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证古今通论:皮肉筋骨分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循经取穴比较】

1.古今均取手、足太阳经穴

《灵枢经·经脉》曰:手太阳小肠经“从缺盆循颈上颊”;足太阳膀胱经“还出别下项”,因此本病临床多取手、足太阳经穴。统计结果见表3-5。

表3-5 手、足太阳经穴次及其分占古、今总穴次的百分比和其位次对照表

表3-5显示,古代比现代更重视手、足太阳经穴。表3-3显示,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足太阳经天柱、大杼,手太阳经后溪,这是相同的。古代又取足太阳经委中、申脉、束骨、昆仑、京骨、至阴、通天、足通谷,而现代选用不多;古代选取上肢部手太阳经前谷、少泽、支正、小海,而现代则取肩部手太阳经天宗,这些是不同的,显示古代更重视循经远道取穴。《灵枢经·经脉》中足太阳的“是动病”有“目似脱,项如拔”之证。《灵枢经·杂病》谓:“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针灸大成》取足太阳经原穴京骨,配表里经的络穴大钟,治疗“项腰足腿痛难行”;取手太阳经原穴腕骨,配表里经的络穴通里,治疗“项颈强疼难转侧”。《医宗金鉴》道:“膀胱原络应刺病,目脱泪出头项疼。”均为古人取手、足太阳经穴之例。

2.古今均取督脉穴

《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循行“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因此,本病临床亦取督脉穴,在古、今文献中,分别为57、867穴次,分列各部的第二、第三位,分占各自总穴次的13.80%、11.42%,古今百分比相近。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风府、大椎、百会,这是相同的;古代还取哑门、后顶,这是相似的。《循经考穴编》曰:“大杼骨酸疼,斯乃督脉起于下极,由尾闾并脊而上行于风府,故生是病,宜刺要穴人中。”乃古人取督脉穴之例。

3.古今均取手、足少阳经穴

《灵枢经·经脉》曰:手少阳经“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足少阳经“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因此本病临床亦取手、足少阳经穴。统计结果见表3-6。

表3-6 手、足少阳经穴次及其分占古、今总穴次的百分比和其位次对照表

表3-6显示,现代比古代更多选取足少阳经穴,而古、今手少阳经的百分比相近。就穴位而言,古今均取足少阳经风池、肩井,手少阳经外关,这是相同的;古代又取手少阳经消泺、天髎,足少阳经足临泣,现代取之不多,这是不同的。就穴次而言,现代风池、肩井较为集中,致使现代足少阳的穴次高于古代。《素问·厥论》谓:“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治疗当取少阳经穴,乃古代取少阳经之例。

4.古代选取任脉穴

《素问·骨空论》曰:任脉循行“至咽喉”。因此,古代治疗本病也选用任脉穴,共计20穴次,列诸经的第六位,占古代总穴次的7.84%,常用穴为承浆。而现代取任脉89穴次,列现代诸经的第十二位,占现代总穴次的1.17%,未被列入常用经脉,不如古代。

5.现代选取手阳明经穴

手阳明经循行“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从缺盆上颈,贯颊”,因此现代治疗本病也选用手阳明经穴,共计1 171穴次,列诸经的第二位,占现代总穴次的15.42%,可见对手阳明经穴的重视。常用穴为曲池、合谷、肩髃、手三里。而古代取手阳明仅经11穴次,列古代诸经的第九位,占古代总穴次的2.66%,未被列入常用经脉,不如现代。

《针灸大成》谓:“颈项患核肿痛,药不愈,召予问其故?曰:项颈之疾,自有各经原络井俞会合之处,取其原穴以刺之,后果刺,随针而愈,更灸数壮,永不见发。”此案显示古人对循经取穴的重视,可供现代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