臂—手腕—手心—手指尖—手背—手腕—小臂—手肘—大臂—肩膀—背部(自上而下)—背部(自下而上)—肩膀—颈部—牙齿—嘴唇—脸颊—鼻翼—眼睑—眉毛—额头(尤其双眉中间第三眼的位置)—头顶(皮肤、毛发)—整体。
我们可以以这样的方式,重新建立与身体的联结。
38 感受身体的紧张
当我们在扫描身体的时候,很容易感受到平时不曾感受或是容易忽略的紧张,比如脚背、脚踝,或是腰椎、颈椎,还有肩膀。
这种紧张分成两种状况:一种是由于平常不曾这样“关注”过它,像极了幼年时你仰慕的对象突然回头看了你一眼,一个微笑,你就会心跳加速紧张;还有一种,是由于平常不曾以这样的方式“放松”着,让身体跟呼吸联结在一起,产生了“与以往不同”的紧张。
无论是上面哪一种,当你在冥想中感受到这一切的时候,请记得:新的循环的建立,新的与身体沟通方式的建立,需要时间,也需要你脚踏实地去实现这一切,所以如果你感受到了这些部位的紧张,请别着急略过它,将呼吸带入那个紧张的部位,放慢呼吸——想象每一次呼气就是排出压力与紧张,而每一次吸气则是带入新的能量,让它得到滋养、放松,重新强壮起来。
由于不常以这样的方式坐着而带来的各种酸痛感,随着练习时间的加长,这些“症状”都会得到缓解,你会越来越感受到紧张之后全然的放松,这也是在为我们进入冥想状态扫除身体的障碍。
39 冥想时痛的体验
通常意义上我们所说的冥想,大约都有一个姿势,即“静坐”。即便双腿是按照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进行盘坐,如果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也很容易在进行阶段性长时间冥想时,成为下一阶段的障碍。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从15分钟开始,逐渐尝试延展到20分钟、30分钟、40分钟,乃至1个小时。
如果身体没有做好准备,我们在冥想的过程中就常会有痛的感受,尤其那些平日里过度紧张或无法紧张的部分,都在冥想过程中更容易被觉察到。
如果按照惯性,痛了,我们就想解决,调整姿态——这恰恰是被痛牵着走的。所以如果过程中出现这样的感受,尝试面对它,如实体验它,引入呼吸放松它,才有可能“穿越”它,从痛体验到乐,或者“无”。
40 冥想时身体的其他反应
很多人都会在最初练习打坐的时候发现身体的这几种状况:痛、麻、酸、痒(此处分享借鉴了圣严法师关于打坐反应的说法)。
痛——头痛和心痛基本是真的有病,其他的比如腿痛、腰痛、肚子痛都属于正常现象;麻——通常发生在腿部,一种是站起来时觉得两条腿不是自己的,另一种是腿上的一块皮肤有被麻痹的感觉;酸——通常发生在腰部或者关节部位,像平常使用过度的酸胀的感受;痒——皮肤痒,或者是骨头痒。
以上都是冥想时会出现的正常状况,都不用紧张,痛、麻、酸的部分,通常在一段时间的轻微按摩之后会有效缓解。而痒的部分,皮肤痒通常是在通过毛孔将体内的浊气或油垢排出,骨头痒则是经络的气脉不顺,不用去管它,一段时间之后,这样的感受也会自行消失,代表着你身体的净化和经络的畅通运行。
41 你不是念头,念头也不是你
在开始冥想练习的时候,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当我们需要将心意集中在呼吸上的时候,这件事情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即便一瞬间心意飘散出去了,突然反应过来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再次将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此刻呼吸是主线。
但当呼吸稳定,我们不再需要将心意约束的时候,一切似乎变得复杂起来,头脑中开始像平日一样,升起许多念头,从一个点,快速跳到另一个点,甚至比平日里速度还要快,且更加无所顾忌——可能只是天气冷了,就跳到糖葫芦、北京、某一年、某一个事件……乐此不疲,像是一场头脑或思维的狂欢。
如果在这条路上跑下去了,就不是冥想。
冥想也在经历这一场狂欢,所不同的是,它不是参与其中的人,而是看见这一切正在发生的“旁观者”。
想法,总在无所准备中就添加了许多主观意念。
旁观者的观察,总能比当事人更全面、更客观、更容易接近“真相”。
念头在你头脑中升起,却不是你。
你是念头发生的所在,你是能够觉察到这一切的那个存在。
42 进入冥想的状态
许多人常常好奇,怎么才算是进入了冥想的状态?
