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咽病例
下咽病例1——早期下咽癌
患者信息
男,68岁。
主要病史
食管癌术后放化疗后11年余;有十余年高血压病史,自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日1次,1次5mg。
辅助检查
1.胃镜
食管入口见一黏膜隆起,周边黏膜粗糙,范围约1.0cm。
2.胸腹CT
食管癌术后,右上肺炎症,无其他特殊处。
3.肿瘤指标
糖类抗原(CA72-4):15.62U/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8.0ng/ml↑,其他指标正常。
内镜检查
白光内镜:食管入口近咽后壁见一广基黏膜增生隆起,表面较充血,因镜头撑住咽部括约肌,右侧边界较清,较正常黏膜增厚约0.2cm;无镜头支撑,左侧边界被正常黏膜遮挡,病变宽约1.0cm(图1-1-1)。
图1-1-1 早期下咽癌白光内镜表现
A.远距离观察;B.中距离观察;C.近距离观察
窄带成像(NBI)模式:病变呈明显的棕褐色改变,表面有明显的微血管增生,边缘能见到条带状白色增生黏膜(图1-1-2)。
图1-1-2 早期下咽癌NBI内镜表现
A.NBI观察病变;B.调节焦距后观察
参照早期食管癌诊断分型,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NBI+ME)模式观察病变表面见B1型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这些袢状血管较周围正常袢状的微血管显示直径扩张,粗细不同,形态不均一,与周围背景黏膜分界清晰(图1-1-3)。
图1-1-3 早期下咽癌NBI+ME内镜表现
A、B、C、D.4图中可见直径略显扩张,粗细不同,形态不均一的袢状血管,这些血管的直径一般为20~30μm
参照早期食管癌诊断分型,见B2型IPCL,这些异型的血管较B1型的血管直径又明显增粗,难以形成环状,走行更加不规则(图1-1-4)。
图1-1-4 早期下咽癌NBI+ME内镜表现
A、B.图中异型血管较B1型的血管直径又明显增粗(约30~60μm),难以形成环状,走行更加不规则
参照早期食管癌诊断分型,可见小型无血管区(AVA-S)(图1-1-5)。
图1-1-5 早期下咽癌NBI+ME内镜表现
A、B.AVA-S为四周由B1型IPCL包绕,中央无血管的区域,这些区的直径<0.5mm
NBI+ME诊断:病变区域内有B1、B2型微血管,伴有多发AVA-S区域,病变最深浸润深度可能达黏膜肌层(MM)或黏膜下层浅层(SM1)。
内镜诊断
食管入口黏膜病变,考虑早期下咽癌,侵犯MM可能性大,不排除侵犯SM1可能。
治疗方案
患者已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后行放疗、化疗,复查再次发现下咽食管入口病变,判断病变尚处于早期,先行诊断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ESD治疗完整切除病变,术中发现黏膜下层疏松组织不多,术中操作空间受限(图1-1-6)。
ESD治疗后下咽创面、基底创面显示清爽管壁肌层,未见电灼伤痕迹,四缘切缘光滑,未见肿瘤残留(图1-1-7)。
图1-1-6 早期下咽癌ESD治疗中内镜表现
A.切割过程;B.切割后创面
图1-1-7 早期下咽癌ESD治疗后创面
A.近侧端;B.远侧端
病理检查
黏膜组织一块,大小2.0cm×1.8cm×0.3cm,病变距最近切缘0.2cm,黏膜中央见一粗糙区,颗粒状,色灰红,面积1.4 cm×1.3cm(图1-1-8)。
图1-1-8 病理切片大体观察
每隔2mm切取ESD标本,共制作8个组织条;展示3、4、5、6病变中央区4个组织条的大体病理图(图1-1-9)。
图1-1-9 标本制作及组织切片示意图
3号片病变区10倍观察,表面黏膜糜烂、剥脱,鳞状上皮显著增生,基底膜不连续、断裂,部分区域向黏膜固有层呈推进性生长(图1-1-10-A)。
4号片病变区20倍(图1-1-10-B)、40倍(图1-1-10-C)放大观察,未见明确黏膜肌层结构,异型增生上皮细胞巢周围见较多淋巴细胞浸润。
图1-1-10 病变区域低倍镜下表现
A.3号切片病变区10倍放大;B.4号片病变区20倍放大;C.4号片病变区40倍放大
4号切片病变区域高倍镜下观察:增生鳞状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增大、深染,核质比增高,细胞间桥尚清晰,易见核分裂象(图1-1-11)。
图1-1-11 病变区域高倍镜下表现
A.100倍放大观察;B.200倍放大观察;C.400倍放大观察
结蛋白(DES)标记平滑肌,红色箭头所示为黏膜下平滑肌束,提示食管侧,异型增生鳞状上皮在此处未见突破(图1-1-12)。
图1-1-12 DES免疫组化
A.3号和4号片DES染色;B.4号片DES染色20倍放大观察
蓝色箭头显示病变区域距基底切缘距离,肿瘤浸润最深处(黄色虚线)距基底烧灼水平面的距离为130μm(图1-1-13)。
图1-1-13 肿瘤浸润深度
病理诊断
下咽—食管入口ESD切除标本:黏膜糜烂型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侵犯黏膜肌层。
备注:黏膜周切缘阴性,浸润最深处距基底切缘约130μm。
分析
病变位于下咽—食管入口,位置特殊,胃镜检查不易发现,容易漏诊。
下咽壁结构由内向外分四层:黏膜层、腱膜层、肌层和筋膜层,黏膜层无黏膜肌层结构,无明显黏膜下组织层。食管壁与下咽壁结构不同,食管黏膜层还分为黏膜上皮层、黏膜固有层和黏膜肌层。食管入口位于下咽—食管交界部,此处管壁组织结构处于正常食管与下咽过渡交汇区,与正常食管有所区别。
在下咽—食管交界部(食管入口)从上至下过渡之中,黏膜肌层从无到有逐渐出现,且没有完整黏膜下层结构。本例的肿瘤组织正好侵犯黏膜肌层从无到有的过渡区域,所以非常具有代表性,值得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