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与亲社会行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囚徒困境博弈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一项经典实验,两名被试参与实验,用于考察个体在两难困境中的合作与互惠行为(Rapoport and Chammah,1965;Andreoni and Miller,1993;Stephens et al.,2002;Stewart and Plotkin,2013;Stewart and Plotkin,2012;Soutschek et al.,2015)。实验矩阵如下:如果1选择合作,2选择合作,那么两人各获得利益a;如果1选择合作,2选择背叛,那么1获得利益b,2获得利益c;如果1选择背叛,而2选择合作,那么1获得利益c,2获得利益b;如果1选择背叛,2也选择背叛,那么双方都获得利益d(Rapoport and Chammah,1965;Fehr and Camerer,2007)。其中,a>d,c>a,d>b。也就是说,对于博弈双方,最佳的选择是选择背叛。因为不论是被试1还是被试2,都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博弈对象会与其合作。如果被试选择了合作,那么她/他就要承担对方背叛的风险,即利益严重受损。

研究者们采用了fMRI技术,探究了个体在囚徒困境中的决策行为及其神经机制(Rilling et al.,2004a)。实验过程如下:首先,决策对象的照片呈现在屏幕上,持续时间为6秒。而后,被试需要在下一个6秒内给出自己的选择,接着,则由决策对象做出他们的选择,最后被试会看到双方的选择,即决策的结果。此外,主试告知被试,决策对象在做决策之前会看到他们的选择。行为数据结果显示,被试选择合作的试次占总试次的81%(Rilling et al.,2004a)。fMRI数据结果显示,当被试看到双方都选择了合作的结果时,纹状体与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的激活水平显著提高(Rilling et al.,2004a)。以往研究表明,这两个脑区与奖励学习有关(Elliott et al.,2000;Delgado et al.,2000;Knutson et al.,2001)。所以,研究者认为,正因为双方合作这一结果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奖励,这种奖励动机才会促使个体克服自私自利的心理,选择与对方合作(Rilling et al.,2004a)。另外,研究者还发现,心理理论在囚徒困境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Rilling et al.,2004b)。被试的实验中一部分试次是与人类进行,另一部分则是与电脑进行。fMRI数据结果显示,当被试与人类进行博弈时,颞上回、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扣带后回、纹状体等脑区激活水平显著提高(Rilling et al.,2004b)。以往研究表明,颞上回是人类推测他人意图与心理的关键脑区(Gallagher and Frith,2003;Beauchamp,2015)。研究者认为,这一结果说明:在双边博弈的过程中,个体的心理理论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Rilling et al.,2004b)。人们需要在博弈过程中对决策对象的意图及心理进行推断,从而做出适当的决策。这一实验结论与Singer等研究者的实验结果相同。在Singer等的实验中,他们发现,相较于没有合作倾向的决策对象,当被试看到有合作倾向的决策对象时,颞上回的激活水平显著提高(Singer et al.,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