我们先来说说“梵”。在古代印度人的认知体系中,梵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宇宙和万物的本源,瑜伽是帮助我们实现“与梵合一”的重要通道,通过瑜伽制戒、内制、体式、呼吸、制感、专注、冥想、三摩地的层级练习,可以最终与梵合一。如果世间万物是从梵演化而来,那么我们也是。
只是由于不同的成分、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成了此刻独一无二的你,除却别人眼中的你和自己眼中的你,你是广袤宇宙中一个小小的部分。世界更高一级的存在通过你运行起来——你是通道,你与万物相连,你就是万物,万物就是你,无喜无悲,无快无慢,你就是存在本身。
冥想之所以能够给人的身心灵带来滋养,正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重新与“母体”相联结,获得最初最纯粹、最原本的能量。
43 冥想中的观想是怎样一回事
很多人家里的冥想台上,总会有一个固定出现的形象,尤其是在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那里,有些是佛陀,有些是观音,有些是上师画像。
人们往往和自己觉得有联系的更大力量的存在以供奉的形式实现联结。久而久之,那一位“神圣”的形象会更形象具体,对于总会遇到困难的普通人来说,相信“神圣”会给予帮助,具有某种难以言说的安全感——这种信念本身就蕴含力量。
不同的“神圣”之门有不同的世界观或修习法门,虽然描述的是同一个世界,却有不同的路径和重点。联结,是走上一条“自己选择”的修习的路。
冥想中有“神圣人物”的观想,由于人的“清净”,更容易实现联结。所以如果有宗教信仰,可以在冥想的时候尝试在第三眼的位置观想,来与更高能量联结。
44 缓解视觉疲劳的冥想练习
现代社会,眼睛要不断抓取周围变化的信息,适应电脑、手机等各类屏幕,所以需要冥想的滋养。
选择一个远离屏幕的环境,光线较暗,或坐,或站,或躺。稳定后,需要先尝试呼吸练习,让全身渐渐放松下来,然后轻轻闭上双眼。将双手扣放在眼皮上,轻轻地,掌心向内,感受眼皮接触到的手心的温度,让双眼沉浸在黑暗中。
当眼睛适应黑暗时,开始观想一片叶子,从树枝上呈现出的这一片叶子,嫩绿的颜色,清晰的叶脉,甚至叶子周围淡黄色光线,整洁而有生命力。
观想双眼距离叶子越来越近,甚至走进它,融入它,眼帘里是一整片绿色,慢慢呼吸。
三分钟后,轻轻放下双手,缓慢睁开双眼,适应光线。
45 观想首饰,进入冥想
现在许多人都有戴首饰的习惯,或是喜欢的项链,或是喜欢的手串。因为戴得久了,便渐渐与自己的身体、生命联结在一起。
找一处安静、不被打扰的空间,轻轻闭上眼,从深呼吸进入冥想状态。想象着,你平常最喜欢的首饰,渐渐开始闪耀灵巧的白色光芒,以缓慢的节奏旋转着,逐渐变大,大到渐渐将你圈在中央,以它的白色光芒给予你:温柔的滋养,平和的力量。当整个人像泡温泉一样沉浸在这串首饰带来的宁静气场中时,你会得到深度休息。
这也是我建议大家佩戴天然首饰的原因。
46 观想雪花会带来清凉
炎热的时候,城市人的习惯性反应是开空调,吹风扇,希望借由外界环境的改变来调节自身感受——看起来,只需要按一下遥控器,然后就不需要做什么了。
换个角度想,我们的身体在外界高温状态下,需要自动调节适应,进入房间里,在短时间内又要调整适应温度变化,来回循环往复,其实是在损耗身体。
换个思路,当你感受到热,找个阴凉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将注意力关注在呼吸上,并尝试将它放慢下来。观想在眉心的位置,零星开始有雪花飘落,一片一片的,然后渐渐,你看向其中一片,六棱形的雪花向周围伸展,每一条棱柱又彼此相连,在缓慢旋转,掉落。
心静,自然凉。
47 冥想中的观者与被观之物
在冥想练习中,我们借由呼吸开始将关注点向内调整,尝试将所有的知觉回收,来感受内在。
我们发现气息经由鼻孔进入,感受到胸腔的起伏跳动和腹腔的变化,甚至可以感受到血液在身体的流动,心脏的跳动。我们“看见”头脑中出现的念头。这个“我们”是谁?
向内的旅程是开启觉察,觉察开启的重要过程之一就是区分观者与被观之物。观者是我们,被观之物还是我们,但两者又有明确的区别。
在《瑜伽经》中,称观者为“真实自我”,称被观之物为“本性”。
48 观者与被观之物是什么关系
在冥想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我们会发现观者与被观之物是一体的,它们存在于同一个身体中。
《瑜伽经》认为,被观之物,因为观者而存在。如何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中,来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除了向外与向内的角度不同,其他都相似,以外在的关系来理解,更容易分清观者与被观之物。
当我们在看树的时候,树客观存在,但有多少人能够感受一直存在于上下班途中的这棵树——在很多人的主观印象中,它不见得就是存在的。而在那些“允许”它进入心的人眼中,它是存在的,一些人看到的是春天的绿,一些人看到的是秋叶渐浓,因为人的不同,而“它”不尽然是同一个。
换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来说,被观之物(本性)的存在,是为了让观者(真实自我)去发现、了解,而且因为观者练习程度的不同,对于被观之物的了解范围及深浅也不同。
这也说明,为什么在冥想中我们越来越了解真实的自己。
49 练习冥想一段时间之后的烦恼
练习冥想一段时间之后,通常会有三种烦恼。
第一种,身体能够坐住了之后,没有更多新的感受出现,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新的感受出现,似乎每天的练习无意义。
第二种,问过许多人,读过许多书,大约知道下一阶段是怎样的状态,却在练习过程当中,难以觉察进步,进入新阶段。
第三种,看似相信老师的引导去学习,却无法理解老师的教导,不断以“标准”怀疑自己,将重心放在“老师”而非自己身上,总想着比对教导,“循规蹈矩”地往前走,在“迷信”老师的掉以轻心和充满怀疑的“不过如此”之间不断摇摆,在做“冥想”这件事,却与冥想背道而驰。
我想说,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敏锐的心,发现自己与周围环境中微小细致的变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通过每天的冥想,精进自己的觉察能力,在足够的量变积累之后,才有质变发生的可能。
上面的三种烦恼还说明一个问题:太着急了!
