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中成药用药速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微生物感染、物理刺激、化学性刺激或过敏因素等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其临床表现以咳嗽为主,一般持续1~3周,起病先有鼻塞、流涕、咽痛、声嘶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发热、畏寒、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该病多由病毒感染所致,其中成人以流感病毒和腺病毒多见,儿童则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多见。此外,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也是引起本病的常见病原体,值得重视的是该病常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合并细菌或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常见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迁延而来。

本病多属于中医学“咳嗽”范畴。

一、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往往可得到明确的临床诊断,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则可进一步做出病原学诊断。但须注意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肺癌等鉴别。

(一)症状

常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咯痰,先为干咳或咯少量痰,继而为黏液脓性痰,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偶见痰中带血。如支气管发生痉挛,可出现程度不等的气促。咳嗽和咯痰可延续2~3周,有时可延长数周。

(二)体征

全身症状较轻,体温一般不超过38℃。肺部体征主要有呼吸音增粗、干性啰音、湿性啰音等,支气管痉挛时可闻及哮鸣音,部分患者亦可无明显体征。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多无明显改变;细菌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痰涂片或培养

可发现致病菌。

3.胸片

大多数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四)鉴别诊断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鼻咽部症状明显,咳嗽轻微,一般无痰。肺部无异常体征。胸部X线检查正常。

2.流行性感冒

起病急骤,发热较高,全身中毒症状(如全身酸痛、头痛、乏力等)明显,呼吸道局部症状较轻。流行病史、分泌物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3.支气管哮喘

肺功能检查可发现相当一部分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气道反应性增高,但通常为一过性,少数患者可闻及干性啰音,应注意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

4.其他

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肺癌等疾病有类似的咳嗽、咳痰表现,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各自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

二、西医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多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

(二)对症治疗

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措施。常用的止咳药有喷托维林,成人每次25mg,3~4次/日;右美沙芬,成人每次15~30mg,3~4次/日;可待因,成人每次15~30mg,3次/日。祛痰剂主要有氯化铵,成人每次0.03~0.06g,3次/日。氨溴索,成人每次30mg,3次/日。发生支气管痉挛时可用平喘药如茶碱、β2受体激动剂、胆碱能阻滞剂等。发热可用解热镇痛药对症处理。

(三)抗生素治疗

仅在有细菌感染证据时使用。一般咳嗽10天以上,细菌、支原体、肺炎衣原体、鲍特菌等感染的概率较大。可首选新大环内酯类或青霉素类药物,亦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或喹诺酮类等药物。多数患者口服抗生素即可,症状较重者可经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少数患者需根据病原体培养结果指导用药。

三、中成药应用

(一)基本病机

中医认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于六淫之邪和吸入烟尘秽浊之气,侵袭肺系而发病。由于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人体感受的外邪亦有所不同,临床上以风寒、风热、风燥为多见。外邪袭于肺系,壅遏肺气而不得宣降,痰邪(痰热、痰湿)内生,肺气上逆而发病。风寒入里可化热或风热袭肺而成痰热内蕴。病久反复,伤及正气;或年老体弱,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容易受邪而使疾病反复发作且病程较长,常显正虚邪恋,正气不足多表现为肺气虚或气阴两虚。

(二)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1.风寒袭肺证

〔证候〕

主症:咳嗽,痰白,痰清稀,恶寒;次症:鼻塞,流清涕,咽痒,发热,无汗,肢体酸痛;舌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止嗽散(《医学心悟》)。

〔中成药〕

(1)通宣理肺丸(医保目录)[由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组成]。功能主治: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症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7g,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3次。

(2)小青龙合剂(药典)(由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炙甘草、法半夏、五味子组成)。功能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用时摇匀。

2.风热犯肺证

〔证候〕

主症:咳嗽,痰黄,咽干甚则咽痛,发热,恶风;次症:痰黏稠,咯痰不爽,鼻塞,流浊涕,鼻窍干热,咽痒,口渴;舌脉:舌尖红,舌苔黄,脉浮或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

桑菊饮(《温病条辨》)。

〔中成药〕

(1)感咳双清胶囊(药监局)(由黄芩苷、穿心莲内酯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症见发热、咳嗽、咽痛、头痛、鼻塞、喷嚏、舌尖边红、苔薄黄等。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

(2)急支糖浆(医保目录)(由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紫菀、前胡、枳壳、甘草组成)。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症见发热、恶寒、胸膈满闷、咳嗽咽痛;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30ml,一日3~4次;儿童1岁以内一次5ml,1~3岁一次7ml,3~7岁一次10ml,7岁以上一次15ml,一日3~4次。

(3)蛇胆川贝胶囊(医保目录)(由蛇胆汁、川贝母组成)。功能主治:清肺,止咳,祛痰。用于肺热咳嗽,痰多。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粒,一日2~3次。

3.燥邪犯肺证

〔证候〕

主症:干咳,咳嗽,唇鼻干燥,口干,咽干甚则咽痛;次症:痰黏难以咯出,口渴,发热,恶风;舌脉:舌苔薄,脉浮或舌尖红,舌苔薄黄或薄白干,脉数。

〔治法〕

清肺润燥,疏风清热或疏风散寒,润肺止咳。

〔方药〕

桑杏汤(《温病条辨》)或杏苏散(《温病条辨》)。

〔中成药〕

(1)杏苏止咳颗粒(医保目录)(详见第一章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桑菊感冒片(医保目录)(详见第一章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3)蜜炼川贝枇杷膏(医保目录)(详见第一章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痰热壅肺证

