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隋朝四十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什么是关陇贵族集团

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历史概念,这些概念可能在当时的历史进程中是不存在的,是后人或者今人总结和概括出来的。

比如秦朝的“焚书坑儒”,具体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焚诗书”和“坑术士”,而且“焚诗书”和“坑术士”是两起在时间、背景和性质上都完全不同的历史事件,但是后世之人偏偏就把两起事件混为一谈,继而就有了“焚书坑儒”这么一个历史概念,并把它当作古代思想专制统治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隋唐史研究中,也有一个今人达成共识的历史概念,就是由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关陇贵族集团,这也成为解构隋唐政治密码的一把关键性钥匙,时至今日仍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那么,什么是关陇贵族集团呢?

关于关陇贵族集团,要从西魏时代说起。西魏丞相宇文泰为了对抗东魏,进行了政治军事改革,其核心和基础就是我们前文所提到的府兵制改革和八柱国体系,而八柱国体系的成员及其后世子孙就是我们所说的关陇贵族集团,其中以宇文泰为代表的武川勋贵为主要派别。这个集团的特点是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不分文武。后世的北周、隋、唐三代帝王都出自这个集团。

虽然关陇贵族集团是当代历史学家陈寅恪提出的,但这个现象是清代学者赵翼第一个发现的,他在《廿二史札记》中言:“周、隋、唐三代之祖皆出于武川。……区区一弹丸之地,出三代帝王,周幅员尚小,隋、唐则大一统者,共三百余年,岂非王气所聚,硕大繁滋也哉。”

赵翼指出,北周、隋、唐三代帝王都是出自武川,而关陇贵族集团的主要成员就是武川勋贵。我们不禁要问,武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竟然会如此神奇呢?这就又要说到北魏时代的六镇了。

何为“六镇”?六镇是北魏王朝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以北设立的六个军镇,目的是防御来自北方草原的柔然族,以及守卫旧都平城,范围在今天的内蒙古南部和河北北部,从西向东依次是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后来的宇文泰、高欢以及隋唐的先祖都是发迹于六镇。

然而,在北魏后期,这里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这场叛乱席卷了大半个北魏,这就是历史上的六镇起义。虽然六镇起义最后平息了,但是它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王朝的统治,北魏也在之后不久分裂成西魏和东魏。东魏政权由权臣高欢把持,西魏政权由权臣宇文泰把持。

宇文泰就出身于六镇中的武川镇,他当时追随同出于武川镇的武将贺拔岳,贺拔岳当时宰制关中,并且整合了一大批武川英豪。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都来自武川,追随贺拔岳。这个阶段,是关陇贵族集团形成的雏形期,武川英豪是集团的主要核心,贺拔岳无疑是关陇贵族集团的第一代领导人。

贺拔岳去世之后,宇文泰就被拥立为关陇贵族集团的领导人,并最终完成了西魏的建立。然而,西魏的实力远不如当时由高欢主政的东魏,宇文泰为了能在关中长久立足,也为了抗衡东魏高欢,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其中尤以府兵制改革最重要。

府兵制是在鲜卑旧制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农忙时务农,农闲时练兵,战时为兵,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军事管理制度。而府兵制的核心就是八柱国体系,当然,实际领兵掌权的是六柱国,六柱国之下又有十二大将军,府兵们都统领于六柱国和十二大将军之手,互不统属,又彼此牵制。

长期以来,北朝都流行“鲜卑为兵,汉人务农”的制度,因为军人社会地位高,农民地位低,所以只允许鲜卑族当兵,汉人才去耕种。而府兵制出台之后,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只要是“有才力者”都可以当兵。这不仅从根本上扩大了兵源,而且造成关陇集团内部胡汉杂糅,比如,李虎、杨忠就都是汉人出身。

不过,鉴于当时民族矛盾还比较尖锐,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宇文泰还实行了一套“鲜卑化运动”。宇文泰知道,光依靠胡人是远远不行的,他必须笼络汉人,但是又不能明着搞汉化,索性就搞起了鲜卑化。