你需要练习耐心。
50 白噪音的魅力
很多人喜欢在学习或是工作的时候开白噪音作为背景音,帮助自己更好地提高注意力。
所谓白噪音,可以简单理解为同一频段声音的无限重复,像下雨时均匀落下的雨声;像夜晚宁静海边同一节奏拍打的浪花……这种声响被许多实践证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声音治疗的效果,可以辅助治疗一些神经类的疾病。
还有一些人利用白噪音来把一些可以打断他们正常睡眠的声音弱化。那些夜晚铁道附近的轰隆声,以及狗叫声,甚至你配偶的打鼾声等都可以被白噪音的“屏蔽”功能弱化。
其实,白噪音是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暗示,是与自然联结的方式,通过不断循环而形成一个固定的“场域”,使里面的一切维持在一种平衡和稳定中。
51 简单的空灵鼓也可进入冥想
空灵鼓是一种2000年之后才产生的新生乐器,因效仿编钟而生,玩法更加多样,用鼓槌或手敲,会有不同的节奏。
如果把人体想象成为一个与外界连通的装置,五官是输入,那么讲话、书写、绘画、音乐都是输出。
而人与世界的联系,除了我们可以在同一个时空、同一种频率下,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经历输入输出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属于自己的“创作”。
所以拿起简单、怎么敲都不刺耳的空灵鼓,找到自己听着喜悦舒心的节奏,无须顾忌音律,重复,再重复,就容易在自己制造的白噪音中进入冥想的状态。
52 音乐冥想,聆听宇宙调和之声
在音乐的包围中,放松自己僵硬的身躯和思想,在安静的音乐中让一切思绪趋于平稳,这也是现代都市人在压力下获得深度休息的最佳途径之一。
在音乐冥想的过程中,不需要遵循固定的设定方式,选择自己觉得舒服、放松和喜爱的音乐,用一个舒适的姿势,专注地听,让音乐如暖流般漫过倦怠的心灵,就能够重拾久违的安宁平和。
开始前最好先通过呼气的方式排除体内浊气,再用鼻子吸气,启动深呼吸,吸收周围的平和喜悦。听音乐的过程中,全身心浸入音乐即可,并且以“感谢”的心情去听——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放松,恢复精力。
53 在动态中感受冥想
如果已经意识到自己坐不住,或者是阶段性心烦意乱无法静下来冥想的话,还有一些方式是可以让自己在动态中体验冥想的感受的。
为什么在动态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冥想的力量?
首先,冥想的核心和目标是感受、觉察内在,在过程中识别、放下思维和想法的幻象,与世界的源头联结。这是核心和目标,不是方式。
其次,没有永远的静止,运动或变化是永恒,而动和静原本是相对的,也相互比对存在,所以我们可以在冥想的“静”中觉察“动”,也可以在某种“动”中感受到“静”。
最后,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喜静和喜动是性格,但也可以理解是进入冥想的两扇不同的门,入门之后,在一个的基础上,感受另一个,并且理解作为整体的它们。
所以坐下来不是冥想唯一的方式,在一定阶段之后,可以尝试感受动态中的冥想。
54 在行走中体验动态冥想
陈坤有一本书叫作《突然就走到了西藏》,里面讲述了他自己在行走过程中的感悟。他每年都做“行走的力量”体验活动,希望更多人可以在行走中感悟自我。
行走,就是动态冥想的一种方式。注意是行走,不是散步。在行走过程中,当我们已经调试好了行走这件事,身体可以直接与环境不断融合,然后在单一、重复的过程中,心意会逐渐沉淀下来,会渐渐清明。当然,这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比如固定的操场、公园便道),也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的行走时间(最初以这样的方式练习的时候需要40分钟或以上),方便让身体进入状态。
如果你有过不需要说话的远足或行路经验,相信你可以理解我所说的。如果没有,可以参考大漠、草原中的开车前行,周围的环境非常相似,一直在动——可就在这样的“动”中,你会清晰感受到“静”——两者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你喜欢跑步,那么我会建议你选择在跑步机上跑步,以免除由于跑步而带来的周围环境的快速变化。快速变化的环境,需要保留部分注意力,而这样的“刻意”会阻碍进入冥想状态。
55 多种方式体验动态冥想
以行走为例,我们可以依据简单、重复、需要操作、有相对稳定的规律这几大原则,来看看生活中还有怎样的方式可以体验动态冥想。
传统的手工织布,在不需要加入花纹的前提下,进行简单重复的动作;以简单的针法编织,不需要考虑织对或是织错,只需要双手配合好,以某种动作延续下去;写同一个字,或者画同一个图案,不为练习、不为创作,只是去写去画;双手打磨,如盘珠子一样地打磨,拿着珠串以某种节奏活动,或者只是简单地搓麻绳……
如果觉得好奇,或者感兴趣,都可以试一试,会有安宁、稳定、平和、喜悦的冥想感受。
56 除了动手还可以动口
如果前面的动态冥想方法,你都觉得太麻烦了或是难以激起去试试的兴趣,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可以尝试,也是偷懒的我比较常用的。
找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空间,一段不会被人打扰的时间,找到你比较喜欢的一段唱诵音乐,或是佛教里面的各种唱诵版本的“咒”——这些唱诵都是非常简单的重复,跟随这些音乐哼唱,开启单曲循环模式,就可以体验了。
与前面动态冥想的其他方式相似,在最开始,你都需要去“适应”这个旋律或者循环,剩下要做的事,就是在唱颂过程中,去感受自己。
当然,念诵也会起到这样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修佛的人在念诵经文或咒的时候,熟悉之后会越来越安静、稳定、有力量。
57 感受宏大壮阔的大自然
你有没有安静地坐在一个地方,观赏日出或者日落?