〔证候〕

主症:咳嗽,痰黄,痰黏稠;次症:痰多,咯痰不爽,口渴,胸闷,发热,大便秘结;舌脉: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

清金化痰汤(《杂病广要》引《统旨方》)。

〔中成药〕

(1)清气化痰丸(医保目录)[由黄芩(酒制)、瓜蒌仁霜、半夏(制)、胆南星、陈皮、苦杏仁、枳实、茯苓组成]。功能主治:清肺化痰。用于痰热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痰黄稠黏、胸腹满闷。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小儿酌减。

(2)肺力咳胶囊(医保目录)(由梧桐根、红花龙胆、红管药、前胡、百部、黄芩组成)。功能主治:止咳平喘,清热解毒,降气祛痰。用于咳喘痰多,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症状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4粒,一日3次。

(3)痰热清注射液(医保目录)(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丙二醇组成)。功能主治:清热,化痰,解毒。用于风温肺热病痰热阻肺证,症见发热、咳嗽、咯痰不爽、咽喉肿痛、口渴、舌红、苔黄;肺炎早期、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属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常用量成人一般一次20ml,重症患者一次可用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控制滴数每分钟不超过60滴,一日1次;儿童按体重0.3~0.5ml/kg,最高剂量不超过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200ml,静脉滴注,控制滴数每分钟30~60滴,一日1次;或遵医嘱。

5.痰湿阻肺证

〔证候〕

主症:咳嗽,痰多,痰白黏或有泡沫;次症:痰易咯出,口黏腻,胸闷,纳呆,食少,胃脘痞满;舌脉:舌苔白或白腻,脉滑或舌边齿痕,脉弦或濡。

〔治法〕

燥湿健脾,化痰止咳。

〔方药〕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中成药〕

(1)二陈丸(医保目录)[由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生姜组成]。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15g,一日2次。

(2)祛痰止咳胶囊(医保目录)[由紫花杜鹃、党参、甘遂(醋制)、水半夏、芫花(醋制)、明矾组成]。功能主治:健脾燥湿,祛痰止咳。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心病所引起的痰多、咳嗽、喘息等症。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2次;小儿酌减。

6.肺气虚证

〔证候〕

主症:咳嗽,气短,乏力,自汗,动则加重,畏风寒;次症:神疲,易感冒;舌脉:舌质淡,舌苔白,脉弱或细或舌苔薄,脉沉或缓。

〔治法〕

补肺益气,宣肺止咳。

〔方药〕

补肺汤(《永类钤方》)合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

〔中成药〕

(1)玉屏风颗粒(医保目录)(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㿠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2)生脉饮口服液(医保目录)(详见第一章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7.气阴两虚证

〔证候〕

主症:咳嗽,少痰,干咳,神疲,乏力,动则加重,易感冒,自汗,盗汗;次症:气短,畏风,手足心热,口干,口渴;舌脉: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或舌体胖大甚至舌边齿痕或瘦小,舌质淡或红,舌苔薄或花剥,脉沉或数或弱。

〔治法〕

益气养阴,润肺止咳。

〔方药〕

生脉散(《医学启源》)合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中成药〕

(1)百合固金丸(医保目录)(由百合、熟地黄、玄参、当归、桔梗、地黄、麦冬、川贝母、白芍、甘草组成)。功能主治: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肾阴虚,燥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喉痛。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2)生脉饮口服液(医保目录)(详见第一章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四、单验方

1.桑叶30g、梨皮30g。煮水服,每日3次,适用于新感燥热咳嗽。[《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诊疗指南》(2011版)]

2.紫苏子、苦杏仁、生姜、红糖各10g。将紫苏子与苦杏仁捣成泥,生姜切片共煎,取汁去渣,调入红糖再稍煮片刻,令其溶化,每日分2次或3次饮用。主治外感风寒咳嗽。(《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

3.苦杏仁、桑叶、牛蒡子各9g,桔梗、薄荷叶各5g。水煎服,每日2次。适用于风热咳嗽。(《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

4.百合(鲜良者)、枇杷(去核)、鲜藕(洗净,切片)各30g。将百合、枇杷和藕片合煮汁,调入适量冰糖,代茶频饮。适用于燥热伤肺所致的咳嗽。(《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

5.百部、生地黄、生姜、百合、麦冬各10~15g。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阴虚久咳之证。(《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

6.川贝母研粉,装胶囊(0.4g/粒),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治疗咳嗽、咯黄痰、量多等痰热证患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

7.钟一棠验方——沙参银菊汤 南北沙参各15g,金银花20g,菊花10g,薄荷(后下)6g,杏仁10g,清甘草2g。每剂煎2次,头汁用冷水500ml浸泡20分钟,后煮沸5~6分钟,二汁加冷水400ml煮沸5分钟;亦可将药物放入热水瓶中用沸水冲泡1小时后代茶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