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取穴比较】
1.古今均取膀胱经穴
膀胱经循行于背部,“挟脊抵腰中”,“从腰中下挟脊”(《灵枢经·经脉》),因此本病临床多取膀胱经穴,在古、今文献中分别为436、519穴次,同列诸经的第一位,分占各自总穴次的40.45%、52.53%,此又显示现代比古代更多地选取膀胱经穴,此当是现代受神经学说影响之故。就穴位而言,表4-3显示,古今均取委中、肾俞、昆仑、承山,这是相同的;古代还取下背部膀胱俞、白环俞,现代则取大肠俞、次髎、志室、气海俞、关元俞、秩边,这些是相似的;古代又取足部申脉、束骨,现代则取上背部膈俞、肝俞,这些是不同的。《灵枢经·经脉》中膀胱经“是动病”即有“脊痛腰似折”之证;“所生病”也有“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之证;《针灸大成》载:膀胱经原穴京骨,配表里经络穴大钟,治“项腰足腿痛难行”,皆为古代取膀胱经穴之例。
2.古今均取胆经穴
胆经循行“横入髀厌中”,“下合髀厌中”(《灵枢经·经脉》),与腰部相关,因而本病临床亦取胆经穴,在古、今文献中,分别为137、79穴次,分列诸经的第二、第三位,分占各自总穴次的12.52%、8.00%,此又显示古代比现代更多地取胆经穴。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环跳、阳陵泉,这是相同的;古代还取肩井、风市,现代则取悬钟,这是不同的。
3.古今均取督脉穴
督脉循行于背脊正中,经过腰部,因此本病临床亦取督脉穴,在古、今文献中,分别为88、164穴次,分列诸经的第三、第二位,分占各自总穴次的8.16%、16.60%,此又显示现代比古代更多选取督脉穴,此当是现代受神经学说影响的结果。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多取腰俞、水沟、命门,这是相同的;现代还取腰阳关、风府,这是相似的。《脉经》载:“直上下痛者,督脉也,动苦腰背膝寒。”乃古代取督脉穴之例。
4.古今均取肾经穴
《灵枢经·经脉》曰:肾经“贯脊属肾”。因此,本病临床亦取肾经穴,在古、今文献中,分别为67、45穴次,同列诸经的第四位,分占各自总穴次的6.22%、4.55%,古代百分比略高于现代。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太溪,这是相同的;古代还取复溜,这是相似的。在下述“与虚相关”段落中,《脉经》治疗“肾病”之腰痛,刺涌泉、伏留(复溜)、阴谷、然谷、太溪,则为古代取肾经穴之例。
5.古代选取胃经、肝经穴
胃经的经筋“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灵枢经·经筋》);肝经之“支别者,与太阴、少阳结于腰髁”(王冰注《素问·刺腰痛》),因此古代也选用胃经、肝经穴,分别为59、50穴次,分列古代诸经的第五、第六位,分占古代总穴次的5.47%、4.64%,常用穴为足三里,章门、行间。而现代取胃经、肝经分别为25、7穴次,分列古代诸经的第六、第十一位,分占现代总穴次的2.53%、0.71%,未被列入常用经脉,不如现代。《灵枢经·经脉》曰:肝经“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针灸大成》载:肝经原穴太冲,配表里经络穴光明,治“丈夫疝苦腰疼”,皆为古代取肝经穴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