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就回忆一下,攀上一个高峰之后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或者是登上高楼之后远眺窗外的风景——回忆一下,当宏大和壮美的景色出现在眼前的时候,你是怎样的感受?
有没有一瞬间,你觉得“没有了自己”,整个人全身心融入了这个壮美之中,并且在这种融入中感受到了生命力?
进入冥想状态,经过了沉稳呼吸的关卡,可以看见、放下自己的思维想法之后,就有机会体验自己的这种“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并且在这样的融入中,获得来自自然的滋养。能够实现这样效果的短时间冥想,对人精神的放松以及身体器官的修复,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58 冥想的练习有助于面对真实的情绪
什么是真实的情绪?
是当人、事、物突然出现的时候,你的最初反应。很多时候,由于现代社会教育、职业的训练,我们常以事情为中心而忘记了自己的感受,所以一天下来,我们会积压一些自己情绪上的能量,尤其是那些不好的部分。而对于这些负面情绪的处理方式,如果不能平缓释放,我们便常常会以抽烟、喝酒等方式释放。
冥想就是一个这样的清理和放下的过程。
如果在冥想中,你已经能够直面这些情绪,感受自己流泪,释放压抑的内在,你将比绝大多数人更有勇气直面生活,从而能真正感受到你的内心:你真正在意的,你期待拥有的,你不舍的,你遗憾的……这些都是为了让你知道如何更好地汲取生活的养分。
不自我折腾,有勇气表达,这是长期的冥想练习带来的智慧与勇敢。
59 如何面对冥想时不愿面对的情感体验
在冥想过程中,总有些内容“跳出来”,阻碍我们运用冥想的能力,这通常是出于恐惧——我们害怕面对心中还没有被自己认可的感受和情感。
回到冥想的本质,我们运用冥想的方法与世界的本源合一,一切所谓的“有”和“没有”都来自同一个源头。所以,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伤害到我们,我们之所以会陷入困境的泥沼,是因为我们害怕体验自己的感情。
平常生活中,被思维压制的部分,常常在冥想中“自动”跑出来“透气”,提醒你去面对。当我们正视它的存在,才会发现那背后藏着我们真正的需求,比如需要被爱、需要被理解、需要被温柔对待。
前行的目标已经出现,接下来的生活中,就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冥想中,看见、感受,去拥抱,这就是开始。
60 想象那圣洁的白光
在瑜伽的传统中,我们的体式练习也好,冥想也好,都是为了回到本源,与梵合一。世间万物的不同,是组合方式、形态和阶段的不同,万物从自然中生长吸收的道理却是一样的。那些天然的存在比人更具有稳定性和力量,比如水晶。所以在身心灵疗愈的类别中,有一个分支叫作晶石疗愈。
白水晶是晶石疗愈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被称为“水晶之王”,拥有净化、纯净、安宁、疗愈的自然力量。
在冥想中,当你异常疲惫,或某个部位需要被关照,你可以采用光冥想的方法。当呼吸进入稳定状态之后,用意念来“呼唤”白光出现,让自己笼罩在白光中,或者是让需要滋养的部位被白光温柔按摩,通过呼吸,让它放松下来,得到休息。
如果很难想象,可以在冥想之前先盯着你身边、手边的白水晶看,观察细节,然后在冥想中想象它的姿态,去感受它。
61 进入不同的维度空间
当冥想练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很有可能在过程中会见到五颜六色的光,会见到某些神奇的人、事、物、图画或者影像,又或者是听到某种声音。
为什么闭上眼仍然看得见?眼睛所见的只是世界的一个维度,闭上眼所见的是另一个维度。有些人见到观音或是某位菩萨,欣喜若狂;有些人见到多年前去世的亲人的面孔;有些人见到清晰的却从来没有见过的人……这些都是会在这个阶段出现的。
但如同最初头脑中各种思维的狂奔一样,这些来自另一个维度的突然遇见也是“过程”,还未到达“终点”。
尽管到达这个维度通常会觉醒,进入更彻底的放松,而见到这一切,觉察到自己见到了这一切,不陷于其中,收回自己的心念,这是冥想的修炼。
62 如何应对冥想中出现的灵动
坚持冥想一段时间之后,由于个人身体的差异,常会有各种“灵异反应”。比如:你“听到”与你亲近的人正在说的一句话,你“看到”某个人在做某事……当你冥想结束后去求证,这些反应被一一应验,你以为自己获得了某种“神力”,开心雀跃。
