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取穴比较】
1.古今均取手三阳经穴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经肩部,因此古今治疗本病均取该三经穴。统计结果见表5-5。
表5-5 手三阳经穴次及其分占古、今总穴次的百分比和其位次对照表
表5-5显示,现代比古代更多地选取大肠经和小肠经穴,而三焦经的百分比古今相近。就穴位而言,表5-3显示,古今均取大肠经肩髃、曲池、合谷、手三里、巨骨,小肠经后溪、肩贞,三焦经中渚,这些是相同的;古代还取小肠经腕骨、肩外俞、养老,三焦经支沟、天井、清冷渊、天髎,现代则取大肠经臂臑,小肠经天宗、臑俞,三焦经肩髎、外关、臑会,这些是相似的。马王堆《阴阳十一脉灸经》将小肠经命名为“肩脉”;《灵枢经·经脉》中大肠经的“所生病”有“肩前臑痛”之证,小肠经的“是动病”有“肩似拔,臑似折”之证,三焦经的“所生病”有“肩臑肘臂外皆痛”之证;《针灸大成·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取大肠经合谷配肺经列缺治疗“喉痹肩前痛莫当”,取小肠经腕骨配心经通里治疗“肩似拔兮臑似折”,取三焦经阳池配心包经内关治疗“肩背风生连膊肘”,皆为古代取手三阳经之例。
2.古今均取胆经穴
胆经循行路线从头至足,行“至肩上”,因此治疗本病也取胆经穴,在古、今文献中,分别为39、330穴次,分列各部的第五、第四位,分占各自总穴次的7.43%、5.90%,古今百分比相近。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肩井,这是相同的;现代还取阳陵泉,而古代取之不多,这是不同的。《灵枢经·经脉》中胆经的“所生病”即有“缺盆中肿痛,腋下肿”之证,乃为古代取胆经穴之例。
3.古今均取肺经穴
肺经循行路线“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亦经肩部;本病又常由风寒外袭所致,而肺主皮毛,因此治疗本病亦取肺经穴,在古、今文献中,分别为36、278穴次,分列各部的第六、第五位,分占各自总穴次的6.86%、4.97%,古今百分比相近。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尺泽、列缺,这是相同的;古代还取太渊等穴,这是相似的。《灵枢经·经脉》中肺经“所生病”即有“肩背痛风”之证;《针灸大成·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取肺经太渊,配大肠经偏历,治疗“肩内前廉两乳疼”,均为古代取肺经穴之例。
4.古代选取膀胱经穴
膀胱经“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因此古代治疗本病也选用膀胱经穴,共计70穴次,列诸经的第四位,占古代总穴次的13.33%,常用穴为、大杼、膏肓俞、昆仑。《灵枢经·经筋》中“足太阳之筋”病有“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之证,即为古代取膀胱经之例。虽然现代治疗本病也取膀胱经承山穴,但现代取膀胱经穴共计190穴次,列现代诸经的第七位,占现代总穴次的3.40%,未被列入常用经脉,不如古代,显示现代对膀胱经穴重视不够。
5.现代选取胃经穴
胃经循行“入缺盆”,缺盆与肩相邻,因此现代也选用胃经穴,共计250穴次,列诸经的第六位,占现代总穴次的4.47%;常用穴为条口,此为现代临床经验所得。而古代取胃经穴共15穴次,列古代诸经的第八位,占古代总穴次的2.86%,未被列入常用经脉;而古代取条口为0穴次,显示古人未认识到此穴对本病的疗效。
6.古代选取奇经八脉穴
《标幽赋》曰:“阳阳维并督脉,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因此古人治疗本病也取奇经八脉中的阳脉穴,如《针灸大全》取带脉交会穴足临泣,配肩井、曲池、中渚,治疗“臂膊痛连肩背”;取督脉交会穴后溪,配承浆、百会、肩井、中渚,治疗“头项拘急,引肩背痛”。古人又将八脉穴中相应两穴相配,如《针灸集书》取阳脉交会穴申脉,配督脉交会穴后溪,治疗“鼻衄耳聋肩角痛”;《针灸逢源》取带脉交会穴足临泣,配阳维脉交会穴外关,治疗“气贯耳颊肩颈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