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相关的概念由来和演变

somatic,原意身体的和肉体的意思,区别于精神和灵魂,来源于法语somatique和希腊语somatikose。由此词根派生出躯体症状(somatic symptom),躯体化(somatization),躯体形式(somatoform)等词。从最初命名之始,躯体症状就只是一个描述性用语,不论病因和性质如何,身体上任何部位的形态、功能异常或不适感,都可以称为躯体症状。而躯体化和躯体形式两个概念则不然,蕴含着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解释,有把心理的内容变成身体症状的防御性转换之意,即指患者察觉不到的心理冲突所致的情绪反应以躯体症状的方式表现出来,实质是一种归因解释模式。DSM-5之所以采用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这一新的诊断分类概念,出发点应该是回归对这类患者仅做描述性的分类诊断,而不再做病因推测的诊断。

精神医学发展史中,用于描述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分类的临床表现的诊断概念主要有疑病症(hypochodria)、癔症(hysterria)、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神经症(neuroses),这几个诊断名称的应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相互间的界限不清,经常混杂使用,与其他疾病的诊断概念界限也不是十分清晰。

一、疑病症

在现代诊断分类名词出现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把目前归类于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的这类疾病的所有症状表现称作为疑病症(hypochodria)。此词源于希腊语“hypochodriasis”,原文的本意是上腹两侧“肋缘下部或软骨下”的意思,1610年首次由Smollius开始使用这个单词,代表在软骨区各个器官的病变(特别是肝脏和脾脏的病变),以及由于这个部位病变(脾、肝和胃肋缘下器官淤积的血液腐败)引起的各种精神障碍。现代关于疑病症的概念已经与原文的本意没有多少关联了。S.Cobb(1948)认为,疑病症是一种烦恼和抑郁的状态,此时患者自认患有某种内脏疾病。R.D.Gillespie(转引自F.Brown,1936)却强调疑病症没有焦虑抑郁,而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情感状态。F.E.Kenyon(1976)主张把疑病症作为一个连续系统,最轻的只是对正常身体感觉的过分觉察和注意,其次是轻微的担心害怕患病,严重一些的是惶惶不安地对病十分害怕,更严重的是关于患病的超价观念,极端的形式是以患病为内容的妄想。在DSM-Ⅲ及DSM-Ⅳ都以疑病症作为一个诊断分类,是指持续害怕患上某种疾病或相信患有某种严重疾病,根据是对一种或者多种躯体症状的误解,医生的解释和彻底的医学检查无法改变患者的信念。因为抑郁症患者会有疑病症状,疑病症患者也会伴发抑郁症状,在概念演变过程中曾有人用此概念描述抑郁症,但现代研究证实两者无论是临床表现还是预后等都有很大区别。

二、癔症

癔症是国内的通用术语,英文是hysterria,音译为歇斯底里,源于希腊语,即子宫之意。此类疾病好发于女性,所以最初人们把好发于女性的癔症的分离或躯体转换症状表现归于子宫在体内的游走或者子宫里腐败的液体发出的气体所致,但是后来发现此症在男性也会出现,以上归类受到了质疑。在精神病学的文献中歇斯底里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种疾病名称,另一可能是指性格特征。精神医学发展史上,许多学者曾认为找不到病因的、有躯体症状表现的患者都应被归于歇斯底里。1859年,法国医生Briquet研究时发现一组临床表现繁杂、含糊和多变、却查无实据的疾病类型,因找不到躯体病理上的合理说明,便认为它应当与精神障碍有关。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逐渐习惯用布里凯综合征(Briquet syndrome)指代无器质性病变、或器质性原因不能解释的功能性躯体症状或不适,有时也会与癔症混用。但是从DSM-Ⅲ开始,Briquet综合征往往等同于躯体形式障碍分类下的亚型躯体化障碍。