与佛教修行中“神通”只是其中一个阶段一样,这些灵动反应是在某个时间、地点、环境下你以某种可以感知的方式感受到的能量震动,是“收到”,甚至在最初练习的时候,我们很难区分这是幻象还是“收到”。
所以当有这样的灵动反应发生的时候,感谢自己向这个世界又打开了一些,也记得不要被这些反应“迷惑”。冥想不只是放下情绪、念头,也是放下来自外界的影响,回到自己的核心,稳定下来。
63 冥想中出现的人、事、物是什么意思
世界由许多不同的维度组成,各个维度也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交流着。
冥想过程中出现的思维,要点在于“想”——计划即将到来的,总结已经发生的,这是思维的工作,而不是冥想。
照见思维,放下,回到冥想的核心时,那些无法解释的出现在冥想过程中的人、事、物,可以理解为另一种方式的叫醒或提示。就像那些频繁在你梦里出现的人,总有一些原因在那里。
在判断“为什么”之前先去联系,实现联结,才有机会理解这一切背后的原因,而这,更靠近经历的原本意义。
64 敏感的人需要多练习冥想
一个人敏感,意味着他与这个世界的联结性较好,可以感知到许多不同的内容,加上想象力,他可能非常有创作潜力。而敏感的人需要学习的第一步,是学习区分、学习保护自己。
如何理解“区分”?
因为在当时真切感受到的惊吓、害怕、快乐、雀跃不一定都来自自己,有可能来自环境以及环境中的某个人。
为何要保护自己?
有句方言叫“响鼓不用重锤”,意思是轻微的不同就可以被感知到,不需要用很重的手段。而当发出者不能识别敏感的人,而用了惯用力道的话,敏感的人会受伤比较深。
冥想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和清理过程,在冥想中整理自己的情绪脉络,才有可能在下一次感受到的时候有底气做出区分:这是来自我的吗?
65 适合冥想的时间段
一天之中有两个时间段非常适合冥想:一是早上太阳初升之时,我们可以感知到太阳的能量,开启新的一天;另一个是晚上比较宁静的时间,月光笼罩,清凉的智慧之光,让整个人安静下来,得到滋养。
觉知之火,不是热烈的红,而是如月夜一般的蓝。因为拥有觉知的智慧,人不会冲动或头脑发热,而是稳定的、不慌乱的、缓慢的、坚定的。
月亮与潮汐的关系众所周知,所以常用月亮、大海表达阴性力量的包容、创造、巨大、变化,而月亮本身也带有这样的能量。
在难得的大满月、月全食之时,月亮强大的力量在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地球磁场,在这样的日子里做冥想,非常有助于接收能量,重新整合自己。
许多人喜欢在农历十五前后冥想,也有类似的意思。
66 破开云雾之后照见了什么
最初开始冥想的时候,我们处于学习的“进入式”,像一个努力学习的孩子接触新的事物,在适应了解一段时间之后,能够感受到身体的恢复与精神的放松,甚至能够跟周围的环境(宇宙)联结在一起,以新的方式感受太阳、月亮、云雾、花朵、树木、河流——然而,这一切并不是避世的乐园。
在冥想中觉察,放下了许多无明、无妄带来的欲望之后,我们才能够识别那些对我们来说珍贵的、内在的真实需求。柔软的内心在触碰到这一切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这是不需要用语言来解释,语言也解释不了的,你的全身心开始变得真正柔软起来。
在经历了与自然的融合之后,我们能够跳脱“我自己”的局限,从更高的维度看自己、看需求,从而因为不同的心态而做出不同的选择和行动,不做欲望和情绪的奴隶。
67 练习是唯一的路
许多人一开始练习冥想,就期待能够实现某种功效,或者进入冥想状态——心里装着这些着急的期待,冥想就更难进入状态。
瑜伽的体式练习是冥想的辅助和配搭,当跨越了身体上的“障碍”时,你才有机会进入冥想的世界,感受合一的状态,否则会在纠结挣扎中如坐针毡。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态、练习程度不同,没有可供参考的更具体的指导路径,更没有任何捷径可言。
为了进入冥想的花园,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练习。
68 这两种情况下不适宜冥想
翻阅许多描述冥想效果的案例,我们会发现冥想几乎“无所不能”,从内在的平和到外在的健康,它似乎都能给予。
事实上,通过经年累月的练习,冥想确实可以达到很多效果。
但对初学者来说,有两个时间点不适宜冥想:一是在自己有负面情绪(尤其是有压力)时,二是在吃饱饭之后。
压力状态下初学者难以调用冥想的技能方法,难以“清空”思维,好胜心强一些的人若没有在开始平静下来的话,便会进入新的一轮自我嫌弃中,难以回到平和的状态;而饱饭情况下,更容易睡去而不是冥想。
所以在这两种情况下,深呼吸就可以啦!
