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证古今通论:皮肉筋骨分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分部取穴比较】

1.古今均取肘关节部穴

在本病的古、今文献中,肘关节部穴次较为集中,分别达90、593穴次,分占各自总穴次的33.83%、74.40%,此又显示现代比古代更重视局部取穴。肘关节含阴面与阳面,其穴次统计结果如表6-6所示。

表6-6 肘关节部穴次及其分占古、今总穴次的百分比对照表

表6-6显示,现代比古代更多地选取肘阳面穴,而古代比现代更多地取肘阴面穴,此当是现代所治以肱骨外上髁炎为主的缘故,而古代还治疗肘关节其他部位病证。就穴位而言,表6-3显示,古今均多取肘部曲池、尺泽、天井、手三里、小海等穴,这是相同的;古代还取曲泽,现代则取肘部阿是穴、肘髎、少海,这是相似的。

古代取肘部穴者,如《流注指要赋》曰:“两肘之拘挛,仗曲池而平扫。”“尺泽去肘疼筋紧。”《针灸甲乙经》载:天井主“肘痛引肩不可屈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手三里主“手臂不仁,肘挛不伸”;小海主“肘腋肿”;曲泽主“臂肘手腕善动摇”。此外,古人还取少海及肘部阿是穴(即天应穴),如《杂病穴法歌》道:“项连肘痛,针少海。”《针灸集成》治疗“肘腕酸痛重”:“若筋急,刺天应穴,无不即效。”

现代取肘部穴者,如夏贵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取阿是穴,针刺透皮后采用烧山火手法,并取曲池、肘髎、天井、尺泽等穴,用傍针刺法;侯士文则取曲池、天井、肘髎、手三里等穴,用针刺;张丽民取肘髎、小海,用埋针法;吕珍治肘痛,取阿是穴,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配曲池、手三里,内上髁炎则配少海,用火针直刺,快速出针。

2.古今均取臂部穴

除了肘关节部穴位外,古今亦取手臂部其他穴,此为近道与循经取穴的体现。统计结果见表6-7。

表6-7 臂部其他穴次及其分占古、今总穴次的百分比对照表

表6-7显示,古今臂阳面穴的百分比相近,而古代比现代更多地取臂阴面穴,其原因已在前述。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臂阳面外关、臂阴面列缺,这是相同的;古代又取臂阴面通里、间使、内关等穴,现代则取臂阳面上廉、手五里、温溜,臂阴面经渠等穴,此亦显示古代比现代更多地选取臂阴面穴。

古代取臂部穴者,如《灵枢经·经脉》云:外关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道:列缺主“偏风肘木麻”。《外台秘要》曰:通里主“臂臑肘痛”。《针灸甲乙经》载:间使主“肘内廉痛”。《针方六集》云:内关主“肘臂挛痛”。此外,《灵枢经·经脉》又云:支正主“实则节弛肘废”。上述穴位中外关、列缺、通里、内关、支正皆为络穴,可见络穴在本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可沟通表里经脉和脏腑。

现代取臂部穴者,如王秀华等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取外关及阿是穴等穴,用轻刺,然后将枣核大艾炷置穴上,施灸;侯士文则取列缺等穴,用针刺;潘宁取手阳明经手三里、上廉、下廉等穴,用针刺平补平泻;黄嘉庆等取阿是穴、网球穴(肱骨外上髁上方,曲池穴上2.5寸,近手五里),注入普鲁卡因、泼尼松龙、维生素B12;焦红波取温溜穴,用针刺,使针感向上下放射,取阿是穴,用平刺法,行均匀捻转,中等刺激,平补平泻;邵士雄取经渠等穴,用针刺。

3.古今均取手背部穴

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出发,经手背循行至肘部,因此治疗本病亦取手背部穴,在古、今文献中分别为55、51穴次,分占各自总穴次的20.68%、6.40%,可见古代比现代更多地选用手背部穴,即古代更重视远道取穴。就穴位而言,古代选取后溪、中渚、阳溪、腕骨等,现代则取合谷穴,这是有所不同的

古代取手背部穴者,如《太平圣惠方》言:后溪主“肘臂腕重难屈伸”。《针灸甲乙经》载:中渚主“肘臂痛”;阳溪主“臑肘臂痛”。《神应经》曰:“肘不能屈:腕骨。”上述诸穴中,后溪、中渚为输穴,阳溪为经穴,腕骨则为原穴,可见古人治疗本病重视选用五输穴。古人还选用手部其他五输穴,如《针灸聚英》曰:少冲主“手挛不伸,引肘腋痛”。《针灸甲乙经》载:关冲主“肘痛不能自带衣”。《针灸大成》称:少泽治“肘臂疼,外廉痛”。《太平圣惠方》言:液门主“肘痛,不能自上下”。《备急千金要方》云:“前谷、后溪、阳溪,主臂重痛,肘挛。”《针灸甲乙经》载:大陵主“肘挛腋肿”。《席弘赋》道:“五般肘痛寻尺泽,太渊针后却收功。”其中少冲、关冲、少泽属井穴;液门、前谷属荥穴;大陵、太渊属输(原)穴(少冲、大陵、太渊属阴经,归手掌部)。

上述原穴为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古人取用原穴时又常配以前述络穴,用“原络络穴法”以激发原气,沟通表里。如《针灸大成》“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载:取三焦经原穴阳池,配心包经络穴内关,治疗“耳后肘疼并出汗”,“肩背风生连膊肘”;取小肠经原穴腕骨,配心经络穴通里,治疗“臑肘臂外后廉疼”。

现代取手背部穴者,如王从泽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取患侧合谷,用左右捻转针刺法,得气后留针;邵士雄则取合谷、三间等穴,用针刺;刘殿选取对侧合谷、手三里等穴,用穴位电磁疗法。

4.现代选取腿阳面穴

现代根据临床经验,还选用腿阳面穴,共计17穴次,列各部的第四位,占现代总穴次的2.13%,此可能是上下肢肘、膝关节相对应的缘故。常用穴为阳陵泉、足三里等。如杨翠芳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针刺同侧膝关节周围对应点,如膝阳关、犊鼻、阳陵泉、足三里等,针刺得气后尽量活动肘关节,使经气通畅;吴耀持等则单取双侧筋会、阳陵泉,据辨证采用针刺补泻、温针、艾条灸等法;朱宇丹取患侧下肢阳陵泉、上巨虚等穴,用平补平泻法;吕金阳取阿是穴,以及足三里、合谷等,用温针灸配TDP疗法;杨继若等取阿是穴,以及足三里、丰隆等穴,用针刺补泻法。而古代治疗肘部病证,取腿阳面穴仅2穴次,列古代各部的第六位,占古代总穴次的0.75%,未被列入常用经脉,不如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