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质量评估和持续质量改进体系
独立透析中心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合适的质量评估和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制度和体系。
一、质量评估
独立透析中心应建立质量评估管理制度,参照质量管理指标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定期对本中心进行质量评估。质量评估建议至少每月一次。评估内容包括以往质量评估时发现的问题、正在进行和已经完成的整改和预防措施、与质量评估结果有关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质量评估的目标和关键指标的表现情况、监测和分析结果、投诉的处理等。质量评估的结果应以书面形式保留,并进行持续的质量跟踪和改进。
二、持续质量改进
独立透析中心应采用持续质量改进(CQI)的管理理念,不断改善透析质量。所谓CQI,就是通过计划(plan,P)、执行(do,D)、检查(check,C)和处理(act,A)的PDCA循环,在质量管理活动中,把各项工作按照制定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从而不断促进质量的改进的方法。
PDCA循环始于计划,而计划则建立在对需要改进问题的确定基础上,问题的确定需要通过严格的调查和研究。
当问题确定后,可以通过各种分析工具,如鱼骨图、5W1H、5M(人、机、物、法、环)等来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再从众多的影响因素中确定主要影响因素。之后针对主要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5W1H是一种常用的质量分析工具,重点分析以下问题,如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措施?要达到什么目标?在哪里做?由谁做?什么时候做?如何做?在进行质量改进中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抓住问题的核心,制定相应的措施、责任人和执行时间表,最终实现改进措施的落实。
当改进目标实现后,不应认为大功告成,而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结合技术的进步,检查和发现本中心与国内外先进单位相比尚存在的薄弱环节,并进一步研究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一些暂时无法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可以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跟踪和解决。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质量的持续改进。
例如一个独立透析中心通过一个阶段对透析中心所有透析资料的回顾分析后,发现该中心较多患者的透析充分性指标尿素氮下降率(urea reduction rate,URR)低于标准,此时,就应该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有关知识和指南,对照相关知识点查找出未达标的原因(如患者透析时间过短、透析器面积过小、血流量不足、血管通路问题、透析低血压等),从而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认真贯彻执行。
三、关键质量指标的监控
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管理模式也是持续质量改进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将影响质量的关键点设定为KPI,据独立透析中心的标准规则、检查方法及质量工具对这些关键点进行监督考核,以关键绩效指标为导向,激励员工主动发现问题、制订计划、持续改进以实现关键绩效指标的改善,最终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
独立透析中心应该按计划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及对感染控制相关检查项目的实施,了解关键指标的实施情况和变化趋势,发现异常的检测结果,应立即进行确认,并提出整改。
四、督察制度
独立透析中心应建立完善的内外部督查制度,积极应对外部的各级审查,同时做好内部督查。独立透析中心应建立年度内部督查计划,每月设立重点督查改进的项目。
督查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文书,感染预防和控制,垃圾管理,无菌技术,给药管理,药用冰箱管理,急救设备管理,环境保洁,职业健康与安全,临床实践与培训,质量、事故与风险评估,透析器、透析用水及透析液质量等的督察。对督查结果应进行及时地反馈、积极地改进,并于后续进行阶段性的跟踪与反馈。
五、重视信息化建设在持续质量改进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其在持续质量改进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每年有数亿人次的透析,所产生的超百亿级的透析数据对透析患者质量监控至关重要,如此大的数据同时也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资源。信息化技术大大提高了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和效率,为此应当通过多学科合作,积极探索运用生物信息学新方法和互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提高我国透析登记质量和分析水平。将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于血液透析中心的管理中,对数据开展电子化管理,减少数据差错,更有助于数据再次获取和分析,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其有更多时间关注透析方案和治疗效果,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透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