69 冥想可以缓解和消除焦虑
1975年,施瓦辛格陷入了焦虑。
那时候的他,作为健美选手,参加了“奥林匹亚先生”大赛,期待能再次夺得健美冠军。同时,顶着多次冠军的荣誉进军影视圈,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每天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很焦虑。
有一天,他在洛杉矶海边遇到了一位冥想老师。老师建议他通过冥想来缓解焦虑——在此之前,他从未接触过冥想,也非常怀疑冥想的效果。带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开始了每天两次的冥想训练,早晚各20分钟。
这一练,就是一年。
施瓦辛格说,这一年的冥想训练,改变了他的一生,“不仅焦虑感消失了,我的情绪也比之前更稳定,我不再担忧工作太过繁重,不再将成堆的事情看成麻烦,直到今天,我仍然从冥想中获益”。
70 在冥想中获得直觉的启发
“苹果”这两个字,乔布斯赋予了它新的意义。稍微了解乔布斯的人都知道,他受到了印度瑜伽思想和禅宗思想的深厚影响,生前最喜爱《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和《禅者的初心》。
乔布斯通过不断练习冥想,不断洗涤心灵,抵达一种空境,与此同时,以冥想训练自己的思考和洞察力。乔布斯在做重要抉择时,都会闭目静坐,然后叫属下将相关产品的设计一并放到禅垫周围,冥想之后决定选择哪个,放弃哪个。这样的抉择,靠的是“直觉”。通过这些常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乔布斯保持了头脑的高度敏感性。这种能力来自他高度发达的智能。而这种智能,并不来自分析性、逻辑性的演算,而是在极度清晰明澈的头脑中大量信息瞬间聚合运算的结果——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直觉”。
正是这种由冥想带来的直觉,帮助乔布斯获得大量灵感。
71 苏东坡与瑜伽
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里记载了苏东坡修习瑜伽冥想的故事。
苏东坡是资深养生达人,他从自己原本体弱多病的弟弟苏辙身上敏锐地发现了瑜伽带来的变化,于是在被贬黄州后也走上了练习瑜伽的道路。他并不纠结于瑜伽“特技”似的身体动作,而将重心放在了运气及咽津,并且调动齿、腹、腰、脊、眼、耳、鼻、脚、心各个部位一同参与其中。
林语堂评论苏东坡的瑜伽术时说道:“中国的修炼者不知道那是瑜伽,称之为‘打坐’,或‘静坐’‘内省’‘冥思’,或是其他佛道两家的名称。自然其他身体扭曲过甚的姿势,如‘孔雀姿’‘鱼姿’,中国学者以其过于费劲,拒而不学,而苏东坡也只是以练几个舒服姿势为满足,这未尝不可以说算是中国对瑜伽的贡献。”
其实,从瑜伽的本真——与身体联结来看,在身体“自愿”的情况下将心意、呼吸和身体联结起来,苏东坡的这种“阴差阳错”更加接近瑜伽追求内在和谐的真谛。
72 其他练习冥想的名人
美国著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表示她会每天静坐两次,每次20分钟。同时她还将冥想教师请到自己的哈普公司教授员工冥想。
她这样评价冥想:我觉得整个人变得更完整。我充满了希望、满足和深深的欢乐,因为我知道就算生活疯狂攻击我们,让我们手忙脚乱,我们也依然可以保有不变的平静。
福特汽车董事长比尔·福特在《公司》杂志表示,福特家族的第四代传人、亨利·福特的曾孙——比尔·福特是冥想在商界的超级拥护者。他在接受美国佛学老师杰克·康菲尔德采访时表示,在公司处境艰难的时候,他每天早上都会冥想,并告诉自己要用善良之心度过这一天。他在领导员工时也用善念对待,用冥想来提升自己的善念。
音乐传媒界巨头、德弗·詹姆唱片公司(Def Jam Recordings)的共同创建人、嘻哈大亨西蒙斯也长期练习冥想,并且一直帮助宣传冥想的好处。他说:“并不是说你要先相信冥想有效,它才能对你有效。你只是需要花时间去尝试。古老的真理今天依然是真理。”“我的建议?就是去进行冥想。”
73 冥想和脉轮
古代东方圣贤发现人体有一些能量中心,在印度传统中,称之为“脉轮”(Chakras),该说法在藏族医学、宗教修行的体系中出现。人体有七个脉轮:海底轮(根轮)、本我轮(腹轮)、太阳神经丛(脐轮)、心轮、喉轮、眉心轮、顶轮,当这七个脉轮实现开启并匀速正向旋转时,一个人的能量状态才能够实现平衡与升级式的增长。
遗憾的是,这七个脉轮不能通过现在一般的医疗设备检验出来,现在也有人通过能量磁场研发专门的脉轮测试仪器。事实上,除了顶轮在头顶上方四指开外的地方以外,其他六个脉轮都在身体中,在脊柱往前的位置上,呈一条直线分布。