最主要的鲜卑化变革就是改姓。很多鲜卑族人在北魏时期改了汉姓,宇文泰规定,全部恢复鲜卑族姓,就连皇帝本人,也从“元”姓改回了“拓跋”姓。而汉人全部改为鲜卑姓,比如李渊的爷爷李虎改姓“大野”,杨坚的父亲杨忠改姓“普六茹”。因此,在当时,杨忠其实是“普六茹忠”,而杨坚则是“普六茹坚”。

可能有人会觉得宇文泰这么搞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实际上,在宇文泰的军政改革中,鲜卑化只是个幌子,其实是为了团结大众,本质上走的是汉化的道路。比如,与六柱国相匹配的是《周礼》中的六军制度;朝廷官制所采用的是《周礼》中的六官制度,即天官(大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以天官为总。不管宇文泰是有意还是无意,其本质上就是汉化改革。

为了巩固八柱国体系(实际是六柱国),宇文泰还实行内部联姻。于是,八柱国体系下的内部成员,不仅是同僚和上下级关系,彼此间大多也是亲戚关系。

因此,府兵制以及西魏其他的一系列军政改革,本质上就是最大限度挖掘军事潜力,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与府兵制相伴而生的,就是关陇贵族集团。

不过,这套军事组织体系能够保持稳定的基础是宇文泰的威信力,宇文泰在世的时候,柱国将军都臣服于宇文泰,并且团结一致对抗东魏、北齐,但是宇文泰一旦离世,集团内部就会发生争权夺利的情况,宇文家族的地位将难以保障。因此,宇文护的专权和滥杀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北周的中央集权统治,也避免了宇文氏政权被自恃功高的关陇贵族集团内部成员所侵夺。

随着宇文护的专政,八柱国体系就此瓦解,至迟到北周天和三年(568),最后一位柱国于谨病逝,八柱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八柱国的谢幕,并不等于关陇贵族集团政治的结束,关陇贵族集团的后世成员依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并持续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由于北周出现了宇文护专权,之后主政的周武帝宇文邕和周宣帝宇文赟都对宗室成员充满戒备。比如,宇文邕就对自己的亲弟弟齐王宇文宪充满猜忌,宇文宪最后抑郁而终,之后宇文赟也对宗室大臣充满警惕,将有威望的宗室大臣驱逐出京,派往外地就藩,这也为后来杨坚掌控京师提供了便利。

随着宇文家族的式微,关陇贵族集团的权力核心也逐渐瓦解,集团内部急需一位新的领导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坚成为众望所归的集团领袖人物,继而完成了改朝换代,建立了隋朝。

从西魏到北周,从北周到隋朝,中华大地逐渐完成了“大一统”,东魏、北齐故地和梁陈故地的士人阶层开始进入统治集团,并对旧有的关陇贵族集团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隋炀帝即位之后,大量重用江南士人,这无疑是摒弃了宇文泰以来统治阶层所践行的关中本位政策,这就使得关陇贵族集团内部出现了不满和分歧,裂痕越来越深。

事实上,隋炀帝是关陇贵族集团内部一个不折不扣的“叛徒”,他不只是任用江南士人,他还实行了很多损害关陇贵族集团利益的举措。当然,隋炀帝的这些举措是有着长远规划和远见的,并不单纯是为了打压关陇贵族集团。对于这一点,后文会有叙述。

也正因为隋炀帝对关陇贵族集团的“叛变”,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洪流中,大批的关陇集团成员加入了反隋的浪潮中,比如声势浩大的杨玄感叛乱,隋朝最终被农民军和关陇贵族势力共同推翻了。而继之而起的唐朝,则成了关陇贵族集团的新任领导者和代言人。

从这个角度说,西魏、北周、隋、唐四朝的连续更替,都可以看作关陇贵族集团内部剧变动荡,权力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

不过,关于关陇贵族集团的影响下限,史学界争议颇多。比如陈寅恪就认为,从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开始,关陇贵族集团就走向了崩溃,最终被新兴阶层所取代。而历史学家黄永年先生却认为,关陇贵族集团在隋朝就开始解体,到唐初就已经影响衰微,进而不复存在了。

当然,这些争议并不影响人们对关陇贵族集团历史重要性的判断。关陇贵族集团对北朝隋唐政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一点已经在史学界达成共识,这也成为研究北朝隋唐政治一个绕不开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