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之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0章 “初唐四杰”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中国“初唐四杰”中成就最高的诗人,是文学家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祖父王通,为隋末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叔祖父王绩,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畤做过文职小官,虽无文名,但亦能撰述。兄王勔、王勮皆具文才(人称“王氏三珠树”,而以王勃为冠)。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王勃自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影响。

王勃幼通经书史籍,善为文辞。九岁时,读大学问家颜师古所注《汉书》,作《颜氏〈汉书〉指瑕》十卷,指出注中错谬。十四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高宗乾封元年(666),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侍读兼修撰。当时,诸王间流行斗鸡赌博之戏。两年后王勃戏作《檄英王鸡》文,假托沛王之鸡声讨英王之鸡,被高宗疑为挑拨诸王关系,下令逐出王府。总章二年(669),前往巴蜀游览山川景物。返回长安后,因曾学过医,便要求往盛产药材的虢州(今河南灵宝),于咸亨三年(672)得以补为参军(闲职)。在虢州参军任上,有个官奴曹达犯了罪,逃到王勃家中。王勃将其藏匿起来,后怕事情泄露,便私下杀了曹达。此事暴露后,王勃当处死刑,幸逢大赦(上元元年八月改元大赦)得免一死,但却被官府除名。其父因受连累,被贬为交趾(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县令。上元二年(675),王勃南下探望父亲。次年秋返回,在渡南海时,不幸遇险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六岁。据杨炯《王勃集序》,王勃原集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作三十卷,均已佚。明人辑本有张燮十六卷本,而最为通行的则是清蒋清翊的《王子安集注》二十卷本。

王勃生命短促,但诗、文均负盛名,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且列于“四杰”之首。这位初唐时期文坛的佼佼者,生活于唐高宗时期。这一时期,社会较为安定,逸乐风气滋生。文坛上弥漫着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一味追求形式技巧的风气。当时高居相位的上官仪,其诗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引得士人纷纷效仿,一时“上官体”成了诗坛的主潮。此体多应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王勃起而反对这一浮艳轻靡的诗风,认为应该“思革其弊,用光志业”。他的倡导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受到朝廷大臣薛元超的鼓励;他的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因而诗坛上“长风一振,众萌自偃。遂使繁综浅术,无藩篱之固;纷绘小才,失金汤之险。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上是杨炯在《王勃集序》中的表述,虽不无溢美之词,但当时的文坛确实有了新的气象,这与王勃的诗歌主张和创作实践是分不开的。

王勃今存诗八十余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诗偏于写个人生活与情志,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喻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诗风清新秀丽、宏逸浑厚。诗作题材比较广泛,诸如离情别绪、怀乡思归、亲情友谊、妇女不幸、田园风光、山川景物等,均在其诗中有所表现。特别是离别怀乡之作,写得更为出色。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一洗古代许多送别诗的低沉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格律严整,独标高格,历来为人称道。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慰勉之情溢于言表,虽脱胎于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句,却愈见精粹,成为千古之不朽名句。五律《别薛华》和《重别薛华》写来感情真挚,其中的“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及“穷途惟有泪,还望独潸然”句尤为感人。五言绝句《山中》《临江二首》等,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认为,王勃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王勃的古诗仅存十余首,其中《咏风》(五言)以风喻人,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从而以风的有情寄托自身的有志。难怪宋代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滕王阁诗》(七言),气势雄放,寄慨遥深,亦是有名的佳作。《临高台》(以七言为主)则反映都市繁华生活,暗喻对贵族豪门的讽刺。《秋夜长》《采莲曲》(以七言为主),写妇女在捣衣和采莲时思念征夫,则是直接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传统,而又能开拓意境。它们虽未脱尽六朝的华艳色彩,但风格清新明朗,显示了唐诗的新面貌。综观之,王勃在诗歌题材和形式方面,冲破齐梁体①与宫体之桎梏,并有所探索与创造,对促进近体诗的成熟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他和卢照邻等人的共同努力,光辉灿烂的唐代诗歌序幕才得以拉开。

【注释】

①齐梁体:南朝齐、梁时代出现的一种诗风。此体讲求音律对偶,诗风绮丽浮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