许多身体疾病的发生,与该部位的脉轮能量相关,未开启、低频(负能量)转动、高速超负荷(负能量)转动都会引发身体疾病,而通过冥想,我们可以实现身体内部的能量转化,通过冥想的平和力量以合适自己节奏的方式开启、调整低频或高速的脉轮旋转,协调和平衡七个脉轮之间的能量,从而实现自己的心脑合一、身心合一。
同时,由于六个脉轮都在脊柱靠前的地方,冥想中、生活中保持脊柱的中正有助于恢复脉轮的能量,使身体回归健康状态。
74 海底轮,生命活动的基础
海底轮位于七个脉轮的最下方,是中医上说的会阴穴。
海底轮是一个人能量系统的根,所以又称“根轮”。昆达里尼瑜伽学派的学说把这里描绘为“拙火”的存在之处,一旦“拙火”苏醒,便会沿着中脉向上,直至到达顶轮。
从身体层面上来说,海底轮与肾上腺紧密相关。众所周知,肾上腺素调节神经系统的能量、体力和热能,调节肝与肾的氧化排毒以及细胞内部的氧化作用,同时掌管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以及免疫系统的免疫程度,维持生命存活。在医院,若病人休克或器官衰竭,急救时常打入肾上腺素,以此来强化身体的生命力。
从心灵层面上来说,海底轮的颜色是深红色,代表着安全感、存在感,决定着我们是否信任自己,是否可以依靠双脚与大地取得联结,是否拥有独自存活在大地之上的能力。
海底轮受阻的人,将无法与大地取得联结,从而充满恐惧与恐慌,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生存在实际的世界。同时,海底轮受阻将会由于无法获得“力量之源”而影响其他脉轮有力运行。
75 本我轮,能量的源泉
本我轮又叫“腹轮”,也称为“真知轮”“生殖轮”,位于肚脐以下、耻骨上方的骨盆内前部。
从身体层面上来说,本我轮主要与身体的下腹部器官相连:大肠、膀胱、生殖器官。如果说海底轮“土”元素的气质更重一些的话,本我轮则同“水”有着紧密的联系,象征着流动性、灵活性。所以如果身体里除了上述器官出现症状外,体液分泌失调,或是身体的柔韧性出现问题时,多数都是腹轮出现了紊乱。同时,由于腹轮是人体的中心,所以它也控制着运动和平衡感,可以令我们的举止更优雅流畅。
从心灵层面上来说,本我轮是我们“自我”的能量源泉,中国称作的“气”,瑜伽传统中的“prana”都在这里,它是呼吸中的微小物质,通过流动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而让人精力充沛。而通过这个“气”,我们开始了解外在的世界,发现那些令我们好奇的东西,再借由身体的探索,收获快乐。所以当我们去做那些想做的事情时,往往整个人是有力气的,是愉悦的。
76 脐轮,第二个能量中心
脐轮,又叫太阳神经丛,位于肚脐之后、脊柱尾部之前,与腹部的各个器官相连,主管消化系统。
从身体层面上来说,胃和肠负责将我们吃入身体的食物转化为能量,来供应头脑及四肢的需要,这是脐轮被称为第二个能量中心的原因。但由于现代社会我们摄入的绝大多数食物都不是纯天然的,所以在消化转化能量的过程中脐轮很容易受到影响,会出现紊乱、失调,比如肠炎、胃病等。
从心灵层面上来说,脐轮代表“火”的能量,包含着“我可以”“我能够”“我相信”“我行动”的巨大力量,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执行力。无论起因是害怕或是“想要”,“能去做”本身就是脐轮有力量的表现。
想想我们还未出生的时候,就是通过脐带与母亲相连,获得生长需要的能量。脐轮的代表颜色是黄色。
77 心轮,包罗万象
心轮,位于胸骨中央,是下三个脉轮能量向上走的必备“中转站”。
从身体层面上来说,心轮主要负责舒张与收缩、吸纳与释放,尤其关系到胸腔和手臂的动作。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胸腔是否打开、双手是否向外“拥抱”来观察这个人与外界的状态:信任或怀疑、放松或谨慎。心轮相应的疾病反射区是胸腔附近的器官,尤其是心脏。
从心灵层面上来说,心轮代表的是接纳、打开、爱的力量。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那些充满善意、能够体谅、理解别人的人,大多心轮平衡。心轮也“指挥”呼吸,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所以心轮的有力、正向很重要。
心轮的颜色是绿色,回忆一下当你走入森林时内心感受到的平和喜悦,那就是心轮正常的振动频率,不是雀跃,不是兴奋。
78 喉轮,表达的使者
喉轮位于脖子前方的根部,通常情况下是七个脉轮中最“容易”开启的脉轮,但同样也最容易紊乱。
从身体层面上来说,喉轮掌管喉咙、甲状腺体,以及实现我们与外界真正接触的鼻、嘴(鼻子的气息会经过喉部,经嘴吃进去的食物要通过食道)。而脖子僵硬、喉咙发炎、肩膀僵硬等都是喉轮受阻的先兆。
从心灵层面上来说,喉轮主要负责表达自我,沟通他人,发挥创造性。许多人觉得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实际非常难,我们是否能够清晰准确地感受到自己,觉察到自己的思考,又是否能够面对,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而在这些基础之上,才能发现和创造自己独特的表达。
喉轮是压力阀,用语言或非语言的表达联通外界与我们这些个体,并负责将我们的内在“输出”。喉轮的颜色是天蓝色。
79 眉心轮,洞察和照见心灵
眉心轮,位于双眉中央,就是传说中第三眼的位置。
从身体层面上来说,眉心轮与我们的脑下垂体和内分泌腺体相关,它容许我们表达和确信我们的梦境与想象,影响理解与智慧,与我们的直觉相连。
从心灵层面上来说,眉心轮是我们人体内最后一个脉轮,是一个属灵的脉轮。通过眉心轮的意识,我们可以观察世界、自己发生的一切,保持客观的观察力,有清晰的愿景,在头脑中呈现画面,与灵性经验联结。
当心轮能够平静稳定、喉轮可以准确表达的时候,眉心轮就是真正的智慧出现的地方。眉心轮的颜色是靛蓝色。
80 顶轮,灵魂通往宇宙之门
顶轮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说位于百会穴(或天灵穴),二说在头顶位置往上一寸的体外的位置上。它是七个脉轮中最后一个,也是可以直接与宇宙相通的脉轮。
从身体的层面上来说,顶轮主管我们的脑部、皮肤、神经中枢,也影响荷尔蒙的平衡。传说这里的形象是由一千瓣花瓣组成的人体的能量中心,这个最高的能量中心是我们身体最精微的一个脉轮,当灵性力量上升穿过这个中心的时候,它能唤醒所有神经丛,启发每个神经中心。
从心灵层面上来说,顶轮主要负责协调自身,感受、接纳更大的自然及宇宙的力量。在这个脉轮我们可以超越自我,感悟宇宙合一、天人合一,我们不再有外界和个体的分别,我们和万物也没有分别,我们在万物之中看见“我”,也在“我”中看见万物的真理,明白真理存在于谎言中、快乐存在于痛苦中、自由存在于束缚中,彼此相互联系。
当顶轮未开启的时候,我们常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贪婪、怀疑或否定精神体验,不能觉察精神世界的存在。与此同时,顶轮也是灵感、灵性和信仰的脉轮,关乎价值观、勇气、领导力、博爱、坦诚、解释复杂心灵现象的能力、保持不批判的能力,以及看出广大模式的能力。顶轮的颜色为紫色。
81 除了七轮,还有三脉
七个脉轮,是我们身体的能量中心,如果都能够激活并且保持在平衡状态,我们会见到一个“完整”的和谐的人。
除了七个脉轮之外,在我们的身体中,还有三条脉非常重要,分别是左脉、右脉和中脉,其中以中脉最为重要,七个脉轮都分布在中脉上。当脉轮没有开启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依靠左脉或右脉的能量生活(可类比中医里的七经八脉)。
从身体层面上来说,左脉与右脉分别与我们的左右交感神经相连,中脉与我们的副交感神经相连。可以简单理解为交感神经负责我们平常“运动”状态的身体活动特征,而副交感神经主要负责我们在“安静”状态的身体活动特征。左脉指身体左侧,右脉指身体右侧。
从心灵层面上来说,左脉是阴脉,或月亮脉,掌管着我们的过去、记忆、感受、艺术创造;右脉是阳脉,或太阳脉,掌管着我们的将来、理性逻辑、自我和行动的力量。社会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被两种力量拉扯,形成不同的个体状态。中脉位于脊柱中部,代表此刻、现在、进化和灵性提升,是与宇宙合一的唯一通道,是喜乐之源。平衡左右脉,唤醒和开启脉轮的力量有助于我们打通中脉。
现代瑜伽类别中有一项称为哈达瑜伽,是我们平衡左右脉的重要的方式之一,“哈”代表太阳,“达”代表月亮,也是描述左脉右脉的平衡。
82 为什么脉轮有颜色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万物都拥有自己的颜色,比如:辣椒,红色;天空,蓝色;树叶,绿色;绵羊,白色……这是肉眼可见可识别的颜色。
实际上,每个人由于阶段状态的不同,还会呈现一些难以描述的颜色状态,比如恋爱中的人,呈现出粉红色的气场,比如有些人的头顶被乌云笼罩,印堂发黑……
所以除了把身体用器官来做区分、用器官状态的好坏来描述阶段之外,我们还可以把身体理解为能量综合体,而不同能量的接触会“生成”不同的组合,颜色是这种“结果”的表现形式。
既然有表现,就有某种难以说明原委的“恰当”,如同自然规律。比如,蓝天让人开阔喜悦,乌云让人抑郁难受。回归“本来面目”,才是和谐。
所以身心灵疗愈的一个分支叫晶石疗愈,就是通过不同颜色的水晶振动频率来调节内在的脉轮,实现开启、稳定的帮助作用。这种方法可用,但别忘了主体仍旧是自己。
实际上,在我们生活的这一个可见维度外,还有另外的维度,身心灵的修行介绍依次为:气体、情绪体、智性体、星芒体、气体模型体、天人体、因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