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消毒效果评价基本技术
一、实验室洁净要求
消毒学研究机构的实验室应采取封闭式布局,建筑应便于清洁、消毒。为避免污染,应在相对正压、洁净的条件下进行。用致病性微生物作消毒指示微生物进行试验时,则应在负压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对灭菌产品的无菌检查试验,必须在100级洁净度的实验室或100级层流超净工作台中进行。
二、无菌操作技术
进行消毒学研究和消毒学检验时,必须树立“有菌观念”,掌握“无菌操作”。有菌观念,是指除人体的无菌组织以外,人体和外界相通的腔道、体表,自然环境中空气、水、土壤以及动植物,人居环境中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等场所以及所有物品的表和/或里都有微生物存在。因此,在进行消毒学试验时,要牢固树立微生物无所不在的观念,这样才能与微生物和谐相处,才能防止因操作不当导致微生物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无菌操作(aseptic processing),或称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是指防止实验微生物侵入人体组织、无菌区域、实验室环境和实验室外环境,非实验微生物污染无菌物品的所有操作。无菌操作原则是铁律,必须严格执行。这样,实验所用无菌器材和无菌区域才能达到无菌状态;实验所用的培养基才能不被非实验微生物污染而影响实验微生物的接种和分离培养,而使实验顺利进行;实验人员才能不被实验微生物感染而导致生物安全事故;实验室环境才能不被实验微生物污染而感染其他实验人员;实验室外环境才能不被外溢的实验微生物污染导致非实验人员感染和生态灾难。
三、消毒剂鉴定基本技术
(一)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技术
所有化学消毒剂均应进行本项检测。消毒剂有效成分系指具有消毒作用的成分。不同成分其检测技术要求不同。
要求:①在产品有效期内,所测含量不得低于企业标准的下限值;②复方化学消毒剂测其杀菌主要成分的含量;③植物消毒剂和用其提取物配制的消毒剂可不测定有效成分。
(二)消毒剂pH值测定技术
所有消毒剂需测定消毒剂原液的pH值。
要求:①固体消毒剂应测定最高应用浓度的pH值;②对于需调节pH值后使用的消毒剂,则应在pH值调节前后分别测定pH值。
(三)消毒剂稳定性试验技术
所有消毒剂均应进行稳定性试验。有两种试验方法:其一为加速实验法(37℃,90d和/或54℃,14d);其二为室温留样法。
要求:①以化学成分为主的消毒剂,用化学法进行稳定性实验;②以植物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剂,用微生物法进行稳定性实验;③以化学成分和植物成分为有效成分的消毒剂,同时用化学法和微生物法进行稳定性实验。
(四)消毒剂金属腐蚀性试验技术
用于金属物品消毒的消毒剂应进行本项检测。试验浓度应选择最高使用浓度。
(五)消毒剂杀灭微生物试验技术
所有消毒剂均应进行本项检测。
要求:①指示微生物选择按《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的规定进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作为化脓性球菌的代表;大肠埃希菌(8099)作为肠道菌的代表;铜绿假单胞菌(ATCC 15442)作为医院感染细菌的代表;白色葡萄球菌8032作为空气中细菌的代表;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ATCC 93326)作为人结核分枝杆菌的代表;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ATCC 9372)作为细菌芽孢的代表;白假丝酵母(ATCC 10231)和黑曲霉菌(ATCC 16404)作为致病性真菌的代表。②根据消毒剂特定用途或试验特殊需要,还可增选其他菌、毒株。③中和剂鉴定试验:试验前,必须进行鉴定试验,选出适宜的中和剂。④若特指对某微生物有效时,则需进行相应微生物的杀灭试验。⑤对于专用于灭菌,只需做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杀灭试验。⑥对既用于灭菌,又用于消毒的消毒剂则按上述要求选择相应微生物进行试验。⑦对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杀灭达到消毒要求(杀灭对数值≥5.00log10)的消毒剂,在不低于此浓度用作消毒时可不做病毒、真菌和分枝杆菌杀灭试验。
消毒学评价方法选择:评价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实验室试验应以悬液定量法为主,试验须重复3次;评价用于医疗器械灭菌的灭菌剂和消毒器灭菌功能的鉴定试验应用不锈钢圆片载体定性法,试验应重复5次;对不宜用悬液定量法评价的消毒剂,如黏稠的消毒剂和冲洗消毒的消毒剂等,用布片载体定量法,试验应重复3次。
(六)消毒剂毒理学评价试验技术
消毒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可分为4个阶段的试验。第一阶段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皮肤刺激试验和黏膜刺激试验;第二阶段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第三阶段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畸胎试验;第四阶段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
不同种类和不同用途的消毒剂其毒理学评价实验技术要求不同:
1.第一类消毒剂
我国首创或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首次生产的消毒剂。原则上需进行上述4个阶段的试验。须做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致畸胎试验以及三项致突变试验(包括反映体细胞基因水平、体细胞染色体水平和性细胞染色体水平3种类型的试验)。
2.第二类消毒剂
国外已批准生产、现由我国首次生产或首次进口的消毒剂。须做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以及两项致突变试验。
3.第三类消毒剂
与国内已获准生产的消毒剂属于同类产品或植物成分组配的消毒剂。须做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一项致突变试验。
4.室内空气消毒剂
除按第一类、第二类或第三类消毒剂的要求进行毒理学试验外,还须做急性吸入毒性试验和急性眼刺激试验。
5.手和皮肤消毒剂
除按第一类、第二类或第三类消毒剂的要求进行毒理学试验外,还须进行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6.黏膜消毒剂
除按第一类、第二类或第三类消毒剂的要求进行毒理学试验外,还须做急性眼刺激试验和阴道黏膜刺激试验。
(七)消毒剂模拟现场消毒试验技术与现场消毒试验技术
要求:①用于空气消毒的消毒剂须进行现场试验;②用于饮水、手、皮肤、一般物体表面消毒的消毒剂选模拟现场试验或现场试验两者之一;③黏膜消毒剂的模拟现场试验或现场试验可用皮肤代替;④用于食(饮)具、医疗器械和用品消毒的消毒剂进行模拟现场试验,其中用于医疗器械的模拟现场试验应区分消毒试验和灭菌试验。
四、消毒器鉴定基本技术
(一)器械性能及使用寿命等的鉴定技术
由相关行业计量认证考核合格的检验机构按其标准进行检测,提供检验报告。
(二)消毒因子强度或浓度的测定技术
消毒因子指消毒器械所产生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物理或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包括热、微波、紫外线等。对物理杀菌因子应测定其规定杀菌条件下的强度,如对热力杀菌器械应测量其温度,对紫外线杀菌器材应测定其辐照度值。化学因子是具有杀菌作用的化学物质,常见有次氯酸钠、臭氧、二氧化氯等,可测定其所产生消毒液中有效成分的浓度。
(三)金属腐蚀性试验技术
主要检测消毒器所产生化学消毒因子对金属的腐蚀性,其要求与消毒剂的金属腐蚀性试验相同。
(四)实验室杀灭微生物试验技术
用于消毒的器械,应采用定量杀灭试验;用于灭菌的器械应做定性杀灭试验。
(五)毒理学安全性试验技术
包括电器安全试验和消毒器械产生的化学因子的毒理学试验。
(六)模拟现场消毒实验技术和现场试验消毒实验技术
用于消毒及灭菌的器械均须进行模拟现场试验。消毒器产生的化学因子按消毒剂的要求进行模拟现场或现场试验。消毒器产生的空气消毒剂需进行模拟现场和现场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