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与基层医生骨质疏松防治培训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8 最常见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什么?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有明确病因引起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骨病。主要包括各种疾病或药物所导致的骨质疏松。

(1)药物性骨质疏松症

1)糖皮质激素所致骨质疏松症:

糖皮质激素主要通过抑制骨形成,加快骨吸收,从而影响骨密度。糖皮质激素对骨密度的影响与使用时间和剂量有关。使用时间越长,剂量越大,骨量丢失越显著。糖皮质激素增加骨折风险,尤其是椎体和髋部骨折风险。且于用药早期骨折风险即迅速增加。

2)甲状腺激素所致骨质疏松症:

甲状腺激素用于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切除患者的替代治疗。甲状腺激素通过激活RANKL系统增加骨吸收,降低骨密度;另一方面,长期应用甲状腺激素治疗可降低双膦酸盐类药物对骨密度的有益影响。

3)芳香化酶抑制剂所致骨质疏松症:

芳香化酶抑制剂用于乳腺癌术后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那曲唑、来曲唑等。芳香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雄激素转换为雌激素,从而降低体内雌激素浓度,导致骨量丢失。研究表明,患者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5年期间,每30~50例绝经后妇女会有1例发生一次脆性骨折,其中以椎体骨折最常见。

4)抗癫痫药物所致骨质疏松症:

抗癫痫药物能激活肝脏的酶类,加速维生素D及其活性产物的代谢,从而降低血中25(OH)D水平,影响肠道钙的吸收,使得钙磷代谢紊乱;另外,抗癫痫药物还可直接动员骨钙释放。因此,抗癫痫药物可增加骨丢失和骨折发生率,多数骨折发生于椎体,年轻患者更常见。

5)其他药物所致骨质疏松症:

质子泵抑制剂、肿瘤化疗药、抗凝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等。

(2)妊娠哺乳相关骨质疏松症:

妊娠哺乳相关骨质疏松症是指妊娠晚期至产后18个月内发生的骨质疏松症。其发生机制包括:①妊娠期钙质摄入不足和骨钙动员,使骨丢失增加;②哺乳期乳汁中钙主要来源于母体,同时暂时性的骨吸收增加,骨密度和骨微结构的改变影响骨强度;③妊娠哺乳期胎盘和乳房分泌大量PTH相关蛋白,加快骨丢失。妊娠哺乳相关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表现为妊娠晚期或产后早期出现骨痛、轻微外力下骨折以及活动障碍等。

(3)减重手术后并发骨质疏松症:

胃部减重手术减少胃容积,影响胃肠道的吸收功能,使得钙、磷和维生素D吸收不良;此外,随着体重降低,骨骼承受的机械负荷和力学刺激减少,将影响骨形成过程。同时,因为胃肠道和脂肪组织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减重术后导致细胞因子和激素分泌异常,影响骨重建过程。最终导致骨量减少和骨折风险增加。

(4)失用性骨质疏松症:

失用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骨骼负荷应力减少和骨组织内环境的改变导致全身或局部的骨量丢失。常见病因包括:①运动功能障碍;②肌肉-骨骼系统病变或损伤;③神经系统损伤。

失用性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为:①翻身、坐位及站立开始负重时疼痛;②肌肉萎缩松弛,肌力下降;③骨折风险增加,尤其是负重部位,如下肢骨。

(岳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