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祛疑辨正 从“为艺术而艺术”到“为人生而艺术”
面对“音乐艺术如何改善人的心性”这一议题,不得不首先处理一个广泛存在的疑惑——艺术只需要给人提供美的享受,何必要去关注心性、道德、人格等呢?
目前由于学术分科的专门化,艺术与道德似乎完全被辟为两块迥然不同、各有所辖的领地,两者之间连结的障碍重重。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观念气势大盛,在艺术领域中讨论心性,不仅难免遭遇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且常常被当作功利主义而嗤之以鼻。因此,在正面阐述艺术及艺术教育如何有助于修身养性的问题之前,必须要祛除种种认识障碍,从理论上将可能有的顾虑和误解一一打消。倘若辨惑不充分,后面阐述的工作将极难进行。故本书上篇不惜重墨,力求辨惑透彻。
所有对“艺以修心”形成挑战和拒斥的学说,基本都可以追踪到西方近代以来的学术思潮。当代中国思想已然有意无意地领受了西学观念和词汇,将一些似是而非的价值和信念都纳入到意识和生活世界当中,视为理所当然,甚至把“重善不重美”作为中国音乐落后于西方的一大标志。[1]因此,本书上篇必须对西方美学、伦理学、艺术哲学观念中的问题予以回应。探入西方学术思想之中,振叶寻根,砍断葛藤,方有望解决诸种偏失和疑虑。
[1] 参王光祈:《中西音乐之异同》,冯文德、俞玉滋选注:《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