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与亲社会行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早在1972年,美国学者在《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中就提出了“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这一人类行为概念。研究者认为,亲社会行为包含有捐款、慈善、分享、自我牺牲等类型。尽管类型繁多,所有类型的亲社会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他人或社会集团获得益处。在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中,亲社会行为被定义为对行动者无明显利益,但对行动接受者有益的反应行为组成。随着心理学家对亲社会行为的关注,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也越来越明确。研究者们认为,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一切利于社会与他人的行为(Batson and Powell,2003;Twenge et al.,2007;Piff et al.,2010)。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亲社会行为常常出现,例如为灾区捐款、为老弱病残孕让座等行为。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都倡导支持亲社会行为,因为亲社会行为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相关研究还发现,亲社会行为还能够提升个体的自尊水平,满足个体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Laible,Carlo,and Roesch,2004)。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包括:第一,期待外部社会的奖赏,包括期待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受到他人的赞许;第二,满足自身心理需求,减少自身内部的消极心理状态。