三、躯体化

20世纪初由德国精神治疗师Stekel提出躯体化这一概念,但此词并非Stekel的原创,而是出自其英译者之手。Stekel提出的是德语 organsprache(organ-speech)一词,意指可能唤起疾病的器官易感性。后来,Stekel著作的英译者Van Teslaar正式用“躯体化”一词代替organsprache,并将其定义为以躯体化症状表达精神状态的倾向,并纳入医学词典。1935年,Stekel才首次在其个人著作中使用“躯体化”一词。在此期间,躯体化主要作为一个精神病学名词而被讨论,精神分析学派将其解释为无意识的转换,视之为一种防御机制。几乎与此同时,鉴于躯体化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波兰裔精神治疗师Lipowski于1968年首次将躯体化描述为“作为身体感觉、功能变化或者躯体隐喻体验、定位和/或表达精神状态或内容的倾向”。19年以后,他将躯体化定义修改为“以躯体症状的形式,体验和表达精神苦痛且为之寻求医疗帮助的倾向。”提示精神苦痛体验与躯体症状陈述之间存在因果关联。Lipowski认为,躯体化只是一种临床现象,而不是诊断名称,它由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诱发,其中心理因素可能会在医生启发下更充分地暴露,患者可能从中获得“社会性收益”,但是同时也强化了原先的心理生理症状。

四、躯体形式障碍

最早躯体形式障碍这个词的出现是用来描述抑郁症的,如:Burton(1651)用躯体形式障碍这个词来描述抑郁症的一个亚型,在《论效杂志》中Janes Boswell所引用的躯体形式障碍一词也是指抑郁症的症状。Tomas Willis(1684)首次把躯体形式障碍与癔症区分开来,他的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器质性的脑病,对持续了几个世纪的思想即认为癔症是“子宫疾病”的观点提出了挑战。躯体形式障碍疾病概念的近代观点出现于19世纪,认为躯体形式障碍是患者对健康持有偏见的一种疾病。Falret(1822)将其称之为个人对其健康状态的异常信念。

近代,Robet Whytt将躯体形式障碍与抑郁症、癔症做了明确的区分,并批评了不严谨地使用躯体形式障碍和癔症术语的医务工作者,Whytt的关于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考虑至今仍然受到关注。他反对通过排除法来诊断躯体形式障碍,指出“内科医生将神经症的特征赋予了这些疾病,却忽视了疾病本身的性质和原因”。之所以有此现象,是躯体化概念泛滥所致,很多医生只要是患者以躯体症状为主诉,而检查又是阴性时,便称之为躯体化症状。

另一位在躯体形式障碍概念发展历史上有重要贡献的人物是George Cheyne,他曾经写了一篇关于躯体形式障碍、癔症以及抑郁症的论文,题名《英国的疾病(English Malady)》(1733)。在疑病症这一概念题目之下,他罗列了各种精神症状,包括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其他的神经症症状,而没有把躯体形式障碍看成单独的综合征,他还描述了自己观察到的抑郁症状和疑病症状。George Cheyne意识到,这些障碍都是由于18世纪时代的重大生活压力,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居住变得拥挤所致,过量的进食和缺乏应有的运动使躯体化症状越来越加剧。这一观点已经开始关注这类症状的出现有明确的社会因素影响。

尽管关于躯体化和躯体形式障碍这两个概念的起源和讨论有很多,但是躯体形式障碍和躯体化障碍首次作为正式的精神障碍的诊断类型和亚型名称始于DSM-Ⅲ。

五、神经症

在精神病学发展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神经症”这个名称很流行,而且涵盖面很广。神经症(neuroses)这个名词首先由苏格兰医生William Cullen于1769年提出。Cullen的神经症概念泛指“神经系统的一般性疾病”,像疑病症和歇斯底里也属于神经系统疾病,都不是神经系统以外的任何局部器官的疾病。所以最初的神经症概念包括今天的器质性和非器质性神经系统疾病,还包括一些后来医学科学发展证实不属于神经系统的疾病。19世纪,随着病理解剖学的发展,神经症这个词开始用来指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疾病,因而出现了“植物神经症”这样的概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神经症的心理成因逐渐流行,逐渐趋向于将神经症归于一种“精神障碍”。然而,神经功能障碍不仅见于精神障碍,还可见于器质性病变出现前后,更多见于心理生理障碍(其心理活动变化本身还并不构成精神障碍)。尽管在《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 cation of Disease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Tenth Revison,ICD-10)仍保留了神经症性障碍这个名词,作为标题的一部分,但在ICD-11这一标题不再存在。虽然DSM-Ⅲ早就取消了神经症作为类别命名,目前在DSM-5分类系统与神经症有关的名称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再次回归,这至少能说明神经症这一诊断名称对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这类临床